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乡村教育振兴是教育现代化的关键环节。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乡村教育振兴的价值意蕴体现为:其根本在于助力乡村振兴和城乡共同富裕,关键在于实现乡村教育现代化,基础在于协调乡村两个文明建设,动力在于乡村教育与乡村社会互促共进。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乡村教育振兴的现实困境表现为:乡村教育发展现实样态难以助力乡村全面振兴,乡村学校日渐萎缩难以支撑乡村教育现代化,乡土文化日渐式微难以协调乡村两个文明建设,乡村教育与乡村社会尚未形成互促共进的良性循环。面对乡村教育振兴的多重现实困境,应从提升乡村教育服务能力、建设乡村新优质学校、重塑乡村教育文化自信和赋新生态教育价值入手,全面振兴乡村教育,从而以乡村教育振兴助力乡村全面振兴,支撑乡村教育现代化,推动乡村两个文明协调发展,实现乡村教育与乡村社会互促共进。  相似文献   

4.
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具有助力脱贫攻坚,促进共同富裕;推动技术升级,赋能产业兴旺;激活乡风文明,推进乡村治理;丰富职教内涵,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价值意义。基于破解现实困境的逻辑起点,解决“三农”问题的逻辑主线和提供多方保障的逻辑支点,构建起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逻辑框架,并以“嵌入理论”为着力点,从价值嵌入、资源嵌入和关系嵌入三个方面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具体举措。  相似文献   

5.
随着脱贫攻坚战略任务的圆满完成,“乡村振兴”成为新的时代命题。振兴乡村教育是乡村振兴的应有之义,乡村教师是振兴乡村教育的人才支撑。“十三五”时期,我国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成就斐然,但也存在诸多问题。从系统论视域出发,乡村教师队伍建设需要系统架构、整体推进:政府部门须从顶层设计上优化教师发展的生态环境,师范院校须从办学定位上勇挑师范生教育和在职教师培训两个担子,乡村社区须从乡村振兴出发探索乡土文化传承新路径,乡村教师需着眼于专业发展目标树立个人专业发展自觉性和乡土文化建设使命感。  相似文献   

6.
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从18世纪一直延续到今天,呈现出波浪式前进的特点,经过不懈努力和探索,中国式现代化在理论和实践的碰撞中应运而生。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理论彰显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蕴含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治国理政的经验,同时揭示了引领中华民族接续奋斗实践路径。从理论逻辑来看,中国式现代化根源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生动典范;从文化逻辑来看,中国式现代化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诠释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从实践逻辑来看,中国式现代化熔铸于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引领中华民族沿着正确的方向接续奋斗。从理论逻辑、文化逻辑、实践逻辑三个方面着手,探寻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真理性、价值性和实践性。  相似文献   

7.
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背景下,中国的乡村文化面临着保护与发展的考验,中国的乡村建设也徘徊在十字路口。乡村文化与乡村建设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通过对乡村文化的整合创新来建设现代化乡村,既能够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与发展,又能够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乡村建设之路。这一切在今天的中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8.
中国式乡村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构成,乡村治理实践中仍面临着主体作用弱化、多元主体协同治理能力不足、“三治”未能实现完全统一,以及乡村治理“信息化”滞后的现实困境,要在强化“党建引领”的基础上构建多元主体共治格局,运用各种措施提升多元主体的共治能力,实现自治、德治、法治的融合统一,提升“智治”水平,以推进中国式乡村治理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9.
《当代教师教育》2020,(2):38-44
经历"撤点并校"和"后撤点并校",城满、乡弱、村空的现象涌现,乡村教师数量短缺和能力不足凸显出来。城镇化加速之前的乡村教师居住在农村、工作在农村,"家""校"都以农村为基础;城镇化进程中的乡村教师居住在城镇、工作在农村,"家""校"发生了变化。解决乡村教师难题要基于城镇化、市场经济、社会变迁等时代特征,借助乡村振兴战略利好政策加大投资,改善办学条件;以城乡一体化优势改变乡村教师结构,鼓励"精英"参与。同时加强教师职前培养、职后培训,提高乡村教师教育技术能力,为公平而有质量的乡村教育交出满意答卷。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为乡村教育的发展与振兴提供了保障支持。农村成人教育教师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智库,对农村成人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加快农村成人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打造一支强大的人才队伍,乡村振兴才有希望。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着一些困境,阻碍了教师队伍的发展,需要从战略上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从政策上积极推动教师合理流动,同时从加强教师培训的力度、增强教师队伍发展的外生力量、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等方面来推动农村成人教育教师队伍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中国式现代化以“人民至上”为遵循,坚持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价值追求,超越了西方现代性以资本为主导的资本逻辑;以“共同体和平发展”为遵循,坚持合作共赢的新型发展模式,超越了西方现代性主体主义的对抗逻辑;以“人类文明新形态”,开辟了人类文明的新路向,超越了西方现代性文明优越的霸权逻辑。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了对西方现代性的合理扬弃,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  相似文献   

12.
王毓珣 《教育导刊》2004,(23):39-41
教育现代化必须以教师队伍现代化为根基。界定教师队伍现代化的概念,构建清晰的教师队伍现代化指标,将有助于教师队伍现代化建设与教育现代化的实现。  相似文献   

13.
中国式乡村教育现代化是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式现代化得以实现的基本前提。借助“阶序”理论,厘清乡村教育现代化发展的阶序关系,反思并解决其中面临的各种问题,是推动乡村教育现代化迈入新阶段的关键步骤。乡村教育现代化发展的阶序,主要表现为关系阶序、位置阶序和价值阶序等。但在现代化进程中,乡村教育发展面临着人的现代化模糊、教育生态现代化摇摆、要素关系阶序震荡等关键问题。因此,亟须从重塑人的现代化价值、重构乡村教育序列和重行乡村教育实践等三个方面,为乡村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提供明确的方向、充足的动力和有效的路径。  相似文献   

14.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方式,致力于探索超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真正创新机制,推动人类走向可持续发展;以人民立场为依托,彰显了执政党的根本价值遵循,致力于塑造和设计完备的制度系统来保障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以求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以世界情怀为人类发展共同价值理念,抛弃了狭隘的西方文明霸权逻辑,增加了现代化发展道路的多样选择,为后发国家实现自身发展提供了一条新的现代化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15.
文化资本是理解社会教育再生产的强有力理论概念。本文以中国式现代化为背景,通过使用CEPS(2014—2015)追踪调查数据,研究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资本对中学生学业成就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第一,在我国教育制度下,不同类型文化资本对中学生学业成就的影响存在差异,课外补习存在显著的直接正向效应,但文化活动与物质文化资源的直接作用并不明显;第二,师生互动感知与学业自我效能感在文化资本影响学业成就的过程中起着链式中介作用。研究结果说明,文化资本理论的效应适用性在我国教育体制下存在一定局限。同时,本研究引入主观属性的中介变量,扩展了传统以客观属性为重点的研究方法,为社会再生产研究开辟了一条可能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6.
《人民教育》2023,(1):6-9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021年,我国各级各类专任教师总数已达1844.4万,支撑起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也将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力量。站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全局,我们应跳出教育看教育、立足全局看教育、放眼长远看教育,谋划推进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策略,全力打造高质量教师队伍。  相似文献   

17.
中国式乡村教育现代化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激活乡村内生动力,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为指导,以中国优秀传统农耕文明为底基,以乡村自然环境为基本载体,融入现代先进技术手段,以乡村教育优质均衡为目标,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推动乡村振兴的乡村教育现代化进程。要推动中国式乡村教育现代化,需要直面我国乡村教育现代化发展道路所存在的实践目标不够明晰、主体治理亟需提质、助推乡村经济文化能力偏弱、对外交流与合作水平相对滞后、风险调适机制仍需完善的挑战,遵循保障农民教育基本权益的底线逻辑,根植中华农耕文明的历史逻辑,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逻辑,以及扎根中国乡村大地办教育的实践逻辑。从动态目标设计、主体治理完善、经济文化重塑、合作交流拓展、行动协同规范五个层面推进中国式乡村教育现代化。  相似文献   

18.
现代化并非必然带来公平,不平等社会结构中的自由市场竞争及学术优绩主义,导致西方现代化发展与教育公平之间出现悖论。中国当前教育机会不平等现象并未完全消除,但中国式现代化的社会背景、文化传统以及以共同富裕为目标的制度保障,为解决现代化与教育公平间的悖论提供了可能,特别体现在政府为防止市场竞争导致的两极分化而提供的保护性干预。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教育公平的目标是"为人民服务";教育公平的内容更加关注质量、结果、学生发展及主观获得感;保障教育公平的方式上,既需要政府的宏观政策干预,也需要激发弱势群体自身动力。  相似文献   

19.
20.
“强化特殊教育普惠发展”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政策话语。本文立足于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背景,从我国社会文化与现实国情出发,着重从词源、文化意蕴、政治话语三个层次对“强化特殊教育普惠发展”展开话语分析。“强化特殊教育普惠发展”展现出我国特殊教育政策层层演进的历史逻辑,遵循从渐进到加速的逻辑演进理路:目标重点从“普及”入学转向“提高”质量,对象范围从“三类残疾”到面向“所有残疾儿童”,实践方向从重视发展格局走向完善特殊教育体系,推进方式从“特惠”到“特惠普惠”并重,保障机制从“有限支持”到构建完整的“支持体系”。未来我国特殊教育将继续依托“强化普惠发展”,推动中国特色特殊教育现代化的生成与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