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校作为科技创新的主要智力资源集聚地,如何充分发挥高校的科创实力,更好地与产业发展相结合,是校地融合发展的重要课题。而新型研发机构正是承担了打通研发创新链和产业链的新型机构。目前,各地政府高度重视新型研发机构的建设,旨在加强产学研结合,促进校地融合发展。新型研发机构能否健康发展对校地融合的成效影响重大。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做好校地融合发展工作,如何在校地融合发展中引进新型研发机构,如何在校地融合发展背景下,开展好新型研发机构建设,以更好地促进科技创新,服务于当地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2.
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高校作为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重要源头,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低是亟待解决的问题。高校与地方政府合作设立的新型研发机构,是深化产教融合背景下教育链、人才链和产业链、创新链有机结合的生动实践,其具有平台稳定可靠、资源跨界交叉、机制灵活可变等特点。针对高校产教融合深度不够、科技成果成熟度低、中试资金匮乏、教师转化意愿不强等导致成果转化难的问题,本文新型研发机构可在政府主导下,结合地方产业发展需要精准匹配创新成果;设立专项资金,加速成果熟化;着眼技术创新需求,强化与地方产业深度融合;围绕成果转化路径配置相应资源,建立灵活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3.
作为新型研发机构创新资源集聚的重要场所,从新型研发机构的功能定位出发,加速其新型研发机构发展路径创新,是高校构建创新资源集聚服务体系,完善创新资源集聚机制,加强创新资源集聚基地建设的有效路径。同时,高校帮助新型研发机构更好地发挥路径创新的实效性,离不开激励保障机制、利益协调机制、技术保护机制、协同创新机制、政策落地机制的完善。  相似文献   

4.
校地共建图书馆是由高校与地方政府共同建造具有高校图书馆职能和公共图书馆职能的复合型图书馆,是促进图书馆事业发展和强化地方政府公共文化服务职能的创新之举。梳理我国校地共建图书馆的发展概貌,探析6所共建馆分离的原因和10所共建馆的运行机制,提出共建馆良性发展的关键及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
缪琛 《文教资料》2020,(1):144-145
学生党建工作,是高校工作的重要部分。随着时代的发展,探索符合当代青年大学生的培养教育方式,已成为高校思考的问题之一。地校共建模式,是高校与所在区域政府(或企事业单位),发挥优势合作,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或项目的联动方式。本文以艺术类专业学生党建工作为研究对象,提出"广覆盖、提能力、展风貌"的学生党建工作培育目标。通过对地校共建模式的探索和分析,检验层进式学生党建工作的有效性,为艺术类专业学生党建工作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面对国际竞争愈发激烈的态势,我国必须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创新驱动的关键是人才驱动,通过组建高校新型研发机构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可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人才支撑。针对高校新型研发机构在市场资源、高端人才、培养体系、体制机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应搭建市场化创新平台,聚合校内外创新资源;引育高端化创新人才,增强科学研究前瞻性;设计多样化培养体系,融合专业教育与产业思维;完善科学化体制机制,提供可持续发展保障,构建起全方位的高校新型研发机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7.
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中小城市与地方高等学校共建共享图书馆是一种新的办馆模式。以校地共建共享商洛学院图书馆为例分析了西部欠发达地区校地共建共享图书馆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并对校地共建图书馆的运作模式、体制建设、服务功能及文献建设提出了见解。  相似文献   

8.
校地合作既是学校开放办学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也是一种办学模式,目的是为了处理好学校发展与地方政府、学校与市场的关系,从而为自己赢得更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池州学院与池州市实施合作共建是新时期高校实现跨越发展的必由之路。地方政府对区域范围内院校发展的保障、监督和宏观调控作用,是院校发展的外部条件和必要条件。高校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培育地方新的经济增长点。池州学院在认真研究办学定位的基础上,提出了立足地方,融入地方,服务地方,回报地方,创新发展,走校市合作,共建双赢之路。  相似文献   

9.
新型研发机构是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财政作为实现新型研发机构治理的重要支持力量,在推动新型研发机构建设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对当前我国财政支持新型研发机构的主要做法与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梳理分析,结合国外财政支持新型研发机构的经验做法,从系统推进、自主发展、投入效率和制度创新四个方面提出了我国新时期财政支持新型研发机构的改革路径。  相似文献   

10.
新型研发机构是一支新兴的科技研发力量,对于建设长三角区域创新高地具有重要意义。安徽省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在融入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的过程中面临功能定位单一、区域政策壁垒和资源流动不平衡等问题,政府应当通过明确功能定位、建立协调机制和搭建综合性服务平台等政策保障措施加速长三角创新共同体建设。  相似文献   

11.
新型研发机构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主体,如何主导创新链发展、驱动科技成果转化是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基于创新链理论背景,文章以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智能所为例,采用纵向单案例研究策略,论证了新型研发机构整合创新链、驱动科技成果转化的三阶段路径假设,即搭建创新链整合驱动平台、构建创新链整合驱动机制、升级创新链整合驱动系统。文章为新型研发机构的组织发展和产业技术的创新扩散提供了范本,对科技创新政策的制定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2.
“校地共建”是高校与地方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创新管理方式、实现互惠双赢的一种全新的合作模式,是高校与地方在追求各自发展过程中,探索出来的一种战略新尝试;立足于“校地共建”模式的背景,选取“高校-社区”结对共建作为切入点,系统分析“校地共建”模式的内涵及特点,寻求“校地共建”模式平台的搭建途径,最终落脚于剖析“校地共建”模式在推动地方以及高校发展中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考试周刊》2016,(28):11-12
本文立足小学教育专业,提出卓越小学教师的培养需要高校、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小学共同参与,三方建立"权责明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长效机制,推行G-U-S培养模式,形成高校、地方政府和小学的教师教育共同体,构建"职前职后一体化"培养体系,重视小学教师能力培养,促进卓越小学教师培养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4.
新型研发机构作为一种新的研发组织,逐渐成为区域创新崛起的新生力量。其中,由高校设立的新型研发机构数量众多,但由于母体高校对其理解及投入不足、发展定位不清晰等原因,导致大部分高校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整体成效未能达到政府、高校、社会等各方预期。通过加强母体高校对新型研发机构的投入、建立科学的组织架构和自主管理体系、加快布局市场化经营性业务等方式,可以有效推动高校新型研发机构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5.
校地合作共建教育实习基地的困境及其对策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实习是师范生走上工作岗位之前的一门必修课,因此师范院校非常重视实习基地的建设,其中校地合作共建教育实习基地,便是一种新的建设模式。但是,在实践中却面临着诸多困境。鉴于此,分析造成困境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期有助于师范院校实习基地建设的长远发展。  相似文献   

16.
以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收录的155篇与新型研发机构相关的期刊文献为数据池,运用CitespaceⅢ软件进行文献科学计量分析。对年份分布、空间分布、主要期刊分析以了解新型研发机构研究的基本情况,对关键词、高被引文献分析以了解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并进行可视化展示。分析结果有助于国内学者把握我国新型研发机构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7.
加强学校与地方的互动已成为高职院校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文章旨在从校地互动的视角出发,探讨如何在构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中充分发挥地方的作用,实现具有地方特色的高职校园文化。  相似文献   

18.
高校院所主导的新型研发机构,承担着解决区域创新发展需求和高校院所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双重使命,是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新生重要力量。文章探讨了高校院所主导的新型研发机构发展动态和趋势,对高校院所主导的新型研发机构广东模式、江苏模式和山东模式进行了归纳,剖析了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构建顶层布局树立意识‘全局’化”“开放思维观念、机制模式‘新型’化”“细化政策措施、管理运营‘新颖’化”“提升创新质量、人才战略‘时代’化”等方面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9.
校友力是校友与母校之间的一种互动,是加快双方发展或促进双方向良性方向发展的一种力量。校友力参与新型研发机构的建设,可精准对接地方政府的优势产业,为助推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提供资金、技术、信息和校友人才资源等。为将校友力运用到新型研发机构建设中来,需做好顶层设计,加强政府支持,健全法律法规,出台相关鼓励政策;大力推荐宣传校友经济;培育校友文化,做好校友力的培养和发掘,创新工作模式。  相似文献   

20.
新型研发机构作为实现大学、政府、企业、科研院所之间新型合作关系的主要产物,不仅深化了政产学研合作,积极响应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还为优化高校科研组织结构,使高校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效途径。对我国新型研发机构的发展现状进行研究,以广东华中科技大学工业技术研究院为例,从目标定位、组织架构、运行机制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可以为我国当前高校科研组织变革提供诸多启示:革新学术理念,开展跨学科研究;建设新型平台,创新组织运行机制;重视社会影响,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注重社会贡献,制定科学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