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克思以唯物史观为基础,从重点分析资本主义社会入手,在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中同时关注人的发展;马克思社会发展视域下,其人的发展思想呈现出三重维度:资本主义批判维度、共产主义建构维度和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维度,从中透视出马克思对人的发展的批判与重建。  相似文献   

2.
孙颖  韩秋红 《教学与研究》2023,(12):109-119
资本主义现代性批判是贯穿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史的主题之一。西方马克思主义围绕现代性价值体系及其内在发展逻辑主要形成三条批判理路:一是哲学维度的理性主义批判。针对启蒙理性这一资本主义现代性的精神内核,西方马克思主义提出了让现代性的理性理念以完整形态得以正确应用的发展方案和主张“瓦解的逻辑”的否定方案,在关于启蒙“再启蒙”的思辨中走向重建与解构的分野。二是经济学维度的普遍异化批判。从“物化”到“新异化”,西方马克思主义揭示资本主义从实体经济到虚拟经济时代社会关系异化普遍化的进程,以价值批判立场要求人的本质和社会本质的复归。三是政治学维度的极权主义批判。从“新控制形式”到“生命政治”,西方马克思主义揭批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虚假性及现代官僚政治体制的极权主义危机,对现代政治持怀疑与否定态度,将建基于主体间包容性的参与式民主与新社会运动视为个体与共同体“和解”之路与期许。总的来看,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百年资本主义现代性批判理路凸显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西方社会本土化中的批判特色,但其马克思主义底色的缺失和对马克思主义本色的销蚀则需引以为戒。  相似文献   

3.
由于资本增殖的内在逻辑规定,资本主义社会本质上是一个充满异化的社会,这突出表现为日常生活异化。数字资本主义时代的日常生活异化,与工业资本主义时代的日常生活异化具有本质上的同一性。数字资本主义时代的日常生活异化,以数字技术的资本主义应用为关键环节与力量凭借,是技术的资本化运作与资本的技术化运作协同演进、相互融合、交互强化的结果。数字资本主义时代的日常生活异化,在数字拜物教的形成中表征为“自然需要”“自由建构”“真实交往”与“科技承诺”的四重幻象。数字资本主义时代,我们仍须立足历史唯物主义,继续深度反思与批判资本主义日常生活异化,探求对之加以扬弃的可能路径,克服其对实现人类美好生活造成的阻碍。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以唯物史观为基础,从重点分析资本主义社会入手,在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中同时关注人的发展;马克思社会发展视域下,其人的发展思想呈现出三重维度:资本主义批判维度、共产主义建构维度和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维度。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恩格斯基于“史前社会”的分析,认为平等观是具体性和历史性的统一;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对资本主义平等观从消灭特权到与统治共谋的蜕变进行了批判,认为其必然导致革命的生成;建构了以消灭阶级为内容的未来社会平等观,共产主义社会将实现人的完全自由和平等。史前社会的平等观、资本主义的平等观和共产主义的平等观,构成了马克思恩格斯平等观的三重维度。  相似文献   

6.
在不同社会和历史阶段,人生问题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呈现出不同的“问题域”。马克思人学以人的“生存实践性”理解为基础,围绕人的生存与发展这两大主线,形成了独特的人生观照的“生存-发展”模式。现代人的生存内涵和困境还没有远离马克思对现代性的诊断和对现代人生的观照。马克思对现代人的生存观照主要有三个方面:现代人的基本生存境遇、现代人的交往生存、现代人的社会公共生存。  相似文献   

7.
权利范式是真正掌握“马克思与正义”难题的实质向度,洛克劳动自我所有权原则是支撑自由主义正义叙事的“理论根基”。马克思基于唯物史观范式的劳动理论,从“现实的人”的劳动实践出发,通过对自由主义正义叙事之根基的前提批判而深入生产领域,揭示作为自由主义制度载体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性质和本质——以生产剩余价值和资本增殖为目标的“资本正义”,从而根本性地对资本主义及其正义叙事进行了批判;同时,在对生产方式或所有制进行根本和前提性的变革中,历史辩证地构建了超越资本主义及其自由主义意识形态正义叙事的科学社会主义劳动权利原则——以人的生存发展和自由解放为目标的“劳动正义”。  相似文献   

8.
作为西方现代化产物的消费主义是现代资本的逻辑结果,与资本主义增长型发展观紧密相连。但它并不是现代化理想的实现,而是现代化畸形的片面发展,导致现代人生存的全面异化和一系列生存危机。和谐发展观作为救治现代生存病症、反对消费主义的一种努力,在人与自然的维度上,限制人类对自然的掠夺性消费,重建人与自然包括审美关系在内的全面健康、和谐共生的关系。在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维度上,把人际关系从单一的商品生产—消费关系及其衍生关系中解放出来,恢复亲情、友谊、伦理等丰富多元、和谐相处的人际关系。在人与自我的维度上,对“经济人”“消费者”的设定应持一种审慎的批判态度,彰显可能被其遮蔽的人之存在的所有可能性维度,尤其要恢复人的终极关切和敬畏。  相似文献   

9.
关于数字化生存有这样两种态度:一是数字化不仅能更快更准确地把握社会,也可以更具前瞻性地提出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二是数字化资本主义给人的存在带来沉重创伤。我们对数字化生存应有历史和客观的认知。从人类文明发展一般样态看,人类史亦是数字史。人类之所以能够从万物中凸显出来就在于数字的发明,它表达人与世界的数学关系,从而可以形成超越现实生存的可能性基础,可以说任何文明的推进都需要数字文明的革新。在资本原则主导的社会生产的关系中,数字只是作为生产要素,并非构成独立的资本发展形态的标志。不能一味对数字资本进行批判,而应看到其与人类福祉之间的关联。推进数字建设的社会主义属性,通过强化数据的公共属性、确立合理的资本观念以及提升劳动解放的程度,数字化发展引致的新的文明形态将会呈现出来。  相似文献   

10.
对鲍德里亚的早期文本《物体系》的理解需要从对象、意指和方法三个维度展开。从对象维度看,《物体系》从功能之物、非功能之物和意识形态之物三个层面展开对“物”的分析和批判。从意指维度看,“物”的批判的深刻意指是历史与文化批判,最终是对人与社会的异化状况的反思、批判与拯救,其中心是意识形态批判。从方法论维度看,鲍德里亚通过将精神分析方法和符号学方法移用为《物体系》的意象分析方法和文本架构方法来完成其思想铺展。对象、意指和方法的三重透视是理解鲍德里亚此后其他重要文本的总钥匙,其后来的文本只是将批判对象由“物”的批判逐渐拓展为对生产、消费和符号的批判,从而构筑起宏大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批判体系。与《物体系》相似的批判意指和批判方法始终贯穿于鲍德里亚的其他代表性文本之中。  相似文献   

11.
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总和的再理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总和的论断,是对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个人社会本质异化状态的概括,是对资本主义社会关系体系异化性质之批判,并不是从人与万物相区别、从个人与个人相区别的维度规定人的本质的。  相似文献   

12.
在我们迈入人类第三个千年之际,资本主义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西方学者从不同角度将其称作“晚期资本主义社会”、“信息社会”、“后工业社会”、“全球资本主义社会”、“后福特制社会”,等等,无论其面孔和称谓如何,必须承认的是,当下的资本主义社会与马克思那个时代的确不同了。作为一种资本主义批判理论,马克思主义无疑要分析这些新变化,作出自己的应对。另外,就国内学界关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而言,当前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扩展其问题域、界定一些新范畴、引介一批新人物。在上述两点上,颜岩博士的近著《批判的社会理论及其当代重建——凯尔纳晚期马克思主义思想研究》(人民出版社2007年12月版,以下简称《批判》)应该说为我们提供了一些重要借鉴.  相似文献   

13.
霍克海默认为启蒙理性蜕变为工具理性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创造了工业文明,但科学技术是引起当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所有问题的罪魁祸首。他从价值取向、自然功能、意识形态三个方面展开了对工具理性的批判,即从主观理性与客观理性的角度批判工具理性只关注效率、功用而忽视对人的生存价值的关注;从批判工具理性造成对自然和人的双重奴役,指出科学技术并不能带来人类的自由和解放;从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进行批判,指出批判的目的是为了重新关注人类生存的处境,确立人类生活的价值基础。  相似文献   

14.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数字阅读的快速普及提供了技术基础,提升全民数字阅读素养是确保数字阅读质量的关键所在。当前国内外对数字阅读素养有着不同的理解,国内学者以逻辑推理的方法界定数字阅读素养的概念内涵,国外研究则从测评实践的角度分解数字阅读过程。二者从本质上看都是对数字阅读“能力”的界定。然而,素养既是能力发展的结果,也是更加宽泛的概念。数字阅读素养是数字阅读能力与其他相关要素在更高层次的概括表达,是关乎于基本生活、学习、工作的“数字时代的生存技能”之一。因此,对数字阅读素养的界定不能仅仅停留在“认知”层面,更要从全面发展的角度考虑“动作”与“情感”领域的融合。在综合核心素养、数字素养和阅读素养的内涵及相互关系基础上构建的数字阅读素养DaRpLs模型,提出了从“数字能力”“阅读过程”“素养结构”三个维度理解数字阅读素养内涵的新视角。从三大视角的交互关系出发,可以进一步建构测评视角下的数字阅读素养要素结构,形成包含“数字阅读知识”“数字阅读能力”“数字阅读意识”“数字阅读道德”的四层要素框架。各要素互为基础,共同反映了数字时代下为应对数字阅读这一特殊情境而诞生的专业性概念——数字阅读素养。  相似文献   

15.
当前,数字社群丰富和拓展了交往资本主义的含义,为数字文明社群主体之间实现交往自由提供了多元路径。然而,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文化的传播和价值的引导,数字社群的交往理性很容易被资本束缚,产生社群交往手段和交往目的的冲突,引致社群生存异化现象。基于此,文章对数字社群生存交往进行反思与批判的基础上,运用马克思交往理论分析了数字社群异化问题,并提出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6.
资本主义工业生产导致的生态危机对人的生存和发展造成了很大威胁,呼唤着马克思生态思想的到来。马克思生态思想的形成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和演化历程,体现着唯物史观、辩证自然观和新文明观三重意蕴,彰显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两重维度,通过劳动达成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从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的角度论述了共产主义的特征,要求实现人民的生态权益。马克思用唯物史观和辩证法反思了工业革命,批判了资本主义的反生态性,揭示了资本增殖和生态危机的关联,要求建立共产主义社会空间,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7.
哈维与罗萨沿着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框架,根据变化了的社会现实,分析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空间扩张与时间加速问题,切中了时代之痛。但是,他们对现实问题的批判与解决都不及马克思和恩格斯深刻与彻底。哈维虽然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空间扩张问题展开了政治经济学批判,但却因过度聚焦于空间,对资本主义物质生产方式的论述往往服务于对资本主义空间生产方式的批判,最终导致其空间问题的解决之道放弃了资本逻辑。罗萨对社会加速的批判甚至仅仅停留于社会文化心理层面,没有从资本逻辑深入政治经济学批判层面,对社会加速问题的解决更显苍白无力。他们的批判理论启示我们:在实践中,处于现代化进程的国家,由于在全球化背景下不得不与资本打交道,因而同样会面临空间扩张与时间加速问题,要克服这些问题,必须回到马克思和恩格斯,从资本这个根源上入手,而不能仅从问题本身入手;在理论上,立足历史唯物主义,在时空两个维度上全面揭示当代资本主义的问题域,从而深化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8.
兴起于20世纪30年代的法兰克福学派,是思想影响最大、学术成果丰硕、活动时间最久的一支西方马克思主义派别。该学派依据现实世界自身的批判维度,从意识形态领域出发剖析资本主义社会对主体性的扭曲,以应对和解决不同时代下人的异化生存状态。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的演变历程不仅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理论的时代效应,也为我国学者在面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出现的时代问题提供重要的思想启示和实践指导,具有极为重要的学术价值与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19.
劳动过程理论(LPT)强调,围绕控制、同意与反抗的劳资博弈,始终与资本主义劳动过程如影相随。进入数字资本主义阶段,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生产正在推动劳动过程发生深刻变化。数据驱动的算法控制,成为资本主义劳动控制的新形态;劳动者身陷“老板游戏”的“自我剥削”,演绎资本主义“同意制造”的新机制;而来自数字劳动的时空修复,则开辟了数字化时代劳动主体性重塑和劳动抗争的新路径。深化对数字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规律性认识,科学揭示当代资本主义劳资关系变化的新特点新趋势,对于推动我国数字经济健康发展,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合法权益,也不无实践启迪与经验镜鉴。  相似文献   

20.
鲍德里亚认为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已由生产主导型社会转化为消费主导型社会,消费也从满足生存需要的“使用价值消费”转向满足社会定位需要的“符号价值消费”.在他看来,这一转化的内在逻辑体现在符号政治经济学之中.他力图用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去超越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在社会批判理论语境之中寻求新的具有时代特色的突破点,并以此来建构反映当代社会发展的新社会学批判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