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前,校园欺凌是影响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为解决校园欺凌问题,研究者从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对校园欺凌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并把解决校园欺凌问题置于家校社共育视域下进行研究,从学校层面、家庭层面以及家校社联动等方面进行了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2.
民族地区留守儿童是少数民族地区农民外出打工而衍生的一个特殊群体。家庭和学校是儿童发展最重要的社会组织,家校合作不力则是加剧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重要原因。通过对黔东南州开展《民族地区农村学生家校合作》问卷调查,发现民族地区绝大多数农村家庭缺乏责任分担意识,家校合作乏力;父母与学校教师的关系疏离,相互支持程度低;学校和家庭之间的合作方式单一,流于形式,难以满足留守儿童需求;留守儿童家庭对提高成绩的愿望迫切,家校合作系统性差,需要教育与管护并重。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加强学校与家庭的沟通合作,关注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的现实需求和发展愿望,开展家校联动,共同承担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监护责任。具体措施包括:强化双边管护,优先满足基本需求;发挥学校主导地位,加强教育管理;重视家庭主体作用,明确监护责任;创新模式,构建系统合作体系。  相似文献   

3.
民族地区留守儿童是少数民族地区农民外出打工而衍生的一个特殊群体。家庭和学校是儿童发展最重要的社会组织,家校合作不力则是加剧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重要原因。通过对黔东南州开展《民族地区农村学生家校合作》问卷调查,发现民族地区绝大多数农村家庭缺乏责任分担意识,家校合作乏力;父母与学校教师的关系疏离,相互支持程度低;学校和家庭之间的合作方式单一,流于形式,难以满足留守儿童需求;留守儿童家庭对提高成绩的愿望迫切,家校合作系统性差,需要教育与管护并重。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加强学校与家庭的沟通合作,关注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的现实需求和发展愿望,开展家校联动,共同承担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监护责任。具体措施包括:强化双边管护,优先满足基本需求;发挥学校主导地位,加强教育管理;重视家庭主体作用,明确监护责任;创新模式,构建系统合作体系。  相似文献   

4.
基于对国内外关于校园欺凌研究的文献回顾,发现校园欺凌研究有四种视角:个体视角运用心理学理论分析人格特质、社会认知等对欺凌发生的影响;群体视角运用群体社会化理论、社会认同理论、社会支配理论和地位关系理论等阐释校园欺凌的群体互动机理;家校系统视角重点分析了学校和家庭这两大微观环境对校园欺凌发生的影响;社会情境视角则重点关注污名与歧视、社会性别规范和教育文化等宏观环境对校园欺凌的形塑作用。不同视角下的校园欺凌研究自成体系、各有侧重。未来研究需要重视研究视角之间的深度融合、不同层面影响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和中国社会情境下校园欺凌的发生机理。相关部门应针对青少年个体、同伴群体、家庭、学校、社会等不同层面,分别开展防治校园欺凌实践。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留守儿童校园欺凌事件频频发生,因校园欺凌而造成的惨案触目惊心,社会各界对发生在留守儿童身上的校园欺凌的关注日益增多。加强校园欺凌治理迫在眉睫,以往的研究多从国家、社会、学校、家庭等原因探究校园欺凌发生的影响因素,其中家庭是儿童的第一教育场所,理应放在首要位置来思考,分析家庭对校园欺凌的影响对治理校园欺凌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6.
<正>顾润生:请问学校“润泽云阳少年的家校社德性共同体构建行动”项目的设计思路是什么?鞠秋红: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指出,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教育部等十三部门发布《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提出“到2035年形成定位清晰、机制健全、联动紧密、科学高效的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  相似文献   

7.
《家庭教育促进法》实施后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成为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根据社会生态系统理论,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既与家庭内部因素有关,也与学校和社会层面因素有关。基于家校社协同视域的剖析发现,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面临着“教育主体缺位、责任意识不强,教育观念陈旧、方式方法欠妥,教育环境堪忧、默化作用不强,隔代教育弊端多、替代作用不明显”“家校合作较少、家校沟通欠佳、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薄弱”“城乡教育资源不均衡、社会支持系统不健全”等多重困境。对此,家庭应明确教育责任、更新教育观念、改善教育环境、优化隔代教育;学校应加强家校合作与沟通,优化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社会应优化城乡教育资源配置,发挥社区教育协同作用,助推家庭教育和留守儿童发展。  相似文献   

8.
校园欺凌近年来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学校单主体很难完成欺凌防治工作。美国是较早制定法律法规来开展校园欺凌防治的国家,构建了多方协作、多级管理、多层执行的综合治理体系,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借鉴美国的经验,我国应当在加快欺凌防治法律及政策体系建设的同时,加强政府指导和经费保障,构建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力量多方联动的综合防治体系,以综合治理的理念,从根本上推进校园欺凌防治工作的有效开展。  相似文献   

9.
目前,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已成为新时代教育发展的目标。农村中小学家校社协同育人是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本研究基于对校长、班主任、家长的访谈,依据扎根理论原则,通过NVivo12.0Plus软件进行资料整理,分析农村中小学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困境,发现家庭、学校、社会主体在参与意愿及参与能力方面存在农村家庭教育缺失、学校育人片面化、社会教育“缺位”等问题。为了进一步做好农村中小学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形成协同联动的共振效应,其突破路径是:资源是动力,能力是关键,机制是保障。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建立防治欺凌长效机制、依法落实家长监护责任、优化防治欺凌社会环境三个方面,论述如何充分发挥家庭、学校、社会的作用,构建三位一体校园欺凌防治体系。  相似文献   

11.
2021年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指出:“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教育部在2021年工作要点中也将“强化家校社协同育人”列入日程,并明确其目标任务。健全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越来越成为政府施政决策和学校工作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中小学校园欺凌事件频发,严重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破坏学校的育人环境。学校是学生成长的重要场所,也是校园欺凌事件的高发场所。从学校角度来看,校园文化建设被忽视、校园欺凌防治和惩戒机制不完善、生命教育和法治教育缺位、与家庭和社会反欺凌资源合作不充分等是校园欺凌频发的主要成因。本文就学校在中小学校园欺凌预防和治理中提出了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3.
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肩负育人的责任,是学生五育并举,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但是由于学校、家庭和社会育人理念差异、责任边界模糊、沟通交流不畅和资源整合不足等实践困境,导致家校社协同育人并未充分发挥其职能。鉴于此,融通家校社协同育人理念、明确家校社协同育人职责、优化家校社交流沟通渠道、统筹开发家校社育人资源等优化路径,是整体推进家校社协同育人高质量发展的可行之路。  相似文献   

14.
柯常达  陈淑琼 《新教师》2020,(3):12-12,22
2019年10月26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了《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草案)》(下文简称《草案》)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修订草案)》。这两部法律的修订是为更好地适应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现实需要,其背后凸显的是愈演愈烈的校园欺凌、未成年人犯罪等问题。毋庸置疑,未成年人保护需要法律明晰责任,但不可否认的是,作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最后一道防线,法律更多的是起到兜底作用。因此,除却法律的政策设计和制度要求外,未成年人保护实际上也亟须家庭、学校和社会都能发挥主观能动性,一起教育和帮助未成年人增强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增强社会责任感。换句话说,就是要在未成年人保护法治建设的基础上,家庭、学校、社会积极形成合力,推动未成年人保护和犯罪预防机制的建设与完善。  相似文献   

15.
校园欺凌是国际性的公共卫生问题.由于农村小学留守儿童较多,校园欺凌行为发生的可能性更大,加之农村小学师资力量薄弱,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匮乏,因此治理校园欺凌,农村小学更应重点关注.农村小学校园欺凌的防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面力量的支持与配合.具体而言,农村小学校园欺凌的防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6.
段善基 《甘肃教育》2022,(16):51-54
近年来,校园欺凌问题频发,已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随着农村撤点并校的进行和留守儿童社会支持弱化、负面情绪明显等现象的影响,农村学校的校园欺凌问题更加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文章首先分析了农村学校校园欺凌的现状,并提出预防与治理农村学校校园欺凌的措施,以期预防校园欺凌,营造和谐校园。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学校氛围对西部农村留守儿童校园欺凌的影响,本研究以我国西部农村地区的3569名留守儿童为样本进行问卷调查,考察社会情感能力在学校氛围与学生校园欺凌之间的中介作用。研究结果显示:学校氛围与留守儿童的校园欺凌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与留守儿童的社会情感能力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留守儿童的社会情感能力在学校氛围与学生校园欺凌之间发挥着部分中介作用。为此,学校管理者应从改善学校中的物理环境、学习环境、同伴关系以及外部环境四个方面着手,营造支持性的学校氛围,以此提高留守儿童的社会情感能力,降低他们遭受校园欺凌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8.
分析日本校园欺凌自杀诉讼的民事裁判文书可以发现,校园欺凌自杀更多地发生在初中阶段的公立学校,而法院认定学校需要承担责任的比例并不高.日本学校防治校园欺凌的法律义务来源在于2013年颁布、2015年修订的《欺凌预防对策推进法》,责任依据为《国家赔偿法》《民法》等法律.法院在判断学校是否对学生校园欺凌自杀承担责任时,主要从欺凌严重性、权益侵害、过失以及学校过失与自杀行为存在的因果关系等要件进行判断.其中核心问题是判断学校是否违反安全保障义务,而前提是学校存在预见欺凌自杀的可能性.随着法律制度的完善以及社会对校园欺凌认识的提高,对学校的要求逐渐从预见校园欺凌自杀的具体可能性转向一般性地认识到欺凌严重性.  相似文献   

19.
中小学生厌学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一个很棘手的问题,在初中阶段尤为突出。厌学问题不仅会影响个体学习和成长,导致校园欺凌及青少年犯罪活动,还关系着家庭的和谐幸福甚至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文章以厌学问题为主题,以初中生为研究对象,从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四个方面分析初中生厌学问题产生的原因。同时,在家校社协同育人的视角下,结合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提出初中生厌学问题的预防和干预策略,帮助学生找回学习的兴趣,提升学习能力,在学业上不断进步,实现身心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20.
随着较多恶性事件的出现,校园欺凌治理问题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关注,有学者指出,治理校园欺凌必须依靠法治,但该论述受到部分质疑和误解。这些质疑与误解源于其对法治化治理校园欺凌的重点、方法等层面的模糊认知,对校园欺凌的最终价值取向等认知存在偏差,对法治化校园欺凌缺乏实际的理性解读。结合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相关法律精神,结合教育理念,提出育人是校园欺凌治理的最终价值取向,教育与保护相结合是法治化治理校园欺凌的指导原则,校园欺凌治理研究与实践需多学科有机融合等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