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经历乡土文学的创作实践后,王安忆新世纪的小说文本呈现出融合乡土生命经验书写城市的创作转向。相比于早期作品里描绘城市的透彻与直面,其近年来小说创设的社会背景多青睐城乡交界处的小镇,其中既有“外来者”的不断闯入,也有本地人的持续“出走”。在人们的“来”与“去”、“进”与“退”之间,充斥着各种“乡音”与“异物”。《上种红菱下种藕》即反映了当代传统村镇居民被迫卷入城市化浪潮时内心的不安和悸动,这种情绪与逐渐远去的村庄记忆杂糅,共同组成王安忆新世纪城镇小说的几个特质和侧面。  相似文献   

2.
《上种红菱下种藕》是一部慢步调的小说,为了对小说的空间书写作深刻意义上的挖掘,将小说在空间形态上分成公共空间、家宅空间和心理空间,并从这三个空间维度看到城市化发展给乡村空间格局带来的变化,同时感受到身处市场经济改革浪潮之中人物的心路历程。小说透露的空间意识不仅书写了时代变迁,而且通过心理空间的建构表现出人们从乡村到城市的心理空间的变化。王安忆艺术性地用文学记录了新世纪初中国现代化发展阶段的历史演变,让读者从其平凡细致的日常书写中见证历史的滚滚洪流。  相似文献   

3.
时代不同,经历不同的萧红与王安忆在《呼兰河传》与《上种红菱下种藕》中表现出极为相似的叙事策略,如叙事视角、叙事内容以及叙事结构上都有很多共同之处。两位女作家不约而同地把目光聚焦于"中国小城"——"呼兰河城"与"华舍小镇",其中也不免存在差异,体现了不同时期女性对平凡生活的不一样的感受与思考。  相似文献   

4.
《上种红菱下种藕》文本中少女秧宝宝的成长过程,典型的体现了传统小镇在现代文明侵袭下的裂变,小镇上的人们尤其是少年们在这裂变中成长和变化。现代文明下的自然与传统该何去何从,就如同这些少年们,你们在现代与传统的角力中、在成长中的疼痛中最后将走向何方?  相似文献   

5.
小镇依据先天的经济地理条件,形成了一定的秩序与自己的文化精神,然而在现代化过程的挤压下,它的面貌正在变化。本文从透视人性,传统理念与现代经济的冲突以及王安忆对这种文化精神受到破坏的忧虑角度来作阐释与评论。  相似文献   

6.
王安忆在本篇乡土题材小说中显示了都市视角和乡村视角的互动。她在对都市现实的追寻叙写当中,一次偶尔对乡村的伫足观望,显示出一种田园诗意的选择,是对当前都市文化流俗的排斥,从而进行了一次灵魂的洗礼。  相似文献   

7.
王安忆小说《匿名》借助一个被弃置深山的上海人从脱离现代生活轨迹到重新寻找自己、回归现代文明的过程,展开探寻与反思文明的宏大命题。拟以文明为切入点,在蛮荒和现代的空间对话中,探寻原始文明以抚慰现代乡愁,同时也对现代文明进行反思,阐释作家对人类文明的关怀和探索。  相似文献   

8.
王安忆的小说《启蒙时代》以酣畅绵密的笔触,叙述了文革期间上海一群中学生的生活状态和青春困惑,揭示了他们的青春与文革的内在契合,展现了这一特殊年代上海市民文化的余韵。这部小说仍延续着她在《长恨歌》中所推崇的"日常生活"叙事,并探索着对文革的民间化表达。  相似文献   

9.
王安忆的长篇小说《启蒙时代》展现了“文革”期间一群中学生成长的心路历程。作家试图探求在这个近乎疯狂的年代里,滋润心灵之物的柔情所在以及生活的本真面目,从中突显理性启蒙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0.
王安忆在长篇小说《启蒙时代》中,以“文革”为时代背景,刻画出了特定年代中一群青年男女的成长经历.在“文革”这个特定的时代,个体的命运早已被时代所决定,不得不面对事业、爱情和死亡等成长主题,同时还必须承担个体认同的重担,这时的个体认同成为一个主动选择和创造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食色性也。中国人不能离开,世界也不能离开,如果说解决了这两大问题,我看世界就会太平许多,起码不会有这么多的战争和恐怖主义,吴三桂不会起兵,特洛伊战争也不会发生。吃饭是一个含义丰富的能指,从中可以发现众多的社会景观,不同的人生态度,甚至不同的政治立场。“食不言”是一种日常礼仪;“朱门酒肉臭”是阶级论;“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反映着劳动人民的心声;鸿门  相似文献   

12.
走出上海的王安忆——评王安忆小说《遍地枭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安忆一改其惯常的书写上海,书写女性的小说惯例,让女性作为背景,书写了一个别样的枭雄世界,带领读者走进了另一个生活空间和新的小说空间。  相似文献   

13.
身为女性作家,王安忆写《长恨歌》是为中国的漂亮女人谱写了一曲无尽的挽歌。如果将这个世界比作一件精美的艺术品,那么女性就是这作品中万千种令人炫目的饰品,而作为“底色”的是男性世界,女性再繁闹也不过是装饰,可刻意描绘亦可轻描淡写,并且光阴会剥离她们的光彩。王安忆为女性的被动处境和易逝的红颜发出轻轻的“人生长恨水长东”的叹息。  相似文献   

14.
《红豆生南国》这部小说集描写了城市移民的生活。随着经济的发展,移民已成为人们普遍的生活选择,但是到新的城市,原有的亲情和乡情被割裂,移民者新的生活也会受到影响。王安忆通过移民者的城市生活状态,揭示了城乡差异和不同文化背景对移民者生活的影响,对现在城市移民的文化根源和血缘关系进行了反思。  相似文献   

15.
上海很早就进入了文学作品。王安忆的长篇小说《天香》反映的是晚明时期的上海,可以说是上海的前传,呈现了上海在开埠之前的历史。这部小说的书写把上海的历史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链条,这部小说的完成可以说阐释了上海之所以成为上海的原因。王安忆的长篇小说《天香》以上海"天香园绣"从闺阁走向民间的过程为线索,反映了乡土时期上海文化的特质,书写了开放、博大、务实的上海精神,丰富了我们对于上海的文化记忆。  相似文献   

16.
王安忆的《长恨歌》实现了对上海的独特寻找。在文化景观上,精彩描绘了弄堂、闺阁、爱丽丝和平安里;在文化风俗上,着意表现了流言、小姊妹情谊和派推;在文化性格上,深刻发掘了上海人的"三小姐"品格、日常主义精神和孤独飘零心态。总之,全面而深刻地揭示了上海文化特质。  相似文献   

17.
陈茜 《英语广场》2023,(18):76-79
《德伯家的苔丝》是托马斯·哈代最著名的小说之一,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德伯家的苔丝》以其自然主义的写作风格和独特的人物描写引起了文学界的广泛关注。本研究以成长小说理论为框架,通过对苔丝成长经历的分析,透视出维多利亚时期女性的艰辛成长之路,并揭露时代环境、社会制度以及领路人对苔丝成长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灿烂千阳》是美籍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继《追风筝的人》之后的又一力作。本文从女主人公之一玛丽雅姆的视角,展示了其面对男权压迫时,从困惑、忍耐到觉醒再到反抗的过程,分析了她的成长历程,解读了作品所蕴含的女性意识成长主题。  相似文献   

19.
王华的《家园》描写了一个山清水秀、民风淳朴、充满童话意味的、具有农耕文明所有“美”的诗意栖居地——安沙.通过安沙人迁移到黑沙后的种种境遇,揭示了传统中国与现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格格不入.从安沙人先去家园后灵与肉的冲突和阵痛中,思考了文明与乡村、传统生活与现代发展、浮世的诱惑与诗意的栖居等哲学问题,使小说具有了浓郁的文化情结与文化寓言意味.  相似文献   

20.
王安忆的新作《启蒙时代》是其近十年来创作所达到的一个新的高度。一向关注生命成长的作家在这部新作中既探索了以南昌为代表的青年一代在"后革命时代"的迷茫、寻找与成长的艰难历程,也探索了父亲一代由启蒙大众到自我启蒙的内在成长。小说既是对现代文学中启蒙叙事的续接,又是超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