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容国才于1959年获得了世乒赛男单冠军,这是中国人的第一个世界冠军。两年之后,在1961年的北京世乒赛上,中国队全力以赴,取得了辉煌成绩。中国队以庄则栋、李富荣为首,获得了团体冠军及男单冠军。自那以后,连续两届世乒赛也都是中国人的天下,中国人以其更全面的直拍快攻打法及又快又有力的反手打法,将50年代占尽风光的日本选手赶下了台。  相似文献   

2.
《乒乓世界》2004,(6):48-48
1961年北京第26届世乒赛邱钟惠,直拍快功打法,正手连续进攻突出,板头重,号称“铁扇公主”。现在活跃在体育文化和乒乓球新技术以及器材开发领域。  相似文献   

3.
何志文,前中国国手,曾代表中国队参加过第38届、39届世乒赛,并两次夺得思韦斯林杯.他和江嘉良同属一个时代,同属一种打法——80年代中国优秀直拍近台快攻选手.1990年,他远渡西班牙,在一家银行俱乐部打球,现已定居西班牙.直拍近台快攻在60年代曾经是最为成功的打法,到了90年代末的今天,虽然这种传统打法面临着强有力的挑战,何志文却仍然活跃在乒坛,仍然是直拍近台快攻打法的代表.在本文中,他谈了自己对直拍快攻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4.
一代乒乓球名宿庄则栋于2013年2月10日17时06分在北京佑安医院病逝,享年73岁。 庄则栋1940年生于江苏省扬州市,自幼喜爱乒乓球。1957年入选北京市乒乓球队,同年参加全国比赛获得混合双打冠军。1961年成为中国乒乓球队的主力队员之一。庄则栋在运动生涯中共夺得过8个世界冠军。他在1961年至1971年先后参加第26、27、28、31届世乒赛,3次获得男子单打冠军,成为我国首个在世乒赛上荣获“三连冠”的乒乓球运动员,并4次获得男团冠军,还获得过一次男双世界冠军。在当时的国内赛场,庄则栋也是全国乒乓球锦标赛的男单“三连冠”。在1971年日本名古屋世乒赛期间,庄则栋面对“搭错车”的美国乒乓球运动员科恩时的一个不经意的友好举动,开启了一段“乒乓外交”的佳话。  相似文献   

5.
徐寅生:1938年生上海市人,直拍快攻型选手,荣获第2627、28届世乒赛男于团体冠军。第28届世乒赛男双冠军。第31届世乒赛男团冠军队主教练。1971-1974年任中国乒乓球队总教练。现任中国乒乓球协会主席,国际乒联主席。庄则栋:1940年生于北京,直拍两面攻选手。1959年人...  相似文献   

6.
认识生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胶打法的佼佼者 生胶海绵拍的使用始于60年代。根据使用的时间和取得的成绩来看,生胶的发明者应该是日本人。日本前著名运动员河野满利用生胶球拍,凭借深厚的两面攻功底,成为日本队夺取1967年第29届世乒赛和1969年30届世乒赛团体冠军的主力队员,并在1977年第34届世乒赛上荣登单打冠军的宝座。 韩国在70年代也出现了像金浣这样的优秀生胶运动员。此后,朝鲜的李粉姬、余顺福等女运动员利用一面生胶、一面反胶形成快攻结合弧圈打法,也取得过优异成绩。 中国队在60年代末中断了两届世乒赛,1971年参加第3…  相似文献   

7.
削球打法纵横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世界比赛中,我国的削球选手曾被国外同行称为“秘密武器”,在团体赛上为我们长盛不衰作出了很大贡献。从第27届世乒赛开始,中国队出现了“魔术师”——张燮林。在31世乒赛上,梁戈亮的攻守结合型打法,在对日本队和瑞典队的比赛中都立了大功。到第33、34届时,出现了陆元盛、黄亮。  相似文献   

8.
第一次进入世乒赛决赛 从1983年东京世乒赛起,瑞典队成了中国队的头号竞争对手。在那次世乒赛的半决赛上,瑞典队和中国队分别击败英国队和匈牙利队而双双进入决赛。中国队参加决赛的三个队员是:谢赛克、蔡振华和江嘉良。前两位都在1981年的世乒赛上获得过好成绩。谢赛克是左手直拍正胶选手,他球感过人,动作漂亮。蔡振华也是左手选手,他的特点是以发球及紧接着非常凶狠的正手弧圈来得分。江嘉良则是首次参加世乒赛的团体决赛。 这次决赛,瑞典队以1比5输给了中国队。“苹果”打败了谢赛克。瓦尔德内尔在对江嘉  相似文献   

9.
对第49届世乒赛团体决赛中,马琳对柳承敏、王皓对李廷祜四位直拍选手比赛中的技战术运用特点进行分析与研究,总结出直拍进攻打法的共性和规律,并对该打法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以期为进一步提高我国直拍进攻打法的技战术水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乒乓世界》2008,(3):64-64
庄则栋——庄则栋参加了四届世乒赛.共获八次世界冠军。其中.他四度在团体赛决赛中出场,中国队四次都获冠军——这个纪录在中国男队至今无人能破。  相似文献   

11.
对马琳在第48届世乒赛男单比赛中发球抢攻段、接发球抢攻段和相持段的技、战术特点进行分析,找出其在技、战术上的优势与不足,并由此探求直拍进攻型打法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提高我国传统直拍快攻打法的技术水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李仁苏 《乒乓世界》2003,(12):36-37
荻村当时仍然是日本队的中心人物。中国队访日比赛时,他发挥得特别好.先后打败过徐寅生、李富荣,仅负于庄则栋。根据这种情形和对方心理,日本队很可能把荻村放在第一主力位置,前两轮避开庄则栋;而以猛将木村和三木迎战小庄。深夜里经过多方面的探讨研究,傅其芳和其他教练提出了一个方案:大胆启用张燮林为第一主力,将庄则栋放去冲头阵,作开路先锋,经验较足而且发挥稳定的徐寅生压住阵脚,打三、六、八之位。  相似文献   

13.
历史     
1973年,直拍正胶削球打法的葛新爱首先将直拍横打用于正式比赛中,但只是偶尔为之。 1984年中国队访欧时,保加利亚出现了一位反面能“挂”一板弧圈的直拍反胶快攻手,他以3:0战胜了当时韩国的著名选手金浣。 1987年第2期《体育科学》上,许绍发与国家体育科学研究所的吴焕群合作发表了《直拍反面进攻技术的可行性研究》一文,次年底又特意将北京队的陈虎调入国家青年队以便进行直拍横打的研究。 1989年第1期《乒乓世界》刊登了河北省卢龙县体委张奉先给徐寅  相似文献   

14.
1961年,第26届世乒赛在北京举行,我乒乓健儿首次荣登男团冠军宝座,男单、女单奖杯也双双揽入国手庄则栋、邱钟惠怀中.一时间,“庄则栋左右开攻”、‘徐寅生十二大板”、“张燮林海底捞月”……传为佳话,饮誉海内外.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马琳在第45届世乒赛男单比赛中发球抢攻段、接发球抢攻段和相持段的技、战术特点的分析,找出其在技术、战术上存在的优势与不足,为他的训练提供科学依据,并由此探求直拍快攻打法共性的问题,为进一步提高我国传统直拍快攻打法的技术水平提供参考性建议。  相似文献   

16.
直拍一直是中国队传统打法,但现在却危机四伏、举步维艰.通过世界大赛实践证明,横打技术创新思路是正确的,王皓、马琳等选手采用该打法已处于世界领先水平.通过对第47届世乒男团决赛中国对德国队比赛录象的分析,研究王皓、马琳在比赛中新技术应用情况及存在主要问题,旨在为直拍快攻打法的发展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1961年4月,第26届世乒赛在中国北京举行,中国队首次夺得男团、男单和女单三项世界冠军。这也是我国第一次举行大型的国际性体育比赛,当时的比赛盛况以及许多激动人心的场面,在老一辈人的心中依然记忆犹新……  相似文献   

18.
研究对象:以1952—2006年中国队所参加的世乒赛和5届奥运会上削球打法选手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方法:文献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1.有关削球打法的科学研究停滞不前首先,在技术的研究上,一是没有呈现出当年进攻打法落后时所研究的力度。二是没有像以前研究削球那样继续去做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广角镜     
五大流派张光煌第45届世乒赛将于今年4月在南斯拉夫拉开战幕,透视当今乒坛大致可分成五大流派: 亚洲直拍快攻打法:采用这种打法的男女选手人数比过去有再所减少,但仍不乏高水平运动员。如韩国队4名主力金泽洙、刘南奎、姜熙灿、李哲承全是这种打法,并掌握了正手弧圈球技术,能拉能扣,中台有一定相持能力,反手也不弱。中国名将刘国梁直拍技术又有新发展,“直拍横打”渐显威力,往往令对手猝不及防。中国式横拍弧圈快攻打法:以王涛、孔令辉、王励勤、邓亚萍、王楠等为代表。他们虽使用横拍,但打起来更像中国直拍打法。他们掌握了娴熟的弧圈球技术,中远台能对拉,更多地采用抢攻在前,中近台速战速决的技术。欧洲新派弧圈快攻打法:这种打法与中国式横拍弧圈快攻打法接近,法国的加蒂安、德国的罗斯科普夫等欧洲新一代好手多是这种打法。其特点  相似文献   

20.
直拍的复苏     
2001大维国际乒联职业巡回赛总决赛的最强音奏响在男子单打决赛中,马林继九运会夺冠后,再一次在重大赛事登顶,刘国梁之后,直拍打法又崛起了—位可圈可点的代表人物。至此,马林在世界杯、九运会、巡回赛总决赛三项赛事中夺魁,虽然有别于传统的世乒赛和奥运会,但含金量丝毫不逊,世界杯大球首次登台,九运会云集不同打法,巡回赛总决赛采用11分制,在规则更改的考验下,直拍反胶打法的马林闯过道道难关,替直拍出了一口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