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地名是一种语言符号,地名的形成又与一定的地理、历史、心理因素等相关,本文以安庆城区的地名作为考察对象,从语言和文化两个角度入手,分析地名的语言形式以及其文化内涵,以加强对地名命名工作的重视,促进地名命名的规范化。  相似文献   

2.
潜山县地名具有丰富的特点,既反映在语言方面,也反映在文化上。地名作为一种语言现象,它的结构方式与其他语言单位的构造基本一致。同时,地名的文化特征又通过其特定的语言结构反映出来。其地名与文化的相互联系,也充分体现出当地人民与所居环境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3.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地名是语言中的一部分,蕴涵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可以说地名是人类文明的部分活化石。分析镇坪方言地名的命名类型,解读其所蕴涵的语言文化信息,对地方文化的建设与研究会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4.
地名是在约定俗成的情况下逐渐形成的对某一地域的指称,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是人类活动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产物,是镌刻在地球上的历史。地名以语言文字为物质外壳,不仅囊括了语言、历史、地理、移民、社会心理等各方面的文化信息,还能为明确地域归属、维护国家主权提供佐证。将地名中渗透的语言、历史、移民、地理等科学内涵进行挖掘整理,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保护和继承,地名研究意义重大,地名应得到我们的尊重和保护。  相似文献   

5.
不同的语言具有不同的文化性质和文化气质。美国地名语言呈现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这是一种马赛克式的语言文化性质。同时,美国地名语言所呈现出来的文化气质也各具特色:源自英国殖民(移民)语言的美国地名尽显强悍型文化气质;源自西班牙语的美国地名则更倾向于庄严型文化气质;而以印第安语命名的美国地名则显示出娇柔型和敦实型并重的文化气质;源自法语和美国本土的英语地名,其活泼型文化气质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6.
地名体现着语言现象,也蕴含着一定的文化意义,通过考察地名的表层特征可以探究藏在地名背后的文化内涵。本文以笔者的家乡安徽滁州为例,运用统计和分类的方法,研究滁州地名的音节构成、平仄搭配情况以及结构和用词特点,最后列举了滁州地名中体现的山水、姓氏、宗教、政治、经贸、名人这几方面的文化现象。滁州地名就是滁州政治、经济、文化的反映。  相似文献   

7.
施诗 《邢台学院学报》2013,28(1):25-27,30
地名既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探讨地名的来源是语言学和文化学的一项共同研究内容.因此在吸取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邢台地名的来源为切入点,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地名作为研究对象,对邢台地名的来源进行分类,探究地名中的语言特征及其文化内涵,对于了解该地区的历史、政治、经济以及文化都有着很大的帮助.同时,透过地名的研究,不仅能反映当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文化变迁,而且能了解当地群众的生活方式、文化心理和精神状态,感受各地截然不同的文化气息.  相似文献   

8.
曲阜市街巷地名的语言与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莉莉 《学语文》2010,(2):38-39
本文以从《曲阜地名志》中搜集到的297个曲阜市街巷地名为研究对象,拟从语言和文化两个角度进行分析,从中找出曲阜市街巷地名的命名特点以及从中折射出的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崇左、宁明、隆安这三个县的壮族地区地名的资料进行整理、分类、统计、归类,并对地名的中心词的内容进行试析:根据语言类型,壮族地区的地名大概可分为全壮地名、汉壮复合地名、全汉地名,经过分析发现,随着汉文化的渗入,壮语地名发生变化:在语言类型上,汉语词汇出现并逐步增多;在内容上,自然景观呈递减趋势,而带有抽象性质的人文景观地名、心理地名、方位地名不断增多,且大都以汉语的表达方式表达。笔者认为壮族地区地名的发展过程(全壮地名→汉壮复合地名→全汉地名),也可以看作为壮族人民理性(抽象)思维的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即为汉文化不断融入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地名是一种社会化的产物,是以语言形式呈现出来的文化。本研究从社会语言学的视角对"三亚"地名进行音节与词汇构成两个方面的探析,旨在发现其中的语言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1.
孔子是哲学大师,亦是语言大师。《论语》的巨大影响,在于其思想之精深,亦在于其语言之魅力。孔子的语言观具有几个特点:一是言行一致,二是名实一致,三是文质一致,四是时中的方法,五是老实的态度。孔子的语言具有多方面的美学特征:一是匀称美,二是气势美,三是弹性美,四是睿智美,五是自然美,六是崇高美,七是刚力美,八是人格美,九是无言美。孔子的语言观极具原创性,进而影响其思想;孔子的语言美颇有吸引力,进而传播其思想。其语言的深邃和美相得益彰,凸显孔子思想的伟大。  相似文献   

12.
汉语文学,较之中国文学、华文文学,除了更具准确性与包容性,并可有着中国汉语文学与世界汉语文学的概念构成之外,更为重要的是,能够体现出汉语文学作为语种文学的超民族性、超国别性、超文化性。通过对汉语文学进行正名,将能从学术研究方面开始来促进汉语文学突破民族文学、国别文学的限制向着语种文学的方向发展,从而显示出汉语文学已经具有的民族文学、国别文学、语种文学这三大构成。  相似文献   

13.
香烟名称属于商品语言词汇系统中的专有名词,与其他词语一样,包括音、形、义三个方面。它的主要功能是用来指称和标识的,不仅具有其他商品名称的一般特征,而且更具有自己明显的特色。  相似文献   

14.
张毅 《中学教育》2014,(2):87-92
"语文"作为我国母语课程名称造成了课程名称中民族标识的缺失,这一问题长期被学界忽略,造成了几十年来母语教学对汉语独特的民族性特点的忽视,不利于学习者的母语的学习和民族身份认同、文化认同意识的生成。我国母语课程民族标识的缺失既是建国时去"国"化的结果,更是上世纪40年代席卷全球的拉丁化文字改革的产物。深化母语课程改革须将我国母语课程归正为"汉语",以推进母语课程的科学化建设进程,为提高中华文化的软实力做贡献。  相似文献   

15.
我国政府历来十分重视语言文字工作,新中国成立以来,颁布了不少语言文字工作的政策法令,大力促进了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使语言文字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更好地发挥出作用.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我们更要坚持语言文字使用的规范化、标准化.  相似文献   

16.
"现代汉语"是一个内涵外延不明显的"混合物",与古代汉语、普通话、欧化以及方言等有着复杂的关系。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不是对立的敌我关系,古代汉语是现代汉语的直接来源;无论从广义还是狭义,现代汉语也不等于普通话,普通话是从口头语的角度命名的,现代汉语则更强调书面系统;欧化是现代汉语改造、优化的重要推动力,但现代汉语的本质仍然是汉语,而不是被欧化了的外语。  相似文献   

17.
张毅 《学科教育》2013,(6):118-125
“语文”一词在新中国成立之初被确定为我国母语课程新名称前已有六十多年的应用史。“语文”是晚清洋务运动的产物,在当时被赋予了语言救国的使命。这一词语在20世纪上半叶已普遍使用,且已成为当时我国母语教学界话语的关键词,其本义是“语言(口语)文字(书面语)”。新中国成立之初“语文”被命名为我国母语课程名称有着当时政治、文化和课程等多方面的复杂因素,有其历史必然性,然而,这一名称也存在着两大内在缺陷:名实不符以及名称中民族或国别标识缺失,几十年来已给我国母语课程建设带来了负面影响。当前,由于我国母语教育界对于“语文”一词使用史的集体性遗忘,造成了长期以来我们对这种内在缺陷的忽视。  相似文献   

18.
"语蚀"是语言能力逐渐退化的过程,在国外它是应用语言学研究的重要方面,对语言教学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由于各种原因,"语蚀"理论直到本世纪初才被介绍到中国,其理论研究尚不成体系。"语蚀"和"二语语蚀"理论为反思中国外语教学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教育研究领域,始终并存着两种直接教学法:教育心理学范畴的直接教学法(direct instruction)和外语教学法范畴的直接教学法(direct method)。在对这两者进行充分比较之后,本文作者提议,保留教育心理学范畴的直接教学法的名称,而将外语教学法范畴的直接教学法更名为目的语教学法,以避免概念的混淆和误解。  相似文献   

20.
语法翻译教学法历史悠久,直到今天仍被广泛采用,表现出旺盛的生命力。这除了是由于该教学法自身突出的长处以外,不同阶段的语言迁移研究也为在外语教学过程中使用语法翻译教学法提供了理论依据。这些研究都证明了目的语习得过程中母语迁移的客观存在。所以在目的语教学过程中实施语法翻译教学法,适当使用母语,比较目的语和母语的异同,有助于学习者深刻掌握目的语,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