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国外“日常生活审美化”最早出现在后工业社会的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后现代理论家就“日常生活审美化”作了深入研究,揭示了“日常生活审美化”的重要特征。国内对“日常生活审美化”研究,由于在理论上基本借鉴和运用了西方的理论资源,因此在研究讨论中,没有突破西方的理论框架,更多地表现出碎片化和现象化。  相似文献   

2.
关于“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讨论,无疑是近几年来美学和文艺理论界讨论的热门话题。但是“日常生活审美化”不是纯粹的本土命题,它的产生有其特定的西方语境。追述它在西方的出场,并通过梳理国内学者关于这一命题的论争,得出中国当下不具备“日常生活审美化”产生的语境的结论。  相似文献   

3.
关于“日常生活审美化”的问题是我国当前学术界的一个热门的话题,形成了一股经久不息的热潮。本文主要通过对“日常生活审美化”现象的阐述和分析来探讨“日常生活审美化”这个命题的内涵以及我们该用何种态度来认识和对待这种现象,以实现“灵”与“肉”的审美和谐建构。  相似文献   

4.
“日常生活审美化”这一命题,之所以在学术界引起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甚至针锋相对的争论,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争论的双方对这一命题及其相关概念的内涵和适用的范围未统一起来。笔者认为,“日常生活审美化”这一判断,既违背了审美的本质要求,又不符合我国的客观实际,因此,“日常生活审美化”并非审美化。  相似文献   

5.
描述了日常生活审美化问题讨论的现实和学术背景,对日常生活审美化讨论的意义进行了充分的肯定,同时对讨论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错误倾向作了批评,认为应该以审美的超越性对日常生活审美化中的感性化、欲望化特征进行反思,积极地展开日常生活的审美批判.  相似文献   

6.
时下,日常生活审美化是人们讨论较热烈的一个审美话题。文章以名茶及人们的名茶生活为例,阐述了日常生活审美是一种历史现象,名茶与人们日常生活不仅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而且名茶的日常审美化发展也表现出一些相应的特征。名茶美学是日常生活审美化的产物。  相似文献   

7.
当代“审美泛化”已成为了“后现代”的美学特质,然而,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这种历史趋势都被直接等同于“日常生活审美化”。实际上,“审美泛化”包涵着双重的逆向运动的过程:一方面是“日常生活审美化”,另一方面则是“审美日常生活化”。前者是就“后现代文化”的基本转向而言的,它直接将“审美的态度”引进现实生活,主要包括“表层审美化”与“深度审美化”两类;后者则主要是就“后现代艺术”的大致取向来说的,它力图去消抹艺术与日常生活的界限,但这种趋势在前现代与现代主义艺术那里就已存在。由此观之,当代“审美泛化”的全息图景,便在历史整体性上被呈现了出来。  相似文献   

8.
英国学者迈克.费瑟斯通和德国后现代学者韦尔施的"日常生活审美化"理论是近年来学术界讨论的热门话题。"日常生活审美化"与生活方式的发展演变有着直接关系,即日常生活批判语境中的生活方式在向消费文化语境下的生活方式转变,同时也在逐渐向当今学术界所讨论的日常生活审美化转变。理清这一演变关系,有助于人们对日常生活审美化问题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  相似文献   

9.
“日常生活审美化”是物质生产无限膨胀,“充溢”到审美领域以后形成的虚假审美现象,在“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背后是当代学者与资本家的联姻,因此,它是一种食利者的美学。但“日常生活审美化”同时以其开放性向中国当代文艺学提出问题,促使其克服自身困难求得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自1988年4月英国学者迈克·费瑟斯通提出“日常生活的审美化”这个概念以来,学术界从不同的视角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中国文艺理论界,“日常生活审美化”已经成为关注的热点。为了对“日常生活的审美化这一特殊的文化现象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我认为对近年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整理和简单的评述是有意义的。目前,在美学和文艺理论界对“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研究主要是从三条路径进行研究的:其一,把“日常生活的审美化”看作是文艺学、美学学科研究的新兴亮点;其二,把“日常生活的审美化”看作是新现代性中国的一种“表征”;其三,把“日常生活的审美化”看作是人类社会的理想生存意境。  相似文献   

11.
对文艺学"文化研究转向"论的反思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日常生活审美化"问题的讨论正把对文艺学的学科反思推向深入.反思之一是中国当代文艺学学科的危机并非因为审美活动已经渗透到大众的日常生活中,而主要在于对中国和世界当前文学发展的新现实、新思潮、新特点有所疏离,并对信息时代的大众传媒文艺、网上文学等新鲜的文学形态和体制研究不够.反思之二是文化研究作为一种跨学科的研究,其某些思路、视角、思考方式、研究方法和合理成果,对文艺学无疑具有借鉴意义,但"文化研究转向"绝非解决文艺学学科危机的良策;文艺学在引入文化的维度时,千万不能丢掉了对于文学更基本的东西--审美的维度.  相似文献   

12.
考察关于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讨论中的观点,提出两个问题加以讨论.其一,所谓"新的审美原则",其实不过是"快感说"的老调重弹,美并不等于感官快感,仅停留在感官快感层面只是处于人生的低级境界.日常生活审美化讨论中,审美主体在审美中的重要性被忽视了.其二,以"蛋糕上的酥皮"来比喻美与艺术的关系,是有问题的,包含了对于"美"以及美与艺术的关系的误解.这个错误的根源之一在于,对于西方学者的观点和命题缺乏反思和批判意识.  相似文献   

13.
"日常生活审美化"理论溯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日常生活审美化"出现在已经进入后工业社会的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英国学者费瑟斯通和德国学者沃尔夫冈·韦尔施是这一理论最早的倡导者.对他们的理论作进一步梳理,以期对我国关于这一理论的深入研究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14.
在当代随着审美范围的日益扩大,人们的审美意识及审美活动已经融入到了现实生活,审美泛化即是伴随着人们日益提高的审美意识而产生的。审美泛化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建设全面现代生活的可能,帮助我们在艺术与生活的融合中破除形形色色的乌托邦构想而走向现实的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5.
"寓教育于一日生活之中"是幼儿园教学的重要特点,它揭示了幼儿园教学应当回归生活世界的价值取向。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着对"寓教育于一日生活之中"的种种误解,导致幼儿园教学流于形式、流于平庸,使得幼儿园教学"日常生活化"。因此,我们需要重新认识和理解"寓教育于一日生活之中"的含义,明确"一日生活"不同于"日常生活"。幼儿园教学回归生活世界应当重视教学实践中的交往,尤其是教师与幼儿个体之间的交往以及幼儿与幼儿之间的交往,真正关注和回归幼儿的文化生命世界。  相似文献   

16.
民族时尚是商品化社会一个耐人寻味的文化现象,它是现代感基础上对民族记忆的组合与加工,是经济现代化之后的传统文化现代化,也是商品技术发展过程的人文化。民族时尚盛行于当代日常生活中,是日常生活审美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日常生活审美化中的民族时尚是全球化的一种文化表征。  相似文献   

17.
"日常生活审美化"是一种起源于西方的理论话语,其实质是把日常生活和艺术的界限进一步消弭,此理论的出炉是和当时西方社会语境十分吻合的,它传入中国大陆之后,迅即在学术界掀起一股讨论热潮,文章试着从对"日常生活审美化"的不同理解而引出艺术民主化,从而厘清中国当代社会审美文化的真实状况。  相似文献   

18.
在消费社会,审美不再拘囿于传统抽象思辨的藩篱,开始广泛介入人们的生活和世界,呈现出审美化从经济、文化到生活的一体化转变的面貌。具体表现在:⑴经济审美化⑵文化转向⑶日常生活审美化。  相似文献   

19.
洪丽 《海外英语》2012,(2):230+271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concerns some aspects of person deixis to illustrate the different deictic usages of "we" and discusses the interpersonal functions of "we" in daily life and in writing research papers in the hope of making a better use of it in the future lif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