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 毫秒
1.
审美教育是通过艺术美、自然美和社会美进行的一项教育活动,旨在培养和提高人们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树立和发展人们正确的审美观点、健康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审美理想, 进而影响人的思想情感、聪明才智和整个精神面貌。审美教育在本质上又可以说是一种情感教育,它是以美的事物来陶冶和感化人的情感、使人的心灵得到净化,情操变得高尚,塑造完美的审美心理结构,培养个性和谐、全面发展的人。  相似文献   

2.
席勒在1793年提出“美育”这一概念时,其出发点是为了实现所谓人性的”复归”。也就是说通过审美实践前人们进行审美教育,其目的是要提高人们的社会道德水平.把“生物人”转化为“社会人”,亦即理智的人,具有社会道德意识的人。正如他在《美育书简》中所说:“要使感性的人成为理性的人,除了首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没有其他途径。”因此,从根本上说,审美教育要解决的是完美人格曲培养,人的心灵的塑造,亦即人类自身的美化问题。这一点与中国儒家审美理想可谓不谋而合。所以在今天的审美教育中,孺家审美思想的价值是不容忽视的。  相似文献   

3.
社会要进步,经济要繁荣,政治要文明,文化要发达,但这一切都理应以服务人类为旨归。人,不仅应该成为自然、社会的主人,人自身也应该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审美教育是对人进行辨别美丑的情感教育,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人的完美个性。因此,审美教育是人获得全面发展的必要途径。  相似文献   

4.
审美教育,是人类从审美角度对自身进行的一种特殊的教育。它的目的是培养和提高人的审美鉴赏力和审美创造力,使人类的审美心理和审美创造能够代代延续,永无止境。因此,作为一门与人类自身关系最为紧密的学科,审美教育与美学、教育学、心理学等有着广泛和深刻的联系。由于审美教育主要是对人心灵的塑造,是培育健全而完美的人格,尤其是培养具有高度审美意识的完美的人,从而促进整个人类社会的精神文明,所以,从心理学的角  相似文献   

5.
一个人的审美素质 ,是其思想意识、道德情操、价值观念复合的集中体现。有无高尚健全的审美素质 ,关系到一个人能否健康成长。当代大学生只有具备高尚健全的审美素质 ,才能成为全面发展的、完美的人。具备高尚健全的审美素质 ,除大学生自己在审美实践中努力塑造外 ,社会和学校应给予引导。加强对大学生的审美教育 ,主要应从审美观、审美能力和审美创造力三个方面入手。一、当代大学生应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审美观是人们从审美的角度对客观世界的看法 ,是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它直接指导着人们的审美实践 ,制约着人的审美情趣、审美理想。培养大…  相似文献   

6.
雷瑜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9,25(12):108-110,116
未来社会的发展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要求会更高,追求审美价值已成为现代人的基本素质,语文教学自身的特点使它具有审美教育功能,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已成为现代语文教学的时代使命。语文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去挖掘教材中的各种美的因素,采用各种方法,注重课内熏陶与课外拓展结合,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使学生成为具有高尚情操和完美人格的“大写的人”。  相似文献   

7.
审美是素质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中学阶段进行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关键一步,语文教师应在课堂上通过课本对学生进行审美形态结构的感受能力培养,从感知、想象到情感、理解以至借鉴模仿,最终成为具有丰富的、完美个性的人,为社会的稳定、协调和进步打好基础。  相似文献   

8.
审美教育就是运用艺术美、自然美、社会美培养被教育者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1]目的在于培养人、发展人、完美人。我国著名的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说:“凡是学校所有的课程,没有与美育无关的。”[2]为此,在语文教学中应注重审美教育,加强审美渗透,达到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完美人格的目的。下面谈谈我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加强审美教育的一点体会。一、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认识美,培养学生的审美兴趣在大千世界里,中学生的生活内容相当丰富,从日常生活到社会生活,他们都会发现很多美的东西。那么教师应怎…  相似文献   

9.
审美教育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审美教育是一种陶冶情操的教育.它的目的是促成人对自然和社会定向的审美关系,培养人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提高人的审美理想和创造美的能力。教育者通过充分挖掘教学过程中的审美因素。  相似文献   

10.
论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审美修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审美修养是思想政治教育者审美教育的自觉形式.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思想政治教育者需要加强自身审美修养,按照美的规律教育人、塑造人,重视教育的审美艺术.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审美修养包括审美理想、审美观念、审美趣味和审美判断力四个方面.努力学习审美理论和积极参加审美实践活动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者审美修养的基本路径.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在审美实践活动中塑造自身完美的人格.  相似文献   

11.
审美教育是施教者按照时代的审美理想,以一定的审美对象作为媒介,向受教育者施加审美影响,愉悦他们的性情,使他们的性情和心灵得到陶冶与塑造,成为一个心理结构完善发展的人,从而达到个体与社会及自然和谐统一,共同进步的目的。由于艺术一般被认为是主要的审美对象和审美价值或审美文化的典型,因此,艺术教育归根到底是培养人的审美理想和审美能力的教育,所以,艺术教育是审美教育的主要内容和途径。美术的审美能力是欣赏、鉴赏美的事物和美的作品以及通过艺术形象来把握现实活动的能力。而这  相似文献   

12.
当代审美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力、审美鉴赏力和审美创造力,其根本目的是对完美人格的培养。从这一点来看,重视“美”与“德”的双重塑造的儒家审美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契合了今天我们审美教育所追求的目标,这种契合为我们在语文教育中实施审美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13.
从当下的现实教育来看,审美教育仍是一个比较薄弱的环节.要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使他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塑造完美的人格,是需要教育的各个环节的重视和努力的探索.通过审美教育能使学生具备起码的审美观,只有树立了正确的审美观,才能培养起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审美情趣,才能树立崇高的审美理想,自觉地用审美的标准去分辨美与丑、是与非,在不断的审美实践中提高审美素质.  相似文献   

14.
美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德、智、体的全面提高和发展,增强现代人的基本素质,有着直接的影响。教师是审美教育的实行者和主导者,教师应在系统地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努力按照美的规律塑造自己,具备较高的美育素质。教师的美育素质应包括以下具体内容: 完美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是美育素质的重要方面。人格美,指人的思想品质、道德情操和聪明才智的美。完美的人格,即理想人格。我们的审美教育目的,就是培养我们时代的理想人格。教师的人格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长久的影响和作用。鲁迅在追忆藤…  相似文献   

15.
著名教育家王国维指出“美育者,一面使人之情感发达,以达完美之域,一面又为德育与智育之手段。”美育,也称审美教育、艺术教育,是一种陶冶情操的教育。它的目的在于促成人对自然和社会定向的审美关系,提高人的审美观念和情趣,发展人的审美理想和创造美的能力。凯洛夫说过“美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它的本质在于理解自然和社会美,理解人与人的相互关系的美,在于以艺术眼光来认识周围现实,也在于培养艺术上的美的创造力。”在语文教育中实施美育,有着积极的价值和功能。它能陶冶人的情感,净化人的心灵,提升人的精神世界,促进人的全面和谐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知识经济时代,培养具有完全人格的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紧迫的社会课题.本文立足于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探讨了审美教育的本质内涵,从对人的情感陶冶、培养良好心态调控力、以及提高精神境界三个层面论述了审美教育对培养大学生健康心理的重要作用和现实意义.构建审美教育,要以人文教育和人文关怀为根本,以校园文化建设为模式,以充分发挥美育对德育的促进作用为核心.  相似文献   

17.
我国教育方针把德育放在“五育”之首,将“有理想、有道德”列在“四有”之先,是有其深刻内涵和重要意义的。审美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提高中小学生感受美、鉴别美和创造美的意识和能力,把他们培养成为道德高尚、品格完美、明辨是非、善良正直的人。  相似文献   

18.
马磊 《河南教育》2010,(1):104-104
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要把青少年培养成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而培养这种人需要实现全面发展的教育任务,即应使智育、体育、德育、劳动教育和审美教育深入地相互渗透和相互交织,使这几个方面的教育呈现为一个统一的完整的过程。”这位苏联的“教育思想泰斗”用他一生中最集中、最深刻的一个教育学观点完美地展示了素质教育的真正内涵。  相似文献   

19.
审美教育可以使人完善品格、荡涤心胸、丰富感情、开拓思路、增长才干,使人成为身心健康的完美的人。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就要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去发现美、体验美、欣赏美,以至于去创造美,把审美教育寓于语文教学之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是语文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根据学生审美心理结构和审美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提出了审美人格倾向的培养与审美人格培养的途径,将其贯穿于语文教育之中,形成语文教育与审美教育的结合,塑造学生完美的人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