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读,一直是我国传统阅读教学的基本做法和经验。《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常常听到“请你有感情地读一读”,“请你美美地读一读”,“把某某的语气读出来”这类隔靴搔痒的引导,而学生的朗读往往只停留于文字表面,读不到课文的语境里面去,读不出“情”,读不出“美”,更读不出“味”。这样的朗读,情感是缺失的,心灵是空泛的,有感情地朗读变成了一句空话。要使学生达到真正有感情地朗读还需要教师切实地引导。  相似文献   

2.
课堂上,老师们都能积极贯彻《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以读代讲”、“读中感悟”、“读中体验”的新理念,让学生读中感知,读申晤情。“有感情地读一读”,成了老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说得最多的一句话。这本无可厚非,但许多老师让“有感情地读一读”只是停留在布置任务式的表面要求上,并没有实质性的指导,其结果是学生的朗读往往只停留于文字表面,读不到课文的语境里面去,读不出“情”,读不出“美”,更读不出“味”。  相似文献   

3.
教学大纲指出,语文教学要陶冶学生爱美的情趣。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极具审美价值的好文章,现就阅读教学进行审美教育谈些粗浅的认识。一、在美读中领会美所谓“美读”,即有感情地朗读。现代汉语的语音明朗响亮,抑扬顿挫,和谐协调...  相似文献   

4.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朗读更要做到读正确、读流利、读得有感情。其中,有感情朗读是阅读教学需要达成的重要的教学目标,也是学生亲近文本、感受文本情感、获得语感体验的重要手段。我是这样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的。  相似文献   

5.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并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以读为主,成为新课程阅读教学的主要理念,范读、引读、互读、齐读等多样化的朗读形式,充溢阅读教学课堂。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朗读的重要性,尤其是近几年的教学体验更加感到了朗读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6.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让我们对阅读教学有了全新的认识。阅读教学是每个学生潜心读书,获得个人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是学生、教师、文本对话,思维碰撞、情感交流的过程……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地朗读叫做"美读"。  相似文献   

7.
正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而低年级学生理解能力有限,要重视朗读,在朗读中感悟。因此,朗读要读正确,读得流利,读得有感情。朗读教学中,学生能借助课文中的拼音和工具书读准字音,并在熟读的基础上把课文读流利,可是低年级学生对于有感情地朗读往往把握不住,需要教师的引导。如何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呢?一、教师有感情的范读,能引发学生情感共鸣以前教高年级时,在阅读课上,我经常要求学生自由读  相似文献   

8.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朗读的标准是读正确、流利、有感情。在常规教学中,学生基本能够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并在熟读的基础上把课文读流利,可是"有感情"地朗读是需要教师引导的。那么,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呢?一、教师范读,营造文本"感情"的氛围为了发展学生的个性,当前朗读教学中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是让学生"自己爱怎样读就  相似文献   

9.
语文阅读教学需要真正有感情的朗读。为促成学生"真读"现象的涌现,需要教师追根溯源,审视阅读教学中的"真读"误区,在潜移默化中描绘阅读教学"真读"模样,最终实现学生真正的、有感情的朗读。  相似文献   

10.
有位教育家说过:“……朗读,是出声诵读。就学习语文来说,朗读最重要。可以说,不朗读,不出声诵读,光靠看,光靠浏览,是学不好语文的。”《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教学中明确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培养学生的朗读习惯,使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是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为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我在阅读教学...  相似文献   

11.
有位教育家说过:"……朗读,是出声诵读。就学习语文来说,朗读最重要。可以说,不朗读,不出声诵读,光靠看,光靠浏览,是学不好语文的。"《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教学中明确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培养学生的朗读习惯,使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是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为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我在阅读教学中作了  相似文献   

12.
阅读教学的关键以读为本青岛嘉定路小学高振云王桂敏一、重视读的初级阶段——朗读能力的培养。“大纲”要求:从一年级起,就应指导学生正确地读,流利地读,有感情地读。根据阅读教学的程序来说,朗读是默读的基础。小学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从朗读开始的,所以,最初的阅...  相似文献   

13.
"荷叶圆圆的,绿绿的",谁来读?你读的荷叶不圆,也不绿。谁来读?圆是圆了点,还不够绿……就一句话,读一次,再读一次,读出感情来,读出感情来……当前这种"以读促悟"、"以读悟情"的课堂似乎是语文回归的路标了。殊不知,在长达九年的语文学习中,如此"有感情地朗读"浪费了多少宝贵的时间。试问,一千次没有内容的朗读能让孩子学到什么?拯救阅读教学,首先要对课堂中无休止的"有感情地朗读"说"不"。拒绝"有感情地朗读"  相似文献   

14.
《课程目标》中明确指出:小学第一学段的阅读教学目标是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且朗读要在“正确”的基础上,逐步达到“流利、有感情”,要有轻重起伏,力戒唱读和一字一顿地读。随着语文课程改革和教学的不断深入,语文教师越来越意识到朗读对于语文学习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指导朗读则是阅读教学的"重头戏"。在教学中通过教师范读、找准读点、体悟人物情、传授技巧等方式进行朗读指导,实现有感情地朗读,从而提高阅读能力。  相似文献   

16.
小学语教学中的朗读训练不仅是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是阅读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朗读训练要有成效,必须对学生的朗读进行具体的指导。要结合课的讲读过程、理解过程来指导朗读训练。学生理解了课,才能读得有感情;有感情地读,又能加深对课的理解。因此,较好的方式是把讲读课和朗读训练融合在一起。  相似文献   

17.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我们在每篇课文的教学目标中都要求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朗读是阅读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是理解课文内容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学生语言能力和陶冶情操的重要手段。因此教师应在平时的教学中做到“以读为主”,并逐步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让学生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相似文献   

18.
朗读,是语文课堂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旨的重要渠道。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朗读的重要性。这里所提到的朗读是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叶圣陶先生谓之为"美读"。究竟怎样才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怎样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本文以实例告诉我们究竟该怎样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方法颇多,名家指导的例子更进一步证明朗读的方式千变万化。本文还从反面例证为什么有的教师指导朗读会成为学生读书的障碍。论点鲜明,指导性强。  相似文献   

19.
齐读是朗读的有效形式。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清齐读的利与弊,让学生充分地读,有感情地读。教师要站在客观理性的立场上,选准齐读的内容,找准齐读的时机,采取适合的齐读方式进行教学,从而提高阅读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20.
<正>朗读和默读是阅读教学中最重要的也是最常见的训练。通过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为此,在课堂教学中,应当充分地、合理地、有效地安排朗读和默读,把握住读通、读懂、读出感情这个阅读教学中重要的训练环节。一、情境感染,范读激情常言道:触景生情。具体的情景,可以唤起人们相应的情感。如《小珊迪》一文,叙事生动,感情充沛,易于有感情地朗读。一位老师围绕"从整体入手,用心灵感悟"目标,通过感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