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扬州蜀岗古代城址内三处道路遗迹的考古发掘,其中西南隅的东西向道路遗迹包含三层道路,隋唐时期的铺砖道路遗存在蜀岗古城范围内尚属首次发现,叠压其上的两层南宋时期道路遗迹,当与宝祐城东城墙南侧的城门相关;而同样位于西南隅的南北向道路,或与北城墙西段东部城门遗址相关。这两处道路遗迹的延长线当形成十字路口,对于寻找蜀岗古城西半部的南北向干道、西半南部的隋唐宋时期的东西向干道具有重要作用;基本位于隋唐时期城址中轴线上的南北向道路遗迹向南、北的延长线,或分别与蜀岗南城门遗址、北城墙东段西部东晋南朝广陵城"北门"或隋唐时期北城门遗址相关,亦是探寻广陵城南北向主干道的重要线索。这三处道路遗迹的发现,对于了解蜀岗古城西半部的轴线乃至隋唐时期整个蜀岗古城的中轴线及其方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茶事     
我喜欢喝茶,觉得比饮料好,苦涩中有清香.且能提神。由喝茶而想了解茶.于是去翻阅了一下《茶经》,知道茶有“轻汗发而肌骨清”、“有力悦志”等好处,能“与醍醐甘露相抗衡也。”然而.我却不是那种会品茶的雅士,仅仅一直喜欢喝茶而已。或可说是那种喝“自然主义的茶(冈仓觉三语)”的人吧。  相似文献   

3.
《大观周刊》2006,(43):98-98
由于现代普洱茶创始人吴放英先生发明的普洱茶“渥堆技术”将云南的普洱茶生产从山间的茶马古道升级为现代的高速公路。从此,云南普洱茶的发展进入了大规模、高速度、质量稳定、保健功能提高的阶段,吴放英先生成为了有卓越贡献的划时代的历史人物,因此,吴放英先生的遗作《现代普洱茶创始人吴放英亲制茶品》绝版纪念套茶也成为普洱茶藏家争购的目标。  相似文献   

4.
大观茶事     
《大观周刊》2006,(47):61-61
“中茶”商标注册55周年 举行盛大庆典;普洱茶在吉隆坡再次拍出高价;首家沱茶博物馆诞生;“农残标准”戳伤蔡叶出口;杭州茶农走入茶艺课堂;浙江省督促企业进入QS认证;……[编者按]  相似文献   

5.
《大观周刊》2006,(28):47-47
普洱茶是21世纪云南经济起飞的加速器.更是云南休闲生活方式的缘起之处。人们狂恋普洱茶的时候,陈波也加入了其中,创办了“云福春”茶庄,并成为云南最优秀的普洱茶品牌勐海茶厂“大益”茶的代理商之一。十多年前曾经在商海经营成功的陈波,用出世又入世的心态来看待普洱茶热。他庆幸,生在云南的自己,今生因为与茶叶这片叶子结缘而收获颇丰。怀着感恩的心情,他希望将云南的茶产业做大,做成真正造福万民的产业。你可以不相信,但陈波笃信:“你快乐就是我快乐。”[编者按]  相似文献   

6.
王迎新 《大观周刊》2006,(18):I0032-I0033
在思茅制茶、爱茶和收藏茶的人当中,何仕华这个名字很是响亮。从15年前发现思茅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邦葳“国宝级”古茶树,到十几年间一直致力保护和宣传古茶树资源;从2001年一款令景迈古茶声名远扬的茶饼,到思茅多家知名茶厂的技术指导,经他手的普洱茶点石成金一样,总是成为众多茶客追捧的“玩家茶”。  相似文献   

7.
王迎新 《大观周刊》2010,(29):23-23
在历史上曾作为朝廷贡茶的迷帝茶,相传曾被乾隆皇帝大为赞赏:“联品茶无数,唯‘她’色味具佳。”“迷帝茶”因此得名。  相似文献   

8.
大观茶事     
王迎新 《大观周刊》2006,(21):I0032-I0032
“云南十大名片”不能没有普洱茶;“普洱天下”举办茶文化普及活动;云南世博教育文化交流中心免费开办周末“百家讲坛”。[编者按]  相似文献   

9.
大观茶事     
《大观周刊》2006,(43):95-95
首届中国普洱茶商务大会将在北京召开,昆明民族茶文化促进会举行第二次代表大会,铁观音秋茶价格上涨,信阳茶叶实现农业产业化,靖安白茶被荐为奥运会“国礼茶”,浙江景宁惠明茶有了地方标准,我国专家确认现存最早《茶经》版本。[编者按]  相似文献   

10.
王迎新 《大观周刊》2006,(24):19-19
龙润普洱茶体验馆最吸引人的,不仅是它琳琅满目的藏茶,还有那自己动手压一饼“唯我独有”普洱茶的乐趣。  相似文献   

11.
茶寮碑记     
明正德十二年(1517),南赣巡抚王阳明在江西赣南崇义县平伏以谢志山为首的农民起义军后,勒石纪功,在崇义县思顺乡桶冈村茶寮悬崖绝壁上刻石,名为“茶寮碑”。数百年来,慕名而来考察和纪颂者络绎不绝。  相似文献   

12.
我国古代诗歌辉煌灿烂,感人至深,具有极高的艺术造诣。这种成就的取得,是与其艺术技巧密切不可分的,本文撮取其中三端加以说明,以见我国古代诗歌艺术技巧之一斑。 语自奇辟 唐代诗人杜牧有《扬州三首》,颇为人们击节称赏。黄叔灿在《唐诗笺注》中特别注意到此诗“极言扬州之淫侈,令人留恋,语自奇辟”的特色,所说颇具只眼。唐代的扬州是个幽美而繁华的城市,有“扬一益二”之称,故文家多有歌咏扬州之绮旎风光与繁华者。杜牧此诗既写扬州之豪华,如“金络擎雕去,鸾环拾翠来。蜀船红锦重,越囊水沈堆”、“纤腰间长袖,玉佩杂繁缨,柂轴诚为壮,豪华不可名”等句即以金玉珠宝、美女雄雕来描绘扬州城一派繁华豪奢景象,但又“极言扬州之淫侈”,所以于第一首中就有“炀帝雷塘土,迷藏有旧楼。谁家唱水调,明月满扬州”之句。《大业拾遗记》载:“帝色荒愈炽,乃建迷楼,  相似文献   

13.
一书一茶一传奇.对茶人来说,芬吉茶业阳光正能量的形象是大家很认可的,她代表中国茶界参加了中国最顶尖的耀莱奢博会,并在北京的核心CBD建设了令业界刮目的新概念茶生活馆,对图书界来说,很多人不知道的是知名图书策划公司曲一线还有一份事业叫“芬吉茶”. 曲一线图书策划有限公司和他的领头人卫鑫的《5年高考3年模拟》图书在2014年有很多有趣的段子.  相似文献   

14.
扬州北郊境蜒起伏绵亘数十里的蜀冈是古扬州城的所在地,风景秀丽,千百年来留下了许多历史古迹和佚闻传说。蜀冈上的中峰素有万松评之称,苍松蔽地,翠柏参天,中外闻名的古刹大明寺就掩映在重重绿树之间。大明寺创建于南朝宋孝武帝大明年间(457-464),寺以年号命名。清乾隆皇帝巡游扬州时,因忌讳前明王朝,特敕赐改题为洁净寺,然而二百年来人们往往用寺内的平山堂来代称大明寺。1980年已正式复用古名。沿山路拾级直达峰顶,大明寺即映入眼帘。寺前雄踞一对石狮,东侧围墙上刻有“淮东第一观”,取自宋人秦观的(次子由平山堂韵诗),…  相似文献   

15.
王迎新 《大观周刊》2010,(34):23-23
不觉秋深叶黄,又快到国庆节了,在宝善街的“濮越会所”里,王力庚先生边从陶罐里拿出幽香的景迈吉树茶冲瀹,边聊起去年国庆节时景迈山芒景村的布朗族老人苏国文和村民们用500多棵茶魂树上采下的茶叶做成献礼茶,在新中国60华诞之际敬献给胡锦涛总书记的故事。  相似文献   

16.
关于价格大幅回落的传闻与事实,开始考验普洱茶市的信心“五一”刚过,连绵的雨让一直价格坚挺的西双版纳州布朗山乡老班章毛料茶,从1250元跌到800元左右,其他各茶区的价格也有所回落。北京茶商胡旺说,这应该是正常的,雨水茶(夏茶)上市,茶价通常都有三四  相似文献   

17.
《大观周刊》2006,(37):64-64
2005年10月.昆明市西市区出现了全球首家普洱茶体验馆.独创以“体验式学习”的方式来了解、学习普洱茶文化。一年来.来自国内外数以万计的普洱茶爱好者慕名来到体验馆,系统、全面地学习到了普洱茶的制作、贮藏等知识.同时感受到了普洱茶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在清新高雅的环境里,品饮到龙润茶业集团生产的各种普洱茶精品。  相似文献   

18.
这是一部权威科普资料, 这是一本饮茶必备读本, 这是一份了然于心的珍藏. "今古形殊义不差,古称茶苦今称茶".国人种茶,制茶、饮茶、品茶不可不谓历史久远,盛用器具之繁多、泡饮技法之奇妙,礼仪习俗之隆重自不必言,单是"夜半客来茶当酒"就足见"茶为国饮"当之无愧,无怪乎古人常以茶换马,而茶路则通东瀛达中亚乃至西欧.  相似文献   

19.
这是一部权威科普资料,这是一本饮茶必备读本,这是一份了然于心的珍藏。"今古形殊义不差,古称荼苦今称茶"。国人种茶、制茶、饮茶、品茶不可不谓历史久远,盛用器具之繁多、泡饮技法之奇妙、礼仪习俗之隆重自不必言,单是"夜半客来茶当酒"就足见"茶为  相似文献   

20.
茶起源于中国,在本土已历三千年以上的发展演变,且东传韩、日,远被欧美,流布世界,成为人类饮文化中最为摧璨的一支。它早在日本开花结果,发展出日本茶道。随着近代日本国势的增长与文化的传播,“茶道”一词与“花道”、“棋道”、“剑道”等流传世界,几被世人视为日本之固有文化,而不知其别有更早的根源与延绵的传统。故今日言“茶道”,必及日本,也必及“和、敬、清、寂”,且视之为日本茶道之精神,而忘其所自出。“和、敬、清、寂”原为中国之旧物。镰仓末期,日人南浦绍明(即大应掸师,1235——1308)渡海赴来求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