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出版物为何常出错别字●王宝贵当前,“无错不成报”、“无错不成刊”、“无错不成书”,不仅对社会使用祖国语言文字造成了不良影响,也损害了广大新闻出版工作者的形象。到了新闻出版工作者警醒的时候了,这种状况不应该继续下去了。要解决无错不成报、刊、书的问题,必...  相似文献   

2.
<咬文嚼字>的同志向我组稿,我慨然应允.一是我太喜欢这本小刊物了,它刊载的文章生动有趣,尖锐泼辣;二是我太感谢这本小刊物了,它勇敢地担负起咬文嚼字的任务,为扭转"无错不成书"的现象,为纯洁祖国的语言文字,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尽着自己的一份责任.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中明确指出:“新闻媒体和出版物要为仝社会正确使用祖国语言文字做出榜样。”出版物要承担起“榜样”的职责,消除出版工作中危害极大、已酿成顽症的令人忧虑也令出版界同仁尴尬的“无错不成书,有书就有错”的现象,遂成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4.
消灭差错     
《青年记者》2009,(14):8-8
对媒体上出现的千奇百怪的差错,读者似乎越来越宽容了,媒体人也似乎见怪不怪了,于是就有了“无错不成报”、“无错不成刊”、“无错不成书”,甚至“无错不成网”之类的调侃。  相似文献   

5.
既抓“态度”又抓“制度”●黄海宁我非常赞同老出版家叶至善的话:“正确使用祖国语言文字、防止出版物中的差错,最根本的就是‘认真’二字。编辑认真编审,校对认真校正,除此之外没有别的办法。”解决当前“无错不成书”的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因为造成出版物差错多...  相似文献   

6.
校对工作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报刊和图书出版物的声誉。近年来,在一些地方出现了出版物质量下降,有的甚至到了无错不成书,无错不成报的程度,其中相当一部分差错与校对人员未能有效地把关有直接关系。因此,应当改变那种重编辑设计,轻校对管理的旧观念,从思想上对校对工作管理引起足够的重视,加强对校对工作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7.
企业报的差错,近年来似乎已司空见惯。“无错不成报”,既反映了当前企业报出版的一个通病,也是对我们企业新闻工作者的讽刺和揶揄。有良知、有责任心的办报人都应该为之感到汗颜。语言文字作为构筑报纸大厦的基本材料,其错讹不但会影响报纸的声誉。而且会混淆视听,瓦解斗志,造成无法估量的恶果和难以挽回的损失。今年,许多家企业报都把出精品  相似文献   

8.
年初,图书、报刊业掀起又一波向语言文字差错宣战浪潮。之所以有此行动,有远因和近因:远因是,自1993年新闻出版署(后改为新闻出版总署)每年都对图书质量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堪忧,“无错不成书”已成顽症,三令五申改进,还是收效不大;近因是,去年5月,中国逻辑学会、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中国编辑学会等多家单位共同主办一项“全国报刊逻辑语言应用病例有奖征集活动”,  相似文献   

9.
报纸的出版凝结着采写、编校、检印各环节的辛勤劳动,虽然"无错不成报"已成为当今报业的真实写照,但各种大大小小的差错必然会影响到报纸的品位,影响到报纸在读者心目中的形象.  相似文献   

10.
冯越 《报刊之友》2008,(12):41-41
岁月如梭,我参加新闻工作(纸质媒体)也有20多年了,这正是中国报业蓬勃发展的黄金时段,报纸越办越多,越办越厚,越办越对老百姓的心思,哈哈,还有一样,就是报纸上的差错率也居高不下。且不说别人了,我自己编辑的版面,回头一看,累计起来也可以算是“千疮百孔”的,真是惭愧得很!正所谓“无错不成书”、“无错不成报”。  相似文献   

11.
提起报纸、刊物上的差错,真令读者、编者、作者均感伤心痛肺。什么“无错不成报”、“无错不成刊”、“无错不成书”之类的话,流传广泛。这话又似乎成了某些报社编辑们特别是老总们的“挡箭牌”,人家一提“贵报的差错不少”时,总是拿这句话来“挡”一阵子:“老兄,错字误句,谁都不愿出现。但是,在所难免。防不胜防啊!”言下之意,报刊上出现差错,谁来也没办法治。真的是“防不胜防”,还是没有着力去防呢?一般来说,出了文字差错责任在校对。校对工作重要这不是套话而是实情。这是项细致而艰苦的工作,手眼耳并用,一个个字地校,…  相似文献   

12.
岁月如梭,我参加新闻工作(纸质媒体)也有20多年了,这正是中国报业蓬勃发展的黄金时段,报纸越办越多,越办越厚,越办越对老百姓的心思,哈哈,还有一样,就是报纸上的差错率也居高不下。且不说别人了,我自己编辑的版面,回头一看,累计起来也可以算是“千疮百孔”的,真是惭愧得很!正所谓“无错不成书”、“无错不成报”。  相似文献   

13.
坚决纠正 “无错不成报”的现象 现在,“无错不成报”几乎与“无错不成书”齐名,成为社会关注的一个话题。 报纸文字差错的主要表现:一是用错字,二是生造词,三是措辞不当,四是语法错误,五是标点符号的使用不规范。这些差错,不仅每天的报纸上有,而且几乎每个版上都有;不上小报有,而且中央大报也有;不仅文章中有,而且标题上也有;不仅副刊、广告上有,而且要闻版上也有。难怪人们要说“无错不成报”了! 纠正“无错不成根”的现象刻不容缓。去年光明日报开展消灭差错活动,因时半年,已有成效。我体会关键是抓好四件事: 其一,记者不写错。记者来稿有错,是报纸差错之源。消灭  相似文献   

14.
图书质量其实是个老话题,也一直是全世界的热门话题。所谓的"无错不成书"就是长期困扰出版界的"痼疾"。早在2007年新闻出版总署就提出"出版物质量管理年"战略部署;2012年,新闻出版总署又将其定为"出版物质量规范年",其意  相似文献   

15.
王晓斌 《档案》2023,(6):59-64
语言文字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文化的基础要素和鲜明标识,在人类社会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非常重视语言文字工作,在党的全面领导下,通过建立健全完善语言文字工作机构、阶段性召开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制定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发展规划、研究制定《通用规范汉字表》《中国档案主题词表》相关规范标准、加强立法保障、大力实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等方式,实现了语言文字工作的科学、有序开展,促进了语言文字在全社会的规范、标准、高效使用,推动了我国语言文字事业获得新成就、取得新进展。  相似文献   

16.
怕就怕“认真”二字周奇对于“无错不成书”问题,出版界内外的反映很不一样:出版界外,深恶痛绝,群起而攻之,以致提到讨论国家大事的全国政协会议上;而出版界内,却有点儿近乎麻木,不闻不问者有之,无可奈何者有之,以致“无错不成书”愈演愈烈。“无错不成书”问题...  相似文献   

17.
胡雨瓣 《新闻前哨》2012,(10):22-23
近日,在全省语言文字工作大会上,湖北日报传媒集团副总编辑韩少林作典型发言;湖北日报传媒集团获评全省语言文字工作先进集体;湖北日报出版中心校对科科长魏志刚获评全省语言文字工作先进个人。作为媒体,如何既做语言文字规范化的宣传者,又当语言文字规范化的践行者,特刊发湖北日报传媒集团的文章,供大家学习借鉴。  相似文献   

18.
《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的修订,突出了语言文字规范要求,增强了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但在"简称"的表述方面以及"语体"和"文风"的要求方面还有待于加强和完善。  相似文献   

19.
珍惜"错误"资源——从提升编辑语言文字水平说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我国著名编辑学家陈原说:"完全有理由可以说,语言文字(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是一切编辑工作的基础.所以传播媒介--其中特别是报刊书籍的编辑,应当毫无例外地掌握驾驭文字(语言文字)的艺术."[1]诚哉此言!  相似文献   

20.
自从广大读者批评新闻出版界“无错不成书”、“无错不成报”、“无错不成刊”的怪现象之后,我一直在寻思,自己做得怎么样?作为作者,在报刊上曾发表过文章,是否在自己的作品中当过错别字的制造商?作为编辑,是否在审读书稿时思想开了小岔或是限于水平而当了传播错别字的“二道贩子”?无论是当制造商,抑或是二道贩子,其后果,都是贻误读者,是不能容忍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