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鲁迅的小说《故乡》中有这样的情节 :“前天伊在草灰中掏出十多个碗碟来 ,议论之后 ,便定说是闰土埋着的 ,……杨二嫂发现了此事 ,自己很以为功 ,便拿了那狗气杀飞也似的跑了。”杨二嫂有了新奇的发现———草灰中有 1 0多个碗碟。是谁把碗碟藏于草灰中呢 ?目前尚无公允的说法 :有人认为是闰土偷藏的 ,有人认为是杨二嫂预先偷藏的。究竟是谁把碗碟藏于草灰中 ,笔者暂且不论。笔者只想就作者安插这个情节的典型意义与精湛的艺术作一点探究。灰中的碗碟被杨二嫂发现 ,是作者刻意安排的 ,是神来之笔 ,是作家匠心独运的结晶。(1 )它是作品中矛盾… 相似文献
2.
鲁迅,这位高举五四新文化运动旗帜的巨匠,以其独具的慧眼,用小说这种特殊形式,高屋建瓴、全面地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现实,不仅每一篇都显示出很高的艺术成就,即使是细节之处也都有其独具的深刻性。关于这一点,我想用中学课本上的《故乡》这篇小说来具体说明。鲁迅小说细节描写的深刻性,首先表现在用细节描写来揭示事物发展的规律。在《故乡》中,作者曾描绘出这样一幅英雄图:“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 相似文献
3.
鲁迅,这位高举五四新文化运动旗帜的巨匠,以其独具的慧眼,用小说这种特殊形式,高屋建瓴、全面地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现实,不仅每一篇都显示出很高的艺术成就,即使是细节之处也都有其独具的深刻性。关于这一点,我想用中学课本上的《故乡》这篇小说来具体说明。 相似文献
4.
5.
刘承菊 《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03,(1):20
细节描写是文学创作不可忽视的重要方法之一。它从细微的地方 ,通过逼真、细腻、具体、生动的描绘 ,使作品中的人或物显得惟妙惟肖、活灵活现 ,使被描写的对象血肉丰满、形象鲜明 ,并得到艺术的升华 ,使之成为“典型”。成功的细节描写 ,不但有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作品情节的发展和主题思想的表达 ,而且寓意深刻耐人寻味 ,大有反复咀嚼而余香未尽之感。所以好的文学作品往往离不开细节描写 ,鲁迅先生的《故乡》就是一例。《故乡》反映的是辛亥革命后十年间 ,中国农村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残酷蹂躏下 ,农民日益破产的情景。为表达这个主题… 相似文献
6.
《社戏》是鲁迅先生上世纪二十年代写的一篇反映自己童年生活的小说。无论是从鲁迅先生创作这篇作品的时代,还是作品所描写的时代,当时旧中国农村正处于贫困和动乱境地,农民生活充满悲惨和不幸。但是我们拿《社戏》和鲁迅的其它一些描写农村生活的作品比较,我们发现 相似文献
7.
刁庆惠 《中学语文园地(初中版)》2006,(9):5
《故乡》中描述了三个“故乡”:回忆中的,现实中的,理想中的。也即“过去的”,“现在的”,“将来的”。小说突出描绘的是现实的故乡,它一方面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我国农村经济日趋破产,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现实;另一方面也表现了进步的知识分子要求改革现状,希望农民有新的生活的愿望和决心。“我”回忆中的故乡是一个带有神异色彩的美的故乡。这种美好的回忆无疑是因闰土而起的,少年闰土在“我”的心目中简直就是“美丽故乡”的象征。深蓝色的天幕上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一望无际碧绿的瓜田,在这童话般神奇绚丽的背景下,“我”理想… 相似文献
8.
《学语文(初中版)》2006,(7):48-48
鲁迅的《故乡》中写了三个“故乡”:一个是回忆中的。一个是现实的,一个是理想中的。第一个是“过去时”的。第二个是“现在时”的,第三个是“未来时”的。小说突出描绘的是现实的故乡。 相似文献
9.
从教二十余年,积累了些许课堂教学的经验,自认为在鄂西北山区偏僻的小镇初中教语文可以信手拈来,游刃有余,可是课改的新风吹来,引起了我的深思。回顾二十余年的教学经历.往事历历在目.自觉不胎:汗颜。今天,我将自己三教《故乡》的经历做一个粗线条的勾勒,作为我对新课程改革的探索与思考。 相似文献
11.
鲁迅先生的著名小说《故乡》历来被编入中学语文课本。其编写意图是让学生了解 1840年鸦片战争后,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封建主义的压榨、辛亥革命的不彻底,中国农村经济日益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现实;领会鲁迅先生对被压迫被剥削农民的深切同情和造成其生活贫困的社会根源的深深思索;激发人们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小说突出一个“变”字。从故乡人物的变化,故乡环境的变化,“我”的心情的变化等诸方面组织材料,展开情节,揭示主题。 关于故乡之“变”,历来分析甚多,但大多从两个方面着手,即记忆中的故乡和现… 相似文献
12.
古谣有云:“铁链锁孤舟,千年永不休。天下大乱,此地无忧。天下大旱,此地半收。”说的就是广西宜州--壮族歌仙刘三姐的故乡。宜州市位于广西西北部,已有2100多年的建制历史,这里山川秀丽,洞穴幽深,民风民俗奇异多彩。是通往西南诸省的咽喉要道,为西南出海大通道,交通十分便利。宜州文化积淀厚重,向来人文荟萃。北宋三元及第状元官至参知政事的冯京就出生于宜州;另一北宋参知政事赵抃曾在宜州任通判,赵抃还是禅宗云门宗重要传人,终日在宜州香山寺给诸生讲身心性命之学,北宋大诗人大书法家黄庭坚被贬谪宜州时,就在此地传播中原文化。最后殁于府… 相似文献
13.
闻阳 《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1980,(11)
细节,在文学作品中决不是细微末节,那些从丰富多采的现实生活中加工、提炼出来的富有特征性的细节描写,大都能够达到以小见大、寓意深刻,在揭示生活矛盾、塑造人物性格、表达作品的主题思想上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现从鲁迅的短篇小说《故乡》中举出数例,略加分析。其一是描写特定环境或景物的。描写典型环境中的特定景物,创造某种气氛,或推动情节发展,或揭示人物心理状态,都能够起相当作用。《故乡》开始部分,写“我”冒着严寒,经过长途跋涉, 相似文献
14.
孙玉石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2):30-32
韩国高丽大学教授许世旭先生,是著名的外籍现代汉语诗人和散文家,从40多年前在台湾留学开始,就熟练地运用现代汉语写作现代诗和散文。许世旭先生的《移动的故乡》一书,是他40多年散文创作的结晶,一方面表现了作者对于现代文明吞噬人间真情的冷静反思,另一方面是他对于自己亲人与友人的真挚情感世界的开掘。许世旭先生在这两个方面,都以具有现代性反思高度的预见性与恒久性,在对于过去的发现中,烛照着人类共同面临的现在与未来。 相似文献
15.
教学细节,顾名思义,是在教学中一些不易察觉的小处;也是构成教学行为的最小单位,是教学行为的微观分析。关注教学细节就是要求我们要关注教学过程每个教学环节的设计,捕捉教学过程中生成性的问题。一位专家说:“细节,往往反映着教师的教学水准,折射着教师的教学思想。”对细节的处理,堪称衡量教师专业素养的标志。关注细节,就是追求教学的高品位,就是追求教学的智慧。显然,课堂教学的细节正是最生动、 相似文献
16.
鲁迅小说《故乡》中有两处回忆性的插叙:一处是“我”回忆闰土少年时的景况,一处是“我”回忆杨二嫂年轻时的情形。这两处插叙中写到的人物,与“我”眼前所见到的形成了鲜明的对照。细看这两处插叙,不仅长短有别,详略得当,而且安插的时间也不同:前者安插于见到人物之前,后者安插于见到人物之后。“我”由于年龄关系,少年时候很少与杨二嫂接触,本来就印象淡薄,更何况站在眼前的杨二嫂已变得面目全非了,所以“我”见到她后,望着她那圆规式的姿势,听着她那尖利的怪声,就只能“愕然”了,后来经母亲的提醒、介绍,才打开了沉重的记忆之门:“哦,我记得了。”于是引出了往事的回忆。这段插 相似文献
17.
《故乡》中的“杨二嫂”是作者精心塑造的一个陪衬人物 ,也是作品中不可缺少的一个人物。杨二嫂对丰富小说的主题思想 ,深化闰土和“我”的思想性格 ,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都起了一定的作用。作者用犀利的笔锋 ,既生动又深刻地描述了杨二嫂的肖像、语言、动作等 ,使一个在当时社会既受侮辱、被损害、被蹂躏 ,而又深受私有观念支配的小私有者的形象栩栩如生地跃然于纸上。作者批判了她 ,嘲讽了她 ,但对她也有同情和包容。文中描写她对现实不满 ,仇恨官太爷、姨太太和坐八台大桥的人 ,也描写了他的家道中落。年轻时 ,她曾被称作“豆腐西施” ,充… 相似文献
18.
<故乡>是鲁迅先生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呐喊>中很有特色的一篇,文中那散文式的"悠长的忧郁,悠长的美(王富仁语)"曾经感动了几代人,引起了无尽的思考和探询.特别是文中塑造的闰土、杨二嫂等几个人物形象格外的栩栩如生、鲜活逼真,在读者心头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 相似文献
19.
鲁迅先生在《故乡》一文中,运用了不少对话。由于这些对话运用得巧妙、贴切,就使文章更加生动、传神。作者在文章中是怎样巧用对话的呢?鲁迅先生在谈创作经验时曾说过,作品中写人物对话,应该做到即使不描写人物的肖像,也应该使读者看了对话,“便好像目睹了说话的那些人”。作者所写的《故乡》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