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抗战时期,在东中部图书馆事业发展十分艰难的情况下,大规模的文化内迁以及人口内迁使图书阅读需求量增长,促进了贵州图书馆事业的较大发展。各级各类图书馆的建立、大量珍贵文献的收藏以及读者服务的转型演变等,标志着贵州近代图书馆事业进入了开创阶段,为推动现代贵州公共文化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抗日战争爆发后,为了开发建设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贵州地区,贵州省国民政府决定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整个抗战时期贵州省国民政府采取了广设师范学校、重视师范生和教师之身心锤炼以及奖罚相给合等手段以确保教师队伍之稳定与壮大.这些政策措施使抗战时期贵州地区的师资队伍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方面都有了较为明显的改善和提高.其不足之处在于始终未能圆满地解决战时教师匮乏现象,终至不能满足贵州教育事业的全面需要.  相似文献   

3.
抗战期间贵州现代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贵州省偏处中国西南之隅,历史上也一直被归于"蛮荒之地",直到清朝中期才基本形成今之贵州疆域.这些特有的历史地理因素,使得抗战前贵州近代化事业推进缓慢,现代医疗事业更是发展滞后.抗日战争的爆发却为贵州提供了发展契机.作为抗战的大后方,民国政府不得不重视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开始下拨大量资金投入贵州各方面的发展,再加上纷纷南迁至贵州的人才和高校的推动,现代医疗卫生事业在贵州快速发展起来.其具体业绩体现在各式医疗机构的建立和扩充、现代医学教育的发展,一批具备现代医疗卫生意识的人才的培养,疾病防治水平的提高、卫生环境的改善、卫生工作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人们卫生观念的改进等各个方面.当然,抗战时期贵州医疗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是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不可避免地呈现出暂时性、不平衡性等局限,其基础依然薄弱.  相似文献   

4.
田莉 《文教资料》2021,(2):94-95
抗战时期,大批高校和人才迁入贵州,使抗战时期的贵州先进思想交汇、先进科技汇集、各类人才集聚,推动了贵州教育的发展。这对于整个贵州,有着深远的影响。丰富的教育发展经验,对当代贵州教育改革发展,仍然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市政建设是城市现代化的重要表征。抗战时期国民政府政治、经济重心的内迁,为贵阳市政建设的发展提供了历史契机,促进贵阳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发展,推进贵阳城市现代化进程。但因政治、军事、战争等障碍性因素的制约,此时期的贵阳市政建设依然十分落后,并未形成持久、理性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抗战时期,贵州得益于战时迁入的资金、技术、人才等有利条件,大力兴办教育事业和创办近代化企业,鼓励发展传统手工业,经济发展迅速.但贵州各界无不以一种“外省来此服务者,迟早要离去”的忧患意识来看待贵州经济发展,因而非常注重人才的培养.这时期贵州人才培养形式多样,主要有传统家庭与师徒传承、学校教育、社会组织和企业培训几种方式,形成了高、中等及基础人才纵向发展形式.  相似文献   

7.
刘军 《文教资料》2011,(21):111-112
抗战时期,贵州各级各类教育事业得到迅速发展,并呈现出一系列新特征:教育结构较为合理,学校数量和规模发展较快,教学质量大大提高,对推动贵州教育近代化进程具有深远影响。究其原因,一是大批高校和人才的迁入;二是广大民众的迫切要求;三是国民政府的重视。  相似文献   

8.
市政建设是城市现代化的重要表征。抗战时期国民政府政治、经济重心的内迁,为贵阳市政建设的发展提供了历史契机,促进贵阳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发展,推进贵阳城市现代化进程。但因政治、军事、战争等障碍性因素的制约,此时期的贵阳市政建设依然十分落后,并未形成持久、理性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民国时期,贵阳教育在曲折中发展。在民国的最初十四年(1911——1934),由于军阀连年混战,贵州教育处于停滞甚至倒退状态。1935年,国民党开始控制贵州,贵州政局趋于平稳,贵阳教育开始恢复发展;特别是抗战时期,贵阳作为全省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中心和西南交通枢纽的重要地位更为突显,加之内迁大学的示范作用,贵阳教育进入较快发展时期,促成了现代教育体制的形成,引领贵州现代化教育潮流,对促进贵州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起到了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0.
1898年至1928年的30年间,青岛相继经历了德租时期、第一次日占时期和北洋政府等三个不同的统治时期,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中占有特殊的位置,其医疗卫生事业在这三个时期内又表现出各自不同的发展特点。医疗卫生事务的管理机构也随着政权的更迭而不断变化,防疫、检疫制度在此时期得以确立和发展,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也是各有侧重。整体而言,近代青岛城市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它也是青岛走向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11.
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认为,场域、惯习和资本的互动作用构造了不同的实践理念,行动者的实践行为也因此不尽相同。外交部官方微博表现出的"双重人格"特性,与其所在场域的影响密不可分。我们不能以二元对立的观点看待这一现象,而应认识到这一创新形象的构建不是对外交部门政治形象的颠覆与破坏,而是一种创新和发展。如果政府部门能将开通新媒体传播平台作为契机,以顺应时代发展的崭新姿态与公众交流,大众也必将对其抱以真诚的尊重。  相似文献   

12.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主体。由于市场机制本身所固有的缺陷和农民自身的局限性,政府必须充分发挥其自身的功能,对农民进行的产业结构调整予以引导和扶持,这对于现阶段搞好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明代前期,骚体文学由抒写时代和个人命运的乱世悲音,转而成为服务于统治者统治、歌功颂德、粉饰太平的道统、应制之文体,内容空洞、庸俗,虽多少仿得屈骚“惊采绝艳”之文辞,却毫无屈骚精神可言。  相似文献   

14.
15.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浪潮,教育全球化也在如火如荼地涌动着。在教育的历史长河中,教育开放是世界各国发展教育、增进了解和交流的一项策略。从教育国际交流到教育区域一体化、全球化,教育开放有自己独特的发展历程。伴随着教育全球化的进程,教育开放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这意味着我国的教育开放战略要在全球化的视野里,主动扩大与世界各国、各地区的教育交往,积极增强自身发展的实力和国际竞争力,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参与教育的全球化进程。  相似文献   

16.
清末民初是中国社会化的转型期,中国教育近代化是在中与西、新与旧的氛围中展开的。在教育科学及思潮的传播变迁过程中,近代教育家充当了自身从传统到现代型的转换及西方教育思潮传播的双重角色。这一角色统一存在于中国教育近代化的一百多年历程中。  相似文献   

17.
中人是清代土地交易的重要参与人之一,是契约订立过程中除当事人双方之外的第三方参与者。大屯契约4人以上作为中人的情况比较普遍,主要有族长、亲族、妇女、立契者本人等。中人构成方式和立契者、参与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中人对晚清以来安顺屯堡民间社会秩序的维护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现代化带来了政治意识和政治参与的扩大.作为社会的中间结构,团体是政治社会化的重要媒介和场所;可以聚集、维持和支持政治参与;事实上,它与政党之间存在着历史的和逻辑的联系.团体本身即是一个重要的参与环节和渠道,同参加普选相比,公民参与团体更有助于引导政治参与步出歧途,促进政治发展.自然,对团体的担忧与批评,人们亦有充分的理由.  相似文献   

19.
清代非常注重对北部边疆的经营和开发,但在汉族移民问题上带有很大的民族和阶级局限性。通过对清朝统治者对蒙古地区汉族移民政策的分析,论述了汉族移民政策转变的过程及原因,从中也可以看到满蒙关系的变化。  相似文献   

20.
明代驿递夫役佥派方式之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驿递夫役的佥派方式经历了随田粮佥派夫役到纳银代役两个阶段。随田粮佥派夫役在实施过程中诸弊丛生,迫使明政府不得不进行改革。纳银代役制的实行,保证了驿递系统的顺利运行,也减轻了人民的负担,在实行之初产生了有利的社会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