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前,我国中小学德育研究工作正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喜人局面,为促使外国教育事业的顺畅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目前我国中小学德育研究的焦点和兴奋点集中体现在五个方面,即德育工作的整体化创新、德育工作回归生活研究、德育观念现代化研究、德育工作者专业化研究及从"大德育"走向"小德育"等的研究.这些研究兴奋点客观地展示着我国中小学德育研究的现状和水平.  相似文献   

2.
"主体"认知发展与德育范式转换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对人的主体地位的认识相契合,德育在现代社会经历了"物化德育"、 "人本德育"和"生活德育"三种范式的转换.究其实质,德育在追求对人的本质(即物质性与精神性的统一)科学认识的前提下不断创造自身发展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3.
"快乐德育"是中央教科所所长朱小蔓教授近年来提出并倡导的一种德育模式.当今,社会在发展,教育在变革,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未来公民之"魂"的德育,更要与时俱进.快乐德育可以让每个学生在快乐中成长、发展与收获.我校在实施德育的过程中全面渗透快乐德育理念,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有益的尝试. 悦,基本字义是高兴、愉快;使愉快;姓.我取"悦"字的前两种释义,寓意学生们在班集体生活中快乐地成长,快乐地收获("悦·成长""悦·收获").  相似文献   

4.
学校作为一种社会构造的"空间",一种社会精心设计的"文化装置",其必然隐蔽着社会的秩序与规范,并对生活于其中的人发挥着潜移默化的控制与影响.因此学校"空间"蕴含着"生活德育"功能.然而,学校"空间"在促成学校日常生活中道德可能的同时,由于其道德规范的预设性、道德标准的专断性,道德逻辑的功利性.使得"空间"本身也成为学校日常生活中道德水平的一种限度.从空间社会学的视角出发,透视学校"空间"中生活德育的可能、机制及限度,进而促进学校"空间"生活德育功能的发挥,不仅是学校生活德育研究的一个新视角.更是学校生活德育研究的一个崭新的领域.  相似文献   

5.
德育现代化就是贯彻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重要指示,将德育置于现代化的生活情境中,培养学生适应现代化生活和未来发展需要的品德素养和可持续性发展能力。本人不揣浅陋,认为德育现代化,必须围绕一个核心,树立二种观念,把握三种走势。一、围绕一个核心核心就是以人为本,以人的和谐发展为本。因此务必“把学生真正当成人,当成正在学习走向社会的人,当成正在逐步走向成熟、走向自觉的学习主体”,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主体精神、主体实践、主体创造,最大程度地满足学生各方面的需要。德育传授政治理论与道德知识,提高学生品德素养,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说到底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这是根本的宗旨,这是德育根本目的所在。因此,在德育的所有  相似文献   

6.
文章从知性德育和生活德育的理论视角,结合体育的实践性特征,探讨体育课的"生活德育"价值.体育教学是一种"实践态度",体育培养的德性与日常生活的天然孕育所形成的德性是同一的德性,是与生活融为一体的完整生命表现.体育课堂是在知性洪流侵吞下适合进行道德教育的一块"宝地",依托体育情景可以创设一个"生活德育"的实践阵地,使德育之花在体育生活中扎根、发芽、生长.  相似文献   

7.
网络德育--德育现代化之必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德育是围绕现代德育目标和内容,以网络为媒介开展德育管理和一系列德育活动的过程,是德育现代化的一种形式;学校德育要与时俱进,必须抢占网络这一战略高地,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在学校实施网络德育是德育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8.
开展网络德育提高德育水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小书 《班主任》2004,(2):32-34
目前,网络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正在改变着人们特别是青少年的生活和习惯.如何有效地利用网络开展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已成为教育工作者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大力开展网络德育是提高德育工作水平的必由之路. 一、网络德育的特点 网络德育,是指在局域网或广域网上开展的一系列德育活动.这种德育活动必须围绕现代德育思想、德育目标和德育内容来开展,它与学校德育有着紧密的联系,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延伸,也是德育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9.
"自强"和"包容"是清华大学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所揭示的现代大学德育的基本理念.自强就是一种自胜自立、革新图强的精神和实践,也是国家民族生存、发展之根本,更应成为现代大学研究生德育不可或缺的要目.对于研究生德育来说,"自强精神"意味着一种积极进取的生活信念和生活态度,应通过培养研究生自尊、自信、自知、自立、自制的方式实现.  相似文献   

10.
<正>亚里士多德主张从生活的角度看待道德教育,陶行知更是融通中西,创立了一种既适应中国国情又符合现代社会发展潮流的生活德育思想。本文结合当下语境,分析陶行知与亚里士多德生活德育思想的关联,以期对开展德育改革与创新有所启思。1.生活德育的内涵生活德育是指教育者按道德形成规律,有计划地使受教育者在生活中训练德性的系统过程。陶行知指出:"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生活是道德的基础,道德系生活的根本要素。没有生活,道德将成为抽象和僵死的规  相似文献   

11.
日本社会现代化转型受惠于日本教育现代化的多维支持,其中,作为教育现代化价值基础的德育现代化,无论在人才安全还是在政治安全方面,都为日本经济社会现代化发展做出积极贡献。日本德育现代化经历了启动期、起飞期、稳定期等几个阶段,道德教育在教育中的地位和价值随着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强。以德育内容、德育手段、德育环境为关键要素的德育结构也在不断进行适应社会发展的现代化变革。当然,日本德育现代化进程中也呈现出价值迷思、政策摇摆、实践无措、德育文化生活贫困等诸多问题。研究日本德育现代化的进程、特质以及问题,对于我国当前的德育现代化改革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的现代化程度也不断提高,这同时也推进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在大众化背景下,德育自然要以人的生活和体验为目标.揭示和探索高职院校体验式德育教学的必要性、课程设计以及创新意义对于提高高职院校德育教学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生活德育"以"知道"为开始,以"做到"为结果,以"知行合一"为终极育人目标,努力构建新型的德育生活化教育模式."生活德育"既综合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邵广侠的"生活德育"理论、朱永新的新教育理论和发展心理学理论,又在实际操作中以"1+X课程""无缝对接+三位一体""三大课堂+关键事件"为教育方式,将抽象的德育具体化、生活化,从而打通传统德育和生活实践之间的通道,实现课内与课外、校园与社会之间的连接,促进学生良好行为的养成.  相似文献   

14.
当前德育存在的基本问题是在学校道德教育中灌输道德知识,脱离人的实际生活,其结果培养出许多"道德专家",而不是有道德的人.德育回归生活的意义在于关注人本身,造就有德性的公民.从人性的角度,探究德育回归生活价值,在当前德育的研究中具有必要性和重要性.本文旨在审视德育回归生活,关注其人性理念,实现德育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作者简介: 高德胜,1969年出生,河南信阳人.教育学博士、副教授、著名德育专家,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副所长,兼"品德与生活"国家课程标准组核心成员、上海<思想理论教育>杂志特约副主编、"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田家炳基金会中国学校德育研究与发展计划"专责委员会委员.在道德教育基本理论、德育课程、知性德育、生活德育等领域有着广泛的研究和精深的造诣.  相似文献   

16.
新时代,教育界最主要的话题就是立德树人,"德"是"人"的德,"人"是有"德"的人.生活德育有两个内涵:一是在学生的生活当中实施德育,二是让学生在德育当中体验生活.在生活中实现德育,必须做到三个坚持:一是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二是坚持德育过程向生活开放,三是坚持生活德育过程中学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将学生的生活与德育联系在一起时,学生的自主认识可以得到尊重.在初中德育中采用生活德育的思路,实际上是将德育进行课程化处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在生活中实现德育,在德育中体验生活".  相似文献   

17.
德育是一种对于理性的建构。知性德育的极端化导致了德育理论与实践的"两张皮",使德育走向抽象化、虚假化和失范化。生活德育在批判知性德育的同时,将德育泛化为生活的全部内容,把"知识"与"生活"割裂,使"生活"概念化、理想化和绝对化,跌入非理性的泥淖。实践理性德育汲取了生活德育论的积极因素,同时又肯定了知性德育论的合理成分,把道德意志的培养作为德育的关键,将意志的自律视为德育的根本指标,使普遍的道德法则深入人心,成为人的行为准则。  相似文献   

18.
德育灌输的实践价值取向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灌输"长期以来被认为是教师方法贫乏的一个客观结果,是教师实施的一种不恰当的德育方式和方法."灌输"不是一个方法层面的概念,试图通过德育方法的革新来克服"灌输"德育的困境无异于隔靴搔痒.灌输的根源在于精英化的德育价值取向,是精英化德育价值取向的主观选择、必然要求和实践表征.认识灌输的实质有利于德育真正回归生活以及教师和学生的双重解放.  相似文献   

19.
公民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民社会的主题词汇,尊重公民、培养公民亦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成为新世纪教育的重要理念,"公民性"正是这一理念在道德教育中的体现,并且与当代德育改革提倡的"以人为本"、"回归生活"方向相符,因而日益成为当代德育发展的一种趋向.  相似文献   

20.
德育理念的更新——公民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发展呼唤以人为本的教育,实施公民教育是实现以人为本教育的重要途径.与传统德育相比.公民教育在德育目标上,实现了个人与社会需求的统一;在德育内容上,涵盖了以往德育内容又弥补不足;在德育方法上,体现了生活与主体性的德育观.在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公民教育的价值和意义凸显.加强公民教育,提高公民意识是推动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内驱力,是市场经济发展的本质规定,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法治建设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