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大学类意识的发展影响大学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类意识是指大学作为社会中一类群体对自身存在的合法性、生存理想的诉求和确证,对大学之有别于其他组织机构和大学之所以成为大学的内在精神的自觉追求和坚决维护,对大学作为社会特殊机构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的深刻反思。大学类意识决定着大学定位的合理与否。本文通过对中国大学类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的历史考察,指出了当前中国大学类意识发展的不足及其对大学定位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在新的以学生为中心和基于网络多媒体课堂的教学模式下,作为实施主体的大学英语教师应该明确其定位,成为未来大学英语教学所需要的"专业化教师".这是顺应当今国际教育理念发展和中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发展的需要.文章分析了大学英语教师的角色它定位并对其角色重新定位的实现做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大众化、市场化、多样化趋势日益加强,在这种复杂多变社会环境下,大学在办学过程中出现了办学理念迷失、定位趋同、去特色、发展战略短视等多重困境,对大学办学困境从大学的社会功能与角色的视角去审视与反思,并深入研究大学本质与大学边界问题,有助于中国大学的健康、快速与可持续性发展。  相似文献   

4.
分层抑或分类——大学定位的研究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大学定位对于政府、社会与高校自身而言都是一个难题。分层定位是管理语境下的定位,分类定位是监督与评价的定位。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在政府占主导地位的定位体制下常混淆在一起。政府要建立有序的层际流动机制,高校要树立正确的"类意识",社会评价机构要进一步加强分类研究的科学性与实用性。  相似文献   

5.
"大学"之大,在于它的精神,在于它将不断满足社会的即时需要,更为社会发展储备人力和精神资源,对未来社会描绘远景并做出承诺。文章集中讨论在中国大学系列中,承担高等职业教育任务的高职院校如何保存"大学"之大又保持自己的鲜明个性,进一步明确具有特色的大学文化品格定位。  相似文献   

6.
中国大学在世界大学排名榜上的排名变化表明:研究认为,QS世界大学排名榜的评价指标和大学自身的发展定位是否契合将直接影响大学在QS世界大学排名榜上的排名表现。在此基础上,以香港大学的成功经验为个案,提出改善中国大学排名表现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毕家驹  黄晓洁 《高教发展与评估》2012,28(4):49-57,122,123
综述中国大学国际化的目标、内涵和特征,分析中国大学在国际化方面所受到的来自外部世界和大学自身的挑战,以及中国大学是如何应对的,并阐明最大的挑战来自大学本身.为了具体说明中国大学目前在应时国际化挑战方面作出了怎样的应时,特以同济大学为例,在教育,科研、师资、管理和社会贡献等各方面予以祥尽的展现,并对中国大学国际化的今后发展作了较全面的展望.  相似文献   

8.
大学是传承文明的机构,不同文明形态之中,大学理念也有较大差异.历史上,作为一种制度,大学孕育并产生于西方文明之中.但若就理念层面来讲,东西方文明之中都有关于大学的经典论述.就中国而言,在儒家思想之中,“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一直是中国大学的经典理念.但就现实而言,整个中国大学的发展一直处于大学理念与制度的磨合之中,即华人大学理念与西方大学制度的磨合.面向未来,中国大学要实现历史性复兴,以下三点必不可少,具体而言,重建制度形态的大学自治、学术自由是首要的;继之实现学术自主;再进而实现学术独立.  相似文献   

9.
大学信仰危机、大学精神迷失和大学文化功利,是中国大学精神现代性困境的具体表现。现代性社会问题造成人心灵秩序的失范,经济伦理异化造成人精神的沦落,大学发展理念的嬗变造成工具理性主义的泛滥,后现代主义的崛起造成新的价值虚无主义,这些是形成中国大学精神现代性困境的根源。中国大学只有坚持大学信仰的真理性和价值性,确立真理归真和价值回值,追寻崇高的精神世界,并以传承和创新人类先进文化为己任,才能获得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10.
耶鲁大学校长莱文认为,大学正史无前例地变成提升国家竞争力和维护世界和平的工具。在众多力量的胶着过程中,跨越国境运动对塑造高等教育的作用披靡无比。作为对推进世界经济力量的回应,大学变得更加具有“自我全球意识”。全球化正在改变大学从事研究的方式。通过开展联合研究,大学为全人类的利益发展科学。与美国形成鲜明对照,欧洲已经失去了其竞争优势,同时美国的可持续发展也依然矛盾丛生。这些对21世纪中国大学的职能定位和与其它世界一流大学的国际合作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大学是研究、传承、融合和创新高深学问的高等教育机构。已有的对大学的研究,主要是对大学的本体和功能的研究,新修辞学理论能从新的角度揭示大学的本质。新修辞学理论既注重本体研究,又注重交际效果研究。大学修辞是大学主体以符号为媒介,实现大学目标的行为和现象。大学修辞是大学主体、社会、媒介之间互动的产物。大学修辞是大学主体做好大学事情、讲好大学故事。大学修辞不仅要关注大学的发展、国家的发展,同时关注世界的发展、人类的发展。大学修辞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表现之一,也是国际传播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国大学面临的问题是修辞问题。  相似文献   

12.
中国大学是在社会转型和文化断裂的历史巨变时期,通过移植西方大学制度而形成的,在大学发展的一百多年历史中,文化冲突始终是影响中国大学发展的一条主线,中国大学文化建设面临诸多内外困境.在全球化时代,没有一流的文化就不可能有一流的大学,深刻认识中国大学所面临的文化困境,通过自觉的文化选择,回归大学文化的价值理性,重塑大学文化的人文精神,变革大学文化教育范式,以大学文化创新引领社会文化发展,建设文化强国,复兴中华文明是中国大学文化建设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3.
中国大学校庆因为其重形式轻内涵、重场面轻学术、重官员轻师生而广为社会诟病。国外大学的校庆的确有很多做法值得中国大学学习。但国外大学的办学理念和价值追求与中国大学有着根本的不同,中国大学应当凸显自身独特的历史使命和价值理念,建构具有中国特点的校庆文化。  相似文献   

14.
近代中国大学对电化教育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其中尤以大夏大学、金陵大学和国立社会教育学院的作用最为突出。总体而言,大夏大学侧重于理论研究,金陵大学创办了颇具规模的教育机构和专业期刊,国立社会教育学院则形成了注重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上述三所大学对电化教育学各具特色的发展相辅相成,共同为民国时期电化教育学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不可忽视的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5.
大学校史的研究如何体现"大学精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研究领域,它不仅是从"长时段"探讨中国近现代大学发展规律性的课题,而且也是认识当代中国教育变革尤其是大学变革、发展的重大课题。如何通过对近代化进程中的大学变迁的历史过程及其历史特征的揭示,来探明制约中国大学精神形成的社会因素和概括出大学走向"一流"所应坚持的大学之道,这是大学校史研究的最原始意义。大学精神何谓?透过大学校史,我们发现近代中国大学精神至今还未过时,在争创世界一流,争创名牌大学的今天,重温近代中国大学精神就显得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16.
叶晨 《华章》2012,(36)
中外大学的博物馆在机构设置上存在着差异.在中国大学博物馆正处于加速建设的背景下,应充分学习和借鉴这些外来先进理念,顺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创新自己的高校博物馆文化.  相似文献   

17.
该文对我国传统的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梳理.着重从大学本身的视角来研究人才培养模式,提出在现代大学制度下,中国大学应着力建构“以大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突出创新意识和服务意识的”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8.
中国公立大学目的的价值向性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目的具有社会目的和大学自己目的两种形态.其中的社会目的又可分为纯粹的社会目的与政府目的两种.社会目的多变、复杂的性质,使其与大学本质和宗旨难以契合.中国大学由于对"世界大学通例"存在抵触意识,本土文化和制度资源中又缺乏理性的大学观念,因而一直以社会的目的为目的.而社会对大学制度和文化的强力影响使大学的本性和意义受到严重抑制.要实现大学目的的置换,则是一项需要大学内外部力量共同努力的系统工程.  相似文献   

19.
本科大学发展模式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章以模式概念为始点,以美国科学哲学家库恩的科学范式理论和美国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的化模式理论为理论基础,分析了世界大学发展的三种模式:功能模式、规模模式、层次模式;进而,分析了中国大学发展的两种模式:科类模式、型式模式。章认为,较为系统地研究大学发展模式,可以揭示大学发展规律,指导本科大学发展建设;同时,也呈现了中国大学发展的状况和水平。  相似文献   

20.
大学办学理念的历史嬗变及创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为大学发展远景与方向指导原则的办学理念,是构建大学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全面考察大学办学理念历史嬗变、共同特征、当代发展,可以确定当代中国大学办学理念五个方面的主要向度:特色理念、国际理念、多元理念、服务理念和人本理念。这五个方面的有机结合,构成了当代中国大学办学过程中的行动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