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爱通讯工作”,因没能掌握“新闻写作入门知识”和“读报用报”的要领,尽管东奔西走,写了几本“采访札记”,但连一篇“墨海拾贝”似的短文章也未登上。我苦恼极了。一天,我漫步在“通讯员园地”,一篇篇”通讯员赞”,使我了解了他们“成才路上”的艰辛及“学步一得”的“采写经验”。这时,一群有成就  相似文献   

2.
人上三十,正到一生的紧要处。倘若再遇些触及身体进而给灵魂作记号的事情,忏悔的心自然一日胜过一日,方才懂得点安身立命、利己利人的常识。我从十七岁起,曾经做过四年“教书育人”的事业,又做过几年“上面下来的”记,当年正是无畏无知,其中一件难忘的,是一位对我关爱有加的老县委书记,有一回大约对我的浅薄忍无可忍,当面训导了我几句:“小侯啊,你也是个农村娃,怎么对农村的情况如此陌生.你不能光呆在书斋里写章啊!”  相似文献   

3.
我当新兵时是一名话务兵,但平时我爱写点小章。时问一长,我这点小小的“优点”传到了师政治部,就这样我被调到报道组当了一名“新闻战士”。那时,我是机关惟一的一名女兵。  相似文献   

4.
池宁 《档案管理》2006,(2):81-81
点评:一要切题,二要弄清概念 章的题目是“实物档案应加强管理”,重点在“应加强管理”上,似乎是一种说理的章,而实际内容却是如何管理实物档案。应是一篇经验性或业务研究性章,改为“规范实物档案管理的几项措施”,可能更准确一些。  相似文献   

5.
读了文摘报2001年11月1日第1897期第六版《一枚罕见的毛泽东印章》一文,大惑不解,对文中所提:“中华第一章”不知从何说起? 据载:1959年国画家傅抱石为毛泽东主席刻制了一枚“5厘米”见方的名章,拟在毛主席为《江山如此多娇》画面题书落款后盖上,但未被本人认可,主席说自己从不用章。这一意见也得到周恩来总理的支持。后来傅先生“想将此印赠送给主席”,毛主席就此请人带了口信,说自己“一生没有用过私章,还是劳请先生代为保存”。当年年底,毛主席与先生见面,谈及此章:“如果我当皇帝,此印赚小。如果我是普…  相似文献   

6.
我常为报纸刊物写稿,也不断有章在一些报刊上发表出来:于是,有好心的同事问我:“你认识编辑吗?”我回答说:“不认识:”又问:“听说不认识编辑,稿子不好登吧?”我说:“登我章的那些报刊的编辑我都不认识:”比如年初,我写了一篇《拒绝的艺术》的章寄给了《演讲与口才》编辑部。  相似文献   

7.
化妆     
现在报纸上“知识小品”的章不多见了,特别是那些“大报”。但我想,为了贴近读,登些这类的章还是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8.
为了评析周恩来同志1921-1922年写的“旅欧通信”中的某些篇章,我从图书馆借来一些书,主要目的是想弄清通信的写作背景。这些书包括:《周恩来早期集》(上下卷)、《周恩来自述》、《周恩来经历记述》、《周恩来思想与实践》、《周恩来研究述评》、《周恩来年谱》、《张申府访谈录》等。不看则已,一看倒发现一个新天地:周恩来早期的报刊活动和新闻思想,内容相当丰富,相当有特色,大大超出了我原来在这方面的浅薄知识,于是产生了写作章的冲动。最初,我把章定位在单纯介绍周恩来早期有哪些报刊活动和新闻思想上。在写作过程中,我又阅读了一些同志写的研究周恩来新闻实践的章,使我发现我要写的章,仅仅定位在“单纯介绍”这一点上,已经不够了,是在炒冷饭了。那么写什么好呢?苦苦思索,夜不能寐。终于有一天,豁然开朗,发现已有的研究章虽然下了很大功夫,但在挖掘材料方面还大有余地,在评价方面还远不能说已到了山穷水尽把话说完的地步。对周恩来早期的报刊活动和新闻思想来一番再梳理、再认识,不是很有必要吗?于是,这就有了本现在的样子。  相似文献   

9.
我的新闻缘     
我的新闻缘丁法章我干新闻这一行,如果从1966年大学毕业时算起,已有31个年头了。再过三四年,就到了我该退休的年龄,看样子,是要“一辈子从事新闻工作了”。联系我从事新闻工作的经历,从涉足新闻岗位到以后面临的几次变化,说明我同新闻还真有点缘分哩!我出生...  相似文献   

10.
我从1987年五月20日从新兵连直接调入政治处搞新闻已有10个年头了,发表稿件有500余篇。上至《人民日报》、中央电台,下至驻地市县报纸电台,都用过我的稿子。唯独《解放军报》──我心中的大报没用过我一个字。作为一名军人,一位部队报道员,没能在自己每天阅读的报纸上稿,使我遭受了好多尴尬好多难堪。同事问:“小魏,今年在军报上见了几篇文章。”领导说:“凡是在军报上发表稿件的,记王等功一次。”就这样几句话,足以让~个有自尊心的报道员彻夜难眠(这并非为了荣誉。其实,新闻已给我带来了四枚三等功章)。说到写稿,我在中学…  相似文献   

11.
编辑工作做久了,似乎会害上一种。职业病”——好挑出版物里的毛病。早年听说我们的前辈里头,有的人这种“职业病”发展到有点神经质的程度,对此我现在也能理解了。随手翻阅了几本书,发现其中有点儿毛病,编辑工作很粗糙。一本是《少年化学实验手册》,这一本书编辑工作粗糙主要表现在标题字体等方面不讲究。每章标题的章次数字和章题用了同一号的黑体字,如“九氯”。这很不妥。不妥的道理在于这很容易产生歧义和引起误会。如果第七章讲氯,此章标题用同一号字体写成“七氯”,那就太容易让人误解了。七氯是一种农药,人们容易误以为这一章是专门介绍一种  相似文献   

12.
古希腊名学阿基米得有一句名言:“给我一个支点,我就可以把地球撬动!”我感到,写章与此也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如果你能想出一个好点子.往往可以带出一篇佳章力作。经常搞字工作的同志,恐怕都有这种体会。  相似文献   

13.
刊中报     
周末,我编“书”(散文)袁丹君一把剪刀,一瓶胶水,几本剪贴本,狭小的单人宿舍里铺着满地的废旧报纸,这些都是我周末编“书”时用的。平时我见到报纸上有好文章,便精心收集起来。到了周末,我就把这些平时收集的报纸和从办公室抱回家,仔细查阅后,把好文章小心翼翼地从报上剪下来,一篇一篇反复欣赏,挑选出好文章,按照文章的不同体裁分别贴进不同的剪贴本里,编辑成“书。编“书”是5年前开始的。自从调到机关工作以后,业余时间大多只能一人独守空房,为了驱赶寂寞,只有让书陪伴我。看书多了,便要不断买书.随着书价一个劲地上…  相似文献   

14.
2005年伊始,《荆门日报》推出了一个富有地方特色的专栏——“记走进特色村”。整整一年时间,共刊载了66篇章,受到广大读的赞扬。荆门农村的许多干部群众把章剪裁下来收藏,作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标本”,不少乡镇党委、政府将该专栏章作为农业增效的经验推广。这些具有较强说服力和可供示范性的特色村典型,有效地推动了全市特色农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我是一个不太爱哭的人,但是有时候也会挤出几颗“金豆子”,不过这些“金豆子”也分酸、酣两种。 有一天,我正在无聊地看着嬉戏玩耍的同学。突然从我的身后传出一声“打开了”的叫声,我向后一看,原来是林星超把韩康的秘码文具盒打开了,看他那神情,简直比哥仑布发现新大陆还要兴奋。我便问他:“你是怎么把它打开的?”于是,他详细地告诉我打开文具盒的窍门。正当他说的眉飞色舞、沫星四溅的时候,韩康从外边跑了回来。林星超顿时站在那一动也不动,好像是一截木桩。韩康走到桌子旁边,看了看半开的文具盒,仿佛明白了几分,立刻冲着…  相似文献   

16.
关于我国雕版印刷术起源的时间,近年有几篇文章特始于东汉说。我也是其中的一个。拙文《论雕版印刷术的起源和发展》[1]以考古实物与文献记载相印证的方法,阐述了我的根据与认识。所谓考古实物,是指汉代版印制的画像砖。汉画像砖现已出土数万块,经专家研究,大部分画像砖的制作方法,是用雕刻好的木质印模,在未烧前的砖坯上压印成的[2]。证明雕版复制文字和图像的技法,在汉代已被人们所掌握。所谓文献记载,即指《后汉书·张俭传》所载的“刊章捕俭”。曹之同志写的《“刊章捕俭”辨》[3](以下简称曹文)。提出“刊章”之误。我思之再三,不敢苟同,今谨与曹之同志商榷。一、关于“刊章”乃“邢章”之误问题  相似文献   

17.
最近,笔有幸浏览了创刊一年的《大众》,在每期约20个专栏中,觉得“人生路标”专栏特色比较突出,读后收获良多。现将这些章大致分作三类,谈谈自己的感受和看法。  相似文献   

18.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语出《论语·学而篇》。此章全文是:“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子,孔子。识,音zhí,记住。何有于我哉,“何有”在古代是一常用语,在不同场合表示不同意义。如《诗·邶风·谷风》“何有何亡?黾勉求之”的“何有”,便是“有什么”的意思。此章表现孔子勤学善教、虚怀着谷的谦逊态度。意思是“[把所见所闻]默默地记在心里,努力学习而不厌弃,教导别人不知疲倦。这些事情我做到了哪些呢?”也有人说,《论语》中的“何有”,都是“不雅之辞”。若此,末句的意思便是“这些事情对我有什么困难呢”。这与孔子谦逊的态度不类。“学而  相似文献   

19.
三言两语     
三言两语从“催”到“等”所想到的凡当了几年编辑的,都有约稿、催稿的经历,我亦如此。这几年,承蒙几家出版社和杂志社的错爱,我也跨身于“作者”之行列。因此,我也备尝被责任编辑三番五次催稿的滋味。同时,当“作者”之后,我还增加了一种当编辑时所不曾有过的经历...  相似文献   

20.
吴伯正 《新闻实践》2012,(12):20-20
“跳槽”在二十多年前是一件相当困难复杂的事,我弃理从文调到报社,前后要盖六七个部门和单位的章。当时不断有人问我,辛辛苦苦读了四年的专业,没干几个月就抛了,将来会不会后悔?今天,如果再让我用行动来回答这个问题,我还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当一名新闻工作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