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新闻稿件的形成一般分为两步:一步是采,另一步是写。没有采就没有写;采不好也就写不好。这是因为,新闻要坚持实事求是,采访是解决“事”的重要手段;新闻要有感而发,采访是解决“感”的重要环节;新闻不能搞无米之炊,采访是解决“米”的重要途径。新闻采访是一门业务,是记者和通讯员的基本功,同时又显现人的风格、品质。一次成功的采访活动,能充分表现采访者的思想水平、知识积淀、调查本领,更能显现出他的道德和文明水准。近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采访手段、采访设备和采访对象等有了新的特点,大家谈论和注意采访技巧比较多,而对职业修养…  相似文献   

2.
都说记者这行是七分采三分写。而对一个煤炭企业报的新闻记者来说,采就更为重要了,也更加困难,所以,掌握采访的技巧是十分重要的。笔下的功夫不强照样能当一名出色的记者,但不善于进行访问是绝对当不好记者的。美国塔尔萨论坛报记者鲍  相似文献   

3.
曹之 《出版科学》2011,(4):107-110
我是一个不好写序的人,尤其不喜欢代序。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代序却一开卷就看见一大番颂扬,仿佛名角一登场,满场就大喝一声采,何等有趣。倘是戏子,就得先买许多留声机,自己将‘好’叫进去,待到上台时候,一面一齐开进来。"(《准风月谈.序  相似文献   

4.
语言是新闻工作者的武器.一位新闻工作者如果掌握不好语言,写得枯燥乏味,缺乏文采,空话套话,那他就无法把文章写得生动有趣,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也就没有什么宣传效果可言了.由此可见,如何更好地运用语言,是写作必须探索的重要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5.
任玲 《视听纵横》2006,(6):114-115
在谈到采访和写作的关系时,有经验的记者认为,七分采,三分写,或者八分采,二分写,因为没有采访,哪来的“原料”,没有“原料”,又何以“加工”,因此,采访是报道的基础。而任何采访又离不开提问,美国《塔尔萨论坛报》记者鲍勃·福尔斯曼曾说:“笔下的功夫不强照样能当一名出色的记者,但不善于进行访问是绝对当不好记者的。这充分表明了采访提问对于记者而言的重要性。提问犹如采访的敲门砖,记者若想从采访对象身上了解到情况,必须使用提问使对方开口。如果把采访对象心中之所想比喻成一个矿藏,那么提问就是挖掘的铲子。如果是浅尝辄止,点到为止…  相似文献   

6.
美国《塔尔萨论坛报》记者鲍勃福尔斯曼曾说:“笔下的功夫布强照样能当一名出色的记者,但不善于进行访问是绝对当不好记者的。”中国老记们也常说“七分采,三分写”。这就要求记者必须有与被访者沟通的能力,要想有这种能力首先必须了解采访是一种什么行为,揣摩被访者的心理状态,弄清这些后才是提什么问题的时候。  相似文献   

7.
写作是自然的事,不想写就不强迫自己。我没有写不出来的恐惧,倒是有写不好的恐惧  相似文献   

8.
张亚男 《出版参考》2016,(10):27-28
应出版参考杂志社编辑邀请,写一篇关于版权工作的心得.说实话,收到邀请后我的内心十分惶恐.一来着实我的资质太浅,经验不足,不敢在大家面前班门弄斧.二来自从走出校门后就没有正儿八经地写过像样的文章,生怕给读者造成不好的阅读体验感.但既已应允,就得及时完成,这也是我做人做事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9.
谢顾问:过去上学时因为没有练好字,现在学写稿子时常听人说:“看你写的字这么差劲,给编辑的第一印象就不好,这怎么能采用你的稿子呢?”是呀,字是文人出马第一枪,字都写不好,还怎么能向报社投稿呢?我很烦恼,请谢顾问指点迷津。39312部队王问王峰同志:的确,字是文人出马第一枪,文章写得如何,字写得好不好往往也是个重要因素。但要知道,我什1平时所说的“某人很会写”,决不是指他很会写字,书法功底好,而是指他的文章写得好。一个人字写得好,只能当书法家,可只凭这一条,绝对当不了记者或作家。编辑看稿件,主要是看他的文…  相似文献   

10.
一种说法,这类题目写的人太多了,不好写了. 一种说法,这类题目很好写,随手拈来,便成散文. 所谓“不好写了”,是指很难避开雷同,你写一篇“栽柳记”,他写一篇“插一株夹竹桃”,你写一篇“洁白的梨花”,他写一篇“梨花开了”,你写一篇“啊,故乡的小河”,他写一篇“想起了故乡那条河”.把这些散文放在一起比较一番,就  相似文献   

11.
驿钊 《今传媒》2004,(6):62
同样一个事情,同样一个素材,不同记者有不同的观点、不同写法。如何别具一格就成为成败的关键了。老记者们有一套简单易行的训练办法,就是锻炼发散性思维,能迅速从新闻线索中、或者一大堆素材中找到适合自己又不同于别人的闪光点。具体训练步骤如下:A计划:眼力训练每天买同一城市的几份日报、观察上面的同源新闻的异同之处,并作出笔记。分四步:1.用红笔在报纸上标出4大不同之处:事实不同(这是采访的问题)、角度不同(这是观察的问题)、结论不同(这是推理的问题)、写法不同(这是技巧、风格的问题)。这一步相对而言比较简单,仔细阅读即可。2.尝试回答为什么会不同。比如这个记者没有看完事件的全过程就发稿了,或者他只采访了其中一个当事人,或者他对经济问题根本没有常识所以结论很肤浅等等。这一步最为关键,最好能在老师的指导下,慢慢分析为什么不同,优秀记者和一般记者的功力就是从这里拉开距离的——因为你知道别人为什么错了,这种错误,他自己可能还没意识到,而他现在犯的错误,就是你以后可能犯的,你现在看到了,以后就容易规避了。3.一定要做笔记。不要光用嘴说,同时要作出点评。点评分3部分内容来写:一是他为什么要那么写。二是这样写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三...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有些媒体的体育报道淡化了引导意识、荣誉观念和娱乐性,过度渲染体育比赛的商业化色彩,社会影响不好. 如1月22日的《扬子晚报》报道郑洁龙年第一天参加澳网比赛,报道的第3个小标题是“不想结果巳赚79万奖金”,首节开头就写:“除了扎实的冬训外,‘赢了咱赚钱,输了就回家过年’的心态,也帮郑洁一步步跻身16强.不过跻身第四轮已意味着郑洁无机会回家过除夕了.  相似文献   

13.
谈诗     
看过许多诗歌,,感觉自唐宋以来,古人把诗词写得登峰造极,没有什么狗尾续貂的必要。但人只要有感情,就需要宣泄出来,也就有了所谓的诗人。写诗如果没有情绪的内在冲动和爆发,是不能写出好诗来的,无论是托物言志,还是借景抒情,都是如此。自五四运动以来,有了所谓的新诗,也就是现代诗歌。说真的,说现代诗歌写的是不是诗,真的不好判断。有一天,我看了女儿语文书中收录的一位名家写的现代诗《瀑布》,我认为就有值得商榷的地方,摘录如下:山路忽然一转啊!望见了瀑布的全身这般景象没法比喻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站在瀑布脚下仰望好伟大呀,一座珍珠的…  相似文献   

14.
通讯员常说,批评稿件不好写,写不好会惹来麻烦;写表扬稿就不会,褒奖过一点儿,也没啥。其实,褒奖过了也伤人。  相似文献   

15.
这次我去苏北高邮县农村采訪一个月,写新聞不多,更没有写出好稿来。“新聞業务”編輯室要我写一点深入实际采訪的体会,实在感到困难。但我觉得这种撤底沉到农民群众中去采訪的办法,对記者确是一场鍛煉。这次使我体会比較深刻的,是在采訪中必須坚持貫徹阶极略线,才能正确地反映农村实际。  相似文献   

16.
艺术三昧     
有一次我看到吴昌硕写的一方字。觉得单看各笔划,并不好;单看各个字,各行字,也并不好。然而看这方字的全体,就觉得有一种说不出的好处。单看时觉得不好的地方,全体看时都变好,  相似文献   

17.
《左传》里有句名言:"言之无文,行之不远。"这话的意思是讲:说话和写文章,如果没有文采,是不可能流传广泛的。《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在"情采"篇里一开头就说:圣人贤者的著作,都叫做"文章",这不是由于它们都具有文采吗?俗话说:"人靠衣裳马靠鞍。"大量的新闻实践表明,要将人物通讯写深写活,  相似文献   

18.
最近接到穆虹电话,要我写郭汉江。想想我与郭总已经有不少日子没有见面了,也不知道他的近况。但我还是愿意写他,因为在我认识的报社掌门人当中,他确实有点另类了,值得写。说郭汉江另类,是因为他到报社前压根就没有接触过传媒圈或者广告圈,甚至也不是宣传工作出身,一步迈进来就当主管经营的副总编,随后又成为商报社党委书记、社长、董事长,这在中国报业恐怕是绝无仅有的了。这似乎有点传奇,但正是郭汉江的传奇造就了重庆商报的辉煌。  相似文献   

19.
正采写通讯中选用一些恰到好处、入木三分的细节,会取得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因此,采写通讯要在深入采访细节和重点选用细节上下功夫。深入一线采访是获取真实细节的基础。好新闻是走出来的。一分汗水收获一分果实。没有辛勤耕耘,就没有好的收获。通讯采写也是一样,不在采访中下苦功,吃现成饭,吃别人嚼过的馍,就没有味道,不仅写不出好的通讯,有时还以讹传讹,制作出假新闻。因此,深入一线采  相似文献   

20.
谈层次     
写文章、报道,都离不开层次、段落的安排。安排得好,文章、报道就顺当,脉络就清晰;安排得不好,就会东一鎯头、西一棒子,言而无序,杂乱无章。有一篇写巨轮下水的文章,初送编辑部时有点前言不搭后语,它的几个层次是这样安排的:一、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