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谢榛在《诗家直说》里提出“诗有可解、不可解、不必解”一说之后,有人赞同或与他的观点一致。叶燮在《原诗》里说:“诗之至处,妙在含蓄无垠,思致微渺,其寄托在可言不可言之间,其指归在可解不可解之会,言在此而意在彼,泯端倪而离形象,绝议论而穷思维,引人于冥漠恍惚之境,所以为至也。”马里翼以“善观诗者,亦自不求甚解”作为“不必解”的依据。吴雷发在《说诗营蒯》里认为,有些诗“宜细参,不得强解”。因为,  相似文献   

2.
<正>"以诗解诗",就是让学生学习用诗词的语言和思维去解读诗词,以便更好地领会诗人、词人的情感,感受古典诗词的独特艺术形式和韵味。"以诗解诗"的过程就是为古诗词教学营造出一个诗词的氛围,使学生受到更多古典诗词文化熏陶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关于古诗词,一直有"可解"与"不可解"之辩。将诗词教学定位于理解字词,疏通句意,显然过于简单,也全然失去了诗歌应有的味道。而抓住一首诗做艰深的探讨,又易于远离学生所能理解的层次,空在他们头脑中贴下一张张标签。在诗歌的"可解"与"不可解"之间寻求突破,让学生能言意兼得,就需要恰当运用一些有效的教学策略。对比阅读,通过将相似或相对的作品进行比较,在同中求异,  相似文献   

4.
关于古诗词,一直有“可解”与“不可解”之辩。将诗词教学定位于理解字词,疏通句意,显然过于简单,也全然失去了诗歌应有的味道。而抓住一首诗做艰深的探讨,又易于远离学生所能理解的层次,空在他们头脑中贴下一张张标签。  相似文献   

5.
叶燮说 :“诗之至处 ,妙在含蓄无垠 ,思致微妙 ,其寄托在可言不可言之间 ,其指归在可解不可解之会 ,言在此而意在彼。”由此可知 ,诗的意境具有含蓄性和无限性。诗人所创造的意境结构的开放性为读者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而新编教材增加了古诗词的篇目 ,教师可以利用此便利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下面以《泊秦淮》为例 ,谈一谈我在教学中的一些具体做法。一、发挥想象 填补空白诗因其自然特点的需要总是要用精练、含蓄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信息 ;因此诗词表达上的跳跃成为解读诗歌语言的第一障碍。它或表现为时空的压缩…  相似文献   

6.
中国是诗的国度。诗词作为文学宝库中的瑰宝,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历史的发展变化。诗人通过诗作可以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形式表达自己对历史事物的褒贬抑扬。诗词的巧妙运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学生站在历史的高度思考和审视历史。  相似文献   

7.
<正>"无理而妙"是鉴赏诗词时经常遇到的一个术语,"无理"是赋予文学张力的手法,"妙"是因手法运用而达到妙趣横生的效果,可谓词短意丰。何为"无理而妙"?谢榛《四溟诗话》中说:"诗有可解、不可解、不必解",道出诗歌阅读体验的美妙:或因篇而异,或因人而异,亦因时而异,无常式常法可循。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之中,我们会经常看到一些难以用常情、常法的方式去理解的内容,这种违背"常"式的创作形式,不但没有因其异常被批评,反而产生出"无理而妙"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8.
“诗之至处 ,妙在含蓄无垠 ,思致微渺 ,其寄托在可言不可言之间 ,其指归在可解不可解之会” ,“引人于冥漠恍惚之境”。因“言不尽意” ,诗人便将不可言之理 ,不可述之事 ,“立象以尽意”。所以 ,诗词留给读者的往往是一些多棱面的“象” ,鉴赏者只有“辨象以会意” ,才能与作者感情沟通 ,心灵相撞 ,真正体味到诗词内在的无穷思致。  相似文献   

9.
史琳 《快乐阅读》2015,(2):11-12
古典诗词教学历来是中职语文教学中的难点,笔者力求解密古典诗词课堂密码,希望用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学生心灵。本文从促进古典诗词课堂教学有效的角度阐述了相应策略:品赏韵律,涵咏吟诵;互动活动,诗歌评点;以诗解诗,浸润心灵。  相似文献   

10.
<正>《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可见语言文字训练的重要性。著名特级教师周一贯说过:古诗文教学既要重视诗词人文内涵的挖掘,又要注意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可见古诗词教学最值得我们细细推敲的就是语言文字。有这样一批名师,他们在古诗词教学中以先进的理念为指导,语言文字训练令我们耳目一新。笔者通过多次观摩及多年的教学思考悟出:在古诗教学中设计"品诗中词、述诗中画、塑诗中  相似文献   

11.
“诗之至处、妙在含蓄无垠,思想微渺,其寄托在可言不可言之间,其指归在可解不可解之会”,“引人于冥漠恍惚之境”,因“言不尽意、,诗人便将不可言之理,不可述之事,“立象以尽意”。所以,诗词留给读者的往往是一些多棱面的“象”,鉴赏者只有“辨象以会意”,才能与作者感情沟通,心灵相撞,真正体味到诗词内在的无穷思致。  相似文献   

12.
同学们都学过很多古典诗词,可你们是否注意到其中有不少是描写自然景观和地理现象的?本文特地从地理学角度对这些诗词进行剖析,以达到利用地理知识来加深理解诗词内容、从诗词中来学习地理知识的目的,也算是一种“文科综合”吧。 【例诗】 敕勒歌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田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现象分析】“敕勒川,阴山下”,是说敕勒人活动的大平川在阴山脚下,点明敕勒川的地理位置。“川”是两山之间的平坦土地,北方人都习惯上将“川”与“山”相对,我们通常也说“一马平川”,它泛指平原。“阴山”即大青山,在今甘肃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的北部。 “天似穹庐,笼盖田野”,指天空像一个又高又大的圆顶毡帐,笼罩着敕勒川的整个原野,极言敕勒川的  相似文献   

13.
陶行知先生的"诗教",以诗感人,以诗化人.他的"诗教"思想,对中国的教育产生深远的影响.有人说,"诗教"是文科老师尤其是语文老师的"专利",与理科老师"无缘".南通市通州区兴仁中学的数学教师们不信这个邪,用行动解答了这个"无缘"难题.在数学教学中恰当地运用经典古诗文,将数学问题化为美妙的诗意,展示数学与诗文的联系,把理性抽象的数学直观形象化,让学生在诗情画意中深度学习数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数学课堂飘溢人文诗香.我们的实践与感悟是:①情境引入,"引"得诗词来,与诗共舞,人文诗意飘课堂;②数学建模,"入"得诗词里,与诗共舞,人文诗趣溢课堂;③数学思想,"用"得诗词去,与诗共舞,人文诗香满课堂;④数学解题,"融"得诗词中,与诗共舞,人文诗情充课堂.  相似文献   

14.
孔子对诗的作用曾作过很高的评价:“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在教学实践中,诗歌以丰富的思想内涵和精湛的艺术手法蕴藏的美质,成为培养学生审美能力、进行艺术鉴赏的载体和沃土,是语文教学《大纲》规定(高中生具有初步鉴赏能力)的实践化,是语文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那么,在古典诗词教学中,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呢?一、以“距离”的美感效应,激发学生的审美意趣美学理论有“距离”产生美感之说,它在古典诗词教学中发挥着引起“审美注意”、激发审美情趣的作用,具体表现如下:1、在古典诗词的语言形式与学生固有的语言知识的距离中寻找认知的契合点。有人说:“诗是形象化的修辞学,是魔幻的修辞学。”诗的语言有独特的“诗家语”现象。它讲究辞律、平  相似文献   

15.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故国不堪回首”其境其情,不是作者也能知其一二,解其一二,这就是诗.本文所说的画意,是指通过绘画来理解诗词、再现诗词的一种方法.笔者所说的诗情画意更多的是指向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来理解诗词所表达的情感,通过多种形式的画来再现诗词的意境.要教导学生广泛地阅读与理解中华经典诗词,中华经典诗词是我们的国粹,习近平总书记说:“‘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  相似文献   

16.
王谊冰 《山东教育》2006,(11):64-64
我儿子在北京海淀区的一所学校读初中,前些时语文老师给学生们列出一些中国古诗词的诗句让学生阅读,并要求他们查出诗句出自哪首诗,其作者及作者生活的年代。这个作业町以促进孩子多读一些古典诗词。可不一会儿,儿子说,有些诗词他查不到,可周围的图书馆不对中学生开放,找只好上网代儿子查。  相似文献   

17.
试论中国古代诗词中“月亮”意象所隐含的感伤情愫杜道群在浩翰如海的中国古代诗词中,无数次地重复闪现着一个朦胧而美丽的意象──月亮。“月亮”这个意象无数次地在古代诗(词)人的笔下出现,以致于有人说“我们的文学至少有一半是月光文学。”还有人说,“西方文学是...  相似文献   

18.
对汉乐府《战城南》的理解,历来众说纷经.有人说它叙写楚汉彭城、瞧阳之战(王先谦《汉饶歌释文笺正》);有人说是汉武帝思将帅之作(庄叙相《汉短萧饶歌句解》)也有人说是写汉在朔方抗击匈奴的战争(陈沆《诗比兴笺》);朱乾《乐府正义》则说:“此诗当作于景帝七国反时,怨亚夫之不救梁也.”上述各说均有一宏道理,但都不够确切,难以成为定论.我赞成朱乾的部分说法,即此诗叙述了汉景帝时梁国抵御吴楚叛军的睢阳大战.  相似文献   

19.
“一切景语皆情语”,语出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所著《人间词话》:“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以景语、情语论诗词,古已有之。我们从唐代的皎然著的《诗式》,刘禹锡《董事武陵集记》及司空图《诗品》等著作中,都可看到诗词中情与景有密切联系的相似观点。但所论都不很具体,以后也总有人提及诗词中景语、情语的问题。至清代李渔在《窥词管见》中所述则较接近王氏的结论了,他说:“说景既是说  相似文献   

20.
毛泽东公开发表和出版的诗词有50首,对于这50首诗词,研究文章甚多,从思想内容、创作方法到形象思维、语言特色,都有独到精辟的评说。在艺术风格方面,虽然也有人撰文论及过,但似乎欠全面,有价额之处.我以为,毛泽东诗词风格,不仅有雄奇豪放的一面,同时也有瑰丽婉约的一面.有的诗词侧重于前者,有的诗词则侧重于后者,更多的是二者的有机结合.今拔雄健,多阳刚之气田间毛泽东诗词,扑面而来的是雄奇豪迈之风,给人的感觉是一种田刚之力和崇高之美.无论是反映戎马俊们的战斗岁月,无论是展示国际风云变幻的形势,还是抒写人类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