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王立军 《寻根》2009,(5):4-8
《通用规范汉字表》的研制前后历时8年,其间社会上曾几次掀起关于繁体字和简化字的争论热潮,甚至有人一度猜测《通用规范汉字表》会不会恢复繁体字。在2009年8月12日面世的《通用规范汉字表》征求意见稿中,收录了“濛”、“剋”、“硃”、“噁”、“鐘”、“蘋”等6个繁体字,  相似文献   

2.
佛音 《华夏文化》2012,(4):51-51
在中国历史的不同时期,文字都有不同程度的简化写法产生,而影响较大的,直接构成我们现今生活文字用法习惯的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简化字。  相似文献   

3.
目前我国发现的最早简牍是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曾国(今天中国中部的湖北省随县、枣阳一带)曾侯乙墓出土的竹简。关于中国出现简牍的时间上限,许多学者认为不迟于商代。虽然还没有得到考古发现的证实,但是从甲骨文中的“册”等字的字形分析.从当时的书写工具、  相似文献   

4.
庶人 《华夏文化》2009,(4):10-11
偶尔看到一张旧报纸,上面有一条消息,说2008年“两会”召开时,有政协委员建议以繁体字代替简化字,且有许多支持者。这些人支持的理由,据说是繁体字承裁着中国的“文化”,汉字简化以后,“文化”没了,令人痛心疾首。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汉字,尤其是甲骨文和金文,是以描绘人及其社会实践活动为基础而创制。人是活动的主体,人形则是文字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文字发展过程中,人形不仅可以用来描绘具体的生产、生活场景,也可以具有抽象的表意功能。  相似文献   

6.
周瑾 《中国文化》2011,(2):21-34
端绪 生气浩漾天地间,导引道道湍流,抟合团团洄渊。万化之生生实情,诚可谓曲成而浑成。屈伸往复以移换,盈虚剥复而代谢,此乃相与曲成也;以顺逆反衬、委曲互形之势交替成全。复归生命根柢源泉,采汲能量、复兴生意,此乃自尔浑成也;循自反之路以复本复元,由浑全自足而重开生面。  相似文献   

7.
《中外文化交流》2010,(2):94-95
为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表彰建国60年来在国家科学技术、文化、经济、生活和社会发展领域中起到重要作用的期刊,中国期刊协会、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共同举办了“新中国60年有影响力的期刊”评选活动。  相似文献   

8.
《世界文化》2009,(5):I0001-I0004
“中间”艺术展将来自中国和澳大利亚的15位当代艺术家聚集在一起——即出自相似的文化和教育背景,却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5位中国大陆艺术家和5位澳大利亚籍中国艺术家以及另外5位完全在西方的文化环境中出生和成长,却和中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的澳大利亚艺术家。他们以各自不同的艺术手法阐述了对全球化发展给人类的生活与心理带来的诸多影响如:各民族的文化传统与现代文明之间的冲突;全球性大众信息传媒的共享所带来的各民族个性语言的弱减与消亡;东、西方不同文化之间的交融与差异等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相似文献   

9.
在人类发展过程中,各个民族都形成了本民族所崇拜的动物形象——图腾。这些图腾多多少少反映出这个国家的个性。如称中国为“中国龙”,美国为“美国鹰”,印度为“印度象”等。俄罗斯,通常被称为“俄罗斯熊”或“北极熊”。俄罗斯人被称为“熊的传人”。报刊上频频出现的“为什么英国是熊的朋友”等言论,显然是把“熊”看成了“俄罗斯人”的代名词。  相似文献   

10.
陈双新  安丽娟 《寻根》2009,(5):18-21
由教育部、国家语委组织研制的《通用规范汉字表》(以下简称《字表》)于2009年8月12日至31日公开向社会征求意见。《字表》明确表示“原则上不恢复繁体字”,这可以说是对近几年不少文化人士提出的“复繁”主张的正面回应。《字表》征求意见过程中,继续主张恢复繁体字的声音不多,但主张“识繁写简”者依然不少,  相似文献   

11.
汪文学 《寻根》2005,(5):28-35
中国古人理想的夫妇之道,是相敬如宾,情如兄弟。但是,在实际生活中,道德家又特别强调夫妇间的等级秩序,讲夫为妻纲,妇敬顺夫,而于夫敬妇一面,则语焉不详,或略而不论。理论上的特别提倡和反复申说,正是缘于现实生活的迫切需要。或者说,理论上的反复强调,往往是基于现实生活中出现了某种与理想状态相违背的事实,这种事实,就是人们常说的男人“惧内”问题。在本文中,作者将从重新检讨男尊女卑观念入手,对男子“惧内”之事实、根源及其后果,作深入的述论,以明夫妇关系中被人们忽略的另一个层面。  相似文献   

12.
童元方 《寻根》2001,(5):31-32
孔子到了武城,听到舷歌之声。依琴瑟而咏诗,反映出子游以礼乐为本的治绩。上下学道的景象,夫子显然很欣赏,也就不免用轻松的口吻以贬作褒地说出牛刀割鸡的话来。可是,子游不太跟得上夫子的幽默,把句开玩笑的话当真了。在如此既不易解释,又难以说明的窘况下,夫子只有以“前言戏之耳”的言辞来给自己找台阶了。  相似文献   

13.
反切语杂谈     
傅憎享 《寻根》2005,(2):99-103
反切语不是大众语的白话,而是小众秘密语的黑话。白话力求明明白白,黑话则是揣起明白说糊涂。反切语虽然遍及各地,然而语圈极小,是另类话语,是封闭性不为圈外人道的秘密语。江湖黑话,给定不同的名称,试循名求实:  相似文献   

14.
张韶华 《寻根》2022,(1):112-117
元朝时期,火葬颇为流行.由于版图广袤、族群众多,元代的火葬风俗具有多元化色彩.这其中,有两个比较特别的现象:一是道士使用火葬;二是畏兀儿人效仿汉人,将骨灰包裹成人的模样.前者关乎火葬行用的人群,后者涉及死者骨灰的处理方式.两者在纷繁复杂的元代火葬风俗体系里处于边角的位置,但其存在也反映了元代火葬流行的某些特点.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哲学的开端,是"穷根究底"的精神,无可厚非地是源于对未知世界不断探索和永远追求的学问.但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的形成与发展,中国传统哲学精神开始"走火入魔",为求"安身立命",中国传统哲学精神发生了变异.而作为蕴涵着传统哲学精神的儒、道、释三家知识体系的开源,以学成家,由家立教.在丧失了"穷根究底"的精神,求"安身立命"之后,就必然各自依照自身的社会功能和社会位置,发展出一套伦理的、道德的政治观念与生活宗教来.这是传统哲学精神向"安身立命"的生存境地变化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6.
汉字文化圈论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汉字化圈”包括使用汉字或曾经使用汉字,并承袭汉字化的民族与国家。汉字化圈的存在,是一个垂之久远的历史事实。本对化圈、汉字化圈进行了界说,对汉字的境内传播与境外传播予以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來新夏 《中国文化》2006,(1):224-226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其遗留与积存,为数极夥;但是,这样丰厚的历史遗产,究竟是怎样传递下来的?  相似文献   

18.
仕女,封建社会泛指统治阶层的妇女,包括嫔妃、公主、贵妇等.仕女画是人物画的一种,是中国传统绘画中的专用名词,原指描绘封建社会上层妇女生活的图画,后引申为妇女题材的国画作品.<现代汉语词典>对仕女画的解释是"以美女为题材的中国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