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回想起来,这已经是半个世纪之前的事了。50年前的秋天,刘少奇亲自主持召开了华北记者座谈会,并在这个会上对党的新闻事业和记者工作提出了许多要求和期望。这是我党新闻事业史上的大事,对我个人的影响,更是十分的大,因为我下决心从事新闻工作,就是在这次座谈会之...  相似文献   

2.
日前,久未谋面的新华社资深记者叶世涛兄,突然打来电话说,他正在筹备出一本书,工作已大体就绪,希望我能为书写序.  相似文献   

3.
上午通知我演讲这样一个题目,我想起了鲁迅先生的《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一文。那时,鲁迅先生还没有做父亲,做父亲对他来讲是将来的事,可他写了这么一篇著名的文章。而许多做了父亲的人士却写不出他那样的作品来。现在要说怎样做记者,而做记者是你们将来的事,你们  相似文献   

4.
5.
在许多人眼里,记者是一个神圣的职业,其实是一项很艰苦的工作。有人用“家庭当旅馆,孩子不认爹”来形容记者奔波不定的生活,是有一定道理的。在我任“解放军报》驻二炮记者的10多年间,平均每年下部队采访都在7个月以上。下一次部队,短则20来天,长则2个多月,常常走的时候穿着军大衣,回来时只穿单军装。在家过不了几天,当新的精神和任务一来,又得赶紧下部队采访。家中之事,根本无心也  相似文献   

6.
数字时代的宣传报道方式上已经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我们新闻采访的思维也应该做出相应该的调整,形成新的适应数字时代的新闻思维。数字化时代的记者通讯员强化“四个认识”。1.真实是永恒的生命毋庸讳言,在数字时代,数字  相似文献   

7.
1960年3月,我被调到新华社北京分社(同时是人民日报北京记者站)当记者。调我们这些人当记者,是社长莫艾的主意。他在一次会议上说,从工厂、“农村等基层单位选调干部,是充实记者力量、加强队伍建设的一个有效途径。初识莫艾 我认识莫艾是在1958年,那年7月,少奇同志到石景山钢铁公司蹲点调查,住了四天。我作为公司党办负责人,担任记录和做一些联络工作。莫艾同志采访了少奇同志到公司后头两天的活动,应公司党委的要求,第一天晚上,他帮助我核对记录。他面带微笑,态度谦逊,待人友善,一点也没有大记者的架子,给我留…  相似文献   

8.
一美国记者采访周总理,发现桌上放着一支派克钢笔,就用几分讥讽的口吻问:“请问总理阁下,你们堂堂的中国人,为何还要用我国的钢笔  相似文献   

9.
何潇 《新闻前哨》2000,(4):43-44
我不知道各位新闻界的同行是不是与我有一个共同的感觉,那就是:如今的记者,已经越来越不值钱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这是因为不久前,我参加了一家企业举办的新闻发布会。大家都知道,一般像这样的会,都会发点礼品或者红包什么的,但就其新闻价值而言,没有啥内容,顶多是个一句话新闻,或者简讯什么的。可当我拿着请帖前往会场时,我发现那里已经有十几位我的记者同行了,有的甚至是一个新闻单位就来了五、六个人,我当时觉得很奇怪,以为自己跑错了会场,与别的记者撞车了,就试着问了一下负责接待的人,他说:“每一个新闻单位只请了…  相似文献   

10.
新华社高级记者郭玲春女士应邀来我社做报告时,曾非常感慨地说,在大陆做记者很幸运:环境好,受人尊重,希望大家好好珍惜。相信郭女士这番话是对自己驻港年亲身体会和所见所闻的有感而发。  相似文献   

11.
每天晚上离开公司,总是深夜时分,大部分的时候,总是匆匆忙忙坐出租车赶回家,虽然贵,但是给自己的理由是,太累了,快点回家睡觉,因为第二天一大早还要回公司开会.  相似文献   

12.
我任《半月谈》通讯员,至今已近四年。这期间,我还先后担任青岛日报通讯员、特约记者。我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热心做好通讯员的工作。我体会到,当好通讯员,与开展本职工作并不矛盾;相反,通讯员在为党报党刊积极开展工作的同时,可以不断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提高业务素质,有助于把本职工作干的更好。我认为,通讯员除应具备较好的政治、业务素质外,还应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通讯员要有光荣感和使命感。党报党刊是党联系广大群众的纽带和桥梁,而通讯员又是党报党  相似文献   

13.
中央领导同志每年7月下旬至8月中旬 ,都到北戴河度假休息 ,那里有很好的海滩 ,当然 ,许多领导同志也都有下海游泳的习惯。1987年夏天 ,也就是党的十三大召开前夕 ,中央领导同志在北戴河一方面是休息 ,但更重要的是在这里商讨召开党的十三大的有关事宜。这年的7月末至8月中旬 ,我奉命来到北戴河 ,名义上是休息 ,实际上也是在中央跟前“值班” ,以便有什么事情 ,好由我所在的国家通讯社———新华社发布消息。那时 ,邓小平、彭真、杨尚昆、王震等老一辈革命家常在同一海水浴场游泳。他们去的时间有先后 ,有时遇在一起 ,有说有笑地相互…  相似文献   

14.
大约是5月中旬的一天.副总编周志春把一组报道(四篇)交给我,让我看一看,他曾请一位编辑代他看看.谈谈感觉。半小时后.编辑把原稿退给了他。志春说:“我想.一组稿件.记者肯定是下了功夫的.里面就真的设东西啦?”我问:“你想让我做什么?”“你看一看.它是应该枪毙的稿件吗?如果不是.你帮忙编辑一下。另外我想通过这件事.或许可以在编辑问题上形成一些共识性的东西。”我很高兴。记者会刚刚开过.记者们给编辑部提了些意见.多是关于用件编辑问题的。会后.我写了点东西.希望问题能够很快解决。但现在看.我性急了些。记者…  相似文献   

15.
柴静,现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出镜记,代表作品有《非典时期的王府井》、《人民医院隔离纪实》、《阿的噩梦》、《双城自杀之谜》;曾担任湖南电视台《新青年》、中央电视台《时空连线》主持人,《三联生活周刊》、《光与影》杂志撰稿人,曾出书《用一辈子去忘记》:  相似文献   

16.
在一九五四——一九五七年这几年,我在新华社总社搞外事采访,非常幸运地能有许多机会接近敬爱的周总理,耳闻目睹他为国家、为人民日夜操劳的工作情景,亲身感受到了他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尚品质和他的堪称风范的令人敬佩的无产阶级情操,从他身上汲取了无尽的鼓舞和力量。他的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忘我的不知疲倦的工作精神,他的认真负责、周密细致、一丝不苟的严谨的工作态度,他的以身作则、艰苦朴素、谦虚谨慎、平易近人和严己宽人的优良作风,至今仍清晰地深印在我的脑际,难以磨灭地铭刻在我的心上。现在我谨把我一九五七年写的题为《周总理同记者的谈话杂记》一文,加以注释,奉献给读者。二十多年过去了,今天重温他的谈话,仍然感到非常亲切,仍然对我们有很大教益。下面是当时文章的原文。  相似文献   

17.
中共北京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王立行1月5日在“北京中学生通讯社成立一周年纪念会”上,称赞小记者们“生气勃勃,满怀理想”,并对如何做一名好记者提出看法。他说,要做一个好记者.必须具备以下素质:一、思想上要明确,我这一支笔是为人民服务的;二、一定要始终坚持新闻的真实性。“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有的记者为了使自己的稿件突出一些、  相似文献   

18.
"纸馅包子"、"假虎照""青藏铁路为野生动物开辟生命通道"等因为太不寻常的造假,而成为虚假新闻的代名词.那么作为新闻记者,如何使用手中这支笔,做一名真话实说的记者呢?  相似文献   

19.
《中国广播》2012,(2):57-57
本刊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高级记者金树华和天津广播电视报编辑金丽琛撰写的《怎样做记者》一书,日前由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出版发行。  相似文献   

20.
记者,在许多人眼里是一项神圣而荣耀的职业,常被人称作"无冕之王"。记者的产生最早可追溯到中国古代唐朝中叶,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记者从一出现就义不容辞地担负起了传播信息、反映民情、记录各个时期重要事件及社会变化发展情况的重任。新时期要做好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