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近日看《西厢记》“长亭送别”一折,看到“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看到“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看到“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内成灰”等等,余香满口之余,忧伤也像春水般泛滥起来。只是不免怪讶:不就是为了考取功名作暂时的别离嘛,值得那么柔肠百转,愁肠寸断吗?于是不由得掩卷而  相似文献   

2.
赏析《野性的呼唤》——感悟生命的顽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杰克·伦敦笔下的巴克不仅仅是一条活生生的狗,更像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一个在严酷生存环境中具有顽强生存意志、生存力量以及生存智慧的人。今天,对许多人生受挫的人们,巴克的成长经历是他们值得借鉴的一面镜子:适者生存!“野性”对巴克的呼唤就是“人性”对他们的呼唤。  相似文献   

3.
2014年浙江省数学竞赛附加题第2小题(简称题1): 题1设正数a、b、c满足{a2+b2=3,a2+c2+ac=4,求b2+c2+√3bc-7, a、b、c的值。 试题给考生的感觉是题意亲切,题目短小精悍,横看与高考试题有不为人知的联系,纵看历史沉淀深厚,可追溯到1984年第18届全苏数学奥林匹克竞赛题(简称题2):  相似文献   

4.
韩一嘉 《邢台学院学报》2014,(1):120-121,127
对《今夜有暴风雪》重新解读,是在避免单一的道德评价和伦理判断之下对小说人物的生命形态重新思考,大致归纳出两种历史传统——苏联的革命传统和中国的革命传统,并进而探求这两种历史传统对人物命运的影响,在反思的基础上,为这部小说重新定位。  相似文献   

5.
叶芝,作为192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他及他的作品深受世人推崇。本文通过对叶芝部分情诗的解读,使我们了解到诗人对爱的独特视角及其激情的渊源。  相似文献   

6.
巴克是美国作家杰克·伦敦的大作《野性的呼唤》中的主人公.巴克的主人连续不断的在更换,从法官米勒,到狗贩子到哈尔,再到约翰·桑顿.本文主要从人性的角度分析谁是巴克最好的主人,以帮助后来的读者更好地理解《野性的呼唤》.  相似文献   

7.
华中师大叶谰副教授提出:我们的课堂教学应该追求更高的层次——生命的层次,让我们的课堂焕发出生命的色彩与活力。笔者认为这生命的色彩与活力便是激情。用教师的激情去点燃学生的激情,用学生的激情去凸现生命的色彩与活力,这应该是与时俱进的当代教育者所要追求的境界。  相似文献   

8.
赵树理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他的人生和创作大起大落,誉毁兴衰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如果从创作观念上的政治功利性的形成及其对作家创作的影响.相对于“五四”时期恶化的创作环境对作家心灵自由的摧残.忠实于生活的精神品格带给赵树理的成就与磨难等方面来解读赵树理,那么他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特殊意义就会更为明晰地凸现出来。  相似文献   

9.
本文围绕在新课改前提下英语教学中的激情教学的必要性这个话题展开探讨,通过对激情教学的表现方式和重要性等方面强调激情教学的时代需求和作用。  相似文献   

10.
【我解读】 《孔乙己》虽然篇幅不足3000字,却为我们栩栩如生地勾画出清朝末年封建制度下的芸芸众生相:作威作福的丁举人,迂腐可笑的孔乙己,麻木不仁的短衣帮等,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的吃人本质。本文之所以堪为名篇,是因为有多份激烈的情感在笔下冲荡,有多种艺术手法在篇中荟萃。  相似文献   

11.
陆蠡的散文创作以他的三个作品集为标志,可以明显分为三个时期。在海里》集里,作者以一颗稚朴的童心,去追求爱与美的理性生活。同时,诗人的气质,又使他常常沉浸于孤独的幻想中,作品夹杂着淡淡的忧伤。而到了《竹刀》时期,抗战即将全面爆发,作为一代有良知的知识分子,陆蠡努力在时代大我和个人小我之间寻求一种平衡,作者的精神在情感的追求和严酷冷峻的现实实际遇之间游走,开始以清新优美的笔触,寄托现实人生的冷酷,名篇《竹刀》就是在这种矛盾纠葛中产生的。在《囚纪记》集中,作者已完全摆脱了青春的纪想,全身心地投入到抗战的洪流中,对国家的前途命运发出愤怒的喷喊,这时期的散文创作也由青春式的幻想、知识分子的精神高蹈而变为成年的忧郁、周帐和深刻的时代感伤。  相似文献   

12.
托玛斯从人是理性的动物这个定义出发建构了其人学体系。作为由灵魂和肉体构成的复合实体,人的灵魂通过肉体实现其个体化并在与肉体的结合里得到完满的实现。而灵魂是构成人的形式,人之为人的本质规定性来自于灵魂,因为灵魂具有理智和意志的能力,所以透过灵魂的运作,使得人能够进行思考,做出抉择。进而,托玛斯又通过对人是一个位格的探讨,进一步强调人的尊贵不仅因为现实存在的人都是个别的,而且还来自于人的理性本性,这种理性本性不仅赋予人具有精神追求的能力,而且还引导人的精神追求达到至高善——上帝,并在与上帝的契合中实现其最高的幸福。  相似文献   

13.
战争从一开始就作为人类的衍生物伴随着人类的成长,人类最原始的口头文学有很大一部分是反映战争的。本文通过部分文学名著对战争的描写,简要分析了世界历史上和近现代战争的起源、性质及其目的,并试图从人性、民族性格、文化等方面对战争进行新的诠释和分析。  相似文献   

14.
《海上扁舟》是斯蒂芬·克莱恩的巅峰之作,篇幅虽小,但包含了丰富的哲理性思考。小说从存在主义的角度来探寻克莱恩关于人类自身生存状况的探索。以船上四个社会背景和地位不同的人共同在汹涌的大海上与海浪搏击来隐喻人类自身生存的现状。人类生存的世界是一个荒诞、虚无和不确定的世界,为了给自身的生存赋予一种实际的意义,人类不得不在荒诞和虚无中进行积极的选择,在这种选择中体现人性力量的强大。  相似文献   

15.
张爱玲的作品是"细节的"是"个人的"。对个人情感的探索,对男欢女爱的细述,是她作品中最直白、最重要的主题。其特色有四:其一,婚姻仅仅是女性的"卖身契约",情感反而退居其次;其二,张爱玲笔下的情爱多是在人性变态与扭曲中表现的;其三,情爱主题随着历史的前进而嬗变,充满了现代化气息;其四,情欲在婚姻中得不到满足,溢出婚姻外的情欲才是张爱玲关注的所在。  相似文献   

16.
荒原意识浸润在张爱玲的所有作品中,它是在时代背景、家庭背景与个人经历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表现为对人类文明与人性的绝望.张爱玲认为文明与人性都已走到尽头,注定毁灭,而且没有再生的希望.在张爱玲的作品中,"苍凉"是一种无处不在的底色,无论情节多么传奇,场面多么热闹,表现技巧多么繁复,故事的背景都是苍凉的,而这正是张爱玲作品最突出的特异之处.  相似文献   

17.
《毛猿》——“梦”被戳破的悲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现代工业化在征服自然的同时,也将人置于非自然状态。这种精神的异化,使20世纪西方文学以寻找人的精神归属为基本主题。表现主义的代表作家奥尼尔的名剧《毛猿》,通过主人公六个“梦”的破灭”,构成多样化的戏剧冲突,集中揭示了人的本质的可怕的分裂,表现了逐级上升的三重意义的主题  相似文献   

18.
劳伦斯在《儿子与情人》中通过描述主人公保罗与三位女性的情爱纠葛,展示了工业文明带给人与自然的伤害,作者在这部自传体小说中追求的是和谐的两性关系和纯净的自然世界,表达了只有灵肉合一、天人合一,才是现代文明的出路。  相似文献   

19.
顾曼璐从牺牲自我以维护家庭到对其二妹的伤害的愚昧变态行径,从封建社会的受害者最终演变为让亲妹妹成为其牺牲品的自私卑鄙举动,表明她已渐渐失去亲情、真情,走向人性扭曲和灵魂裂变的可悲可叹的人生困境中。这启示人们,女性的惰性和奴性是造成其自身悲剧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庄子的教学思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在考察《庄子》一书的人性论和认识论的基础上,就《庄子》所蕴涵的教学思想进行梳理,详尽论述了以“道”为核心的教学思想:尊重和回归自然人性,以“得道”为最终教育目标,以“不言之教”为主要教学方式。最后对局限性作了简要的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