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是国共两党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关键环节。纵观西安事变的发生到和平解决的整个过程,虽然是由很多复杂的因素促成的,但是其中真正起决定作用的是事变的主角张学良。张学良的联共抗日主张是西安事变发起的思想基础;张学良精心策划和准备使得西安事变得以按预期目标发生;张学良在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过程中一直处于核心地位,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从民族利益的大局出发,审时度势,顺时应变,不断地调整改变对蒋的方针政策,促成了全民族抗日统一战线的形成: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35年《八一宣言》发表前——“反蒋抗日”;《八一宣言》发表到1936年《五五通电》发表前——“抗日反蒋”;《五五通电》到1936年底西安事变——“逼蒋抗日”;西安事变以后——“联蒋抗日”。  相似文献   

3.
1930年代前半期的中国面临严重民族危机,国共两党关系也走到新抉择的关口。在蒋介石仍坚持"攘外安内"方针之下,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中央确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为实现全民族共同抗日,毛泽东领导中共中央以民族大义为重,适时调整对蒋策略方针,从"抗日反蒋"到"逼蒋抗日",直至最终实现"联蒋抗日"。  相似文献   

4.
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意在促使蒋介石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结束了10年内战,开始了国共再次合作的新时期。周恩来身系民族安危,从1936年12月17日到西安,以他机智、果敢的雄才大略,历尽艰辛,苦撑危局,在这里战斗了至少104天,促成了事变的和平解决和善后事宜的妥当处置,为中华民族解放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主要有:充当调停角色,坚定张、杨和平解决事变的信念;准确传递信息,保证中共中央形成和平解决事变的方针;多场合作劝解,增大和平解决事变的因子;大展谈判艺术,促成事变和平解决;临危沉着不惊,果敢制止东北军少壮派制造事端;东奔西返历艰辛,巩固和平解决事变的成果。  相似文献   

5.
作为西安事变主要决策者、发动者的张学良,不顾个人安危亲自送蒋回宁,结果却遭到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软禁,失去了自由,铸成中国现代史上的憾事.史学界对此世纪谜团一直甚感兴趣,对张学良此举众说纷纭.本文认为张学良此举是为了维护蒋介石的领袖威严,为了消除国内外对西安事变的种种责难,以正视听;另外张学良此举是有安全保障的,正因为如此张学良才会亲自送蒋回宁.  相似文献   

6.
一、听课实录(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导入1.多媒体展示老年张学良照片和“江泽民发给张学良家属的唁电”。教师朗读并解释唁电中“彪炳青史”的意思。(评析:用学生非常熟悉且具有特殊身份的江泽民主席来导出张学良这个重要人物,从而引出他为国家做出的彪炳青史的事件,这样学生就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增强了更大的求知欲,通过补充内容,使学生对张学良有全面的了解———形式上完成全国统一;发动西安事变,使全民族抗战出现转折。并对爱国之举“西安事变”做了铺垫。)那么西安事变究竟如何爆发的呢?那就让我们从“九·一八事变”说起(评析:利用张学良…  相似文献   

7.
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形成,除中国共产党正确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之制定及艰苦执行起指导作用,国民党错误内外政策的转变也是两党重新合作的重要历史前提。在国民党政策转变的过程中,地方实力派中的爱国力量在民族危亡的形势下,不满蒋介石的错误内外政策,主张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或倾向抗日,最终接受中国共产党的正确主张,导致了西安事变的发生,有力地促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初步形成,表现了历史的进步作用,顺应了抗日的历史潮流。  相似文献   

8.
冯玉祥与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是冯玉祥将军在1936年12月13日致张学良“元电”中,最先提出放蒋即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四项主张,这是冯玉祥自“九一八”事变后爱国主义思想发展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9.
张学良和蒋介石同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风云人物。从个人交往方面来看,张同蒋的关系可谓“情同骨肉”。然而,从政治见解方面来看,张与蒋却存在着较大的分歧,尤其是围绕着蒋介石提出的“攘外必先安内”这一国策问题,张学良从追随到怀疑再到反对,经历了一个认识变化的过程。本文试图分析导致张学良对蒋介石“攘外安内”政策认识发生变化的原因,并对张学良的思想转变予以评析。  相似文献   

10.
本文作者探讨了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国际因素.文章认为:美、英等资本主义大国以及共产国际和苏联出于共同抗日目的的需要,力主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日本以武力解决西安事变的阴谋从反面促成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相似文献   

11.
张学良和蒋介石同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风云人物。从个人交往方面来看 ,张同蒋的关系可谓“情同骨肉”。然而 ,从政治见解方面来看 ,张与蒋却存在着较大的分歧。尤其是围绕着蒋介石提出的“攘外必先安内”这一国策问题 ,张学良从追随到怀疑再到反对 ,经历了一个认识变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长征是抗战由局部演变为全国性的奠基石.它促使中国共产党政治上的进步和成熟,实现 "北上抗日"的战略方针,推动国共两党内外政策由分歧趋向统一,使"九·一八"事变以来的国内政治局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为抗日战争指明了全民族抗战的正确方向.长征中焕发出的伟大民族精神将是我们取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胜利的力量源泉.  相似文献   

13.
本文主要概论抗战八年美国对华政策的变化.分三部分:第一,从"中立政策"转向援华抗日主要论述政策转向后的援华事实.第二,从援华抗日到"扶蒋反共",主要论述加大援华力度及如何转向"扶蒋反共"政策.第三,历史感悟,主要浅谈以史鉴今功能.  相似文献   

14.
顾随词既有才子词人的慷慨悲歌,亦有爱国志士的抗日壮歌,擅以佳人形象寓写爱国志士,以柔婉之笔表达坚贞之志,形成雄奇健婉的艺术风格。他的词富有哲思,多有对“心”的探讨和对人生哲理的思索。“七七”事变之后,顾随忍辱负重留在沦陷的北平,词中饱含对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忧患,表现了民族面临的危机与祖国必胜的信念。从他的词中,可以看到南京大屠杀的腥风血雨,也可以看到国民党政府仓促逃往重庆的身影。  相似文献   

15.
一九三一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侵占了我国东北四省。一九三五年,日本帝国主义为实现其吞并全中国,变中国为其独占殖民地的狂妄野心,向华北地区发动了新的侵略。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在这严重的形势面前,就给全党和全国人民尖锐地提出了“怎么办”的问题。全国广大的工人、农民、学生及爱国知识分子,在民族存亡的紧急关头,纷纷起来反对蒋介石卖国政府,迫切要求抗日。我党中央于一九三五年八月一日发表了宣言,提出了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停止内战,共同抗日的主张。在党中央的号召下,一九三五年  相似文献   

16.
"九一八"事变后,在民族危机日益加剧的形势下,社会教育作为救亡图存途径之一,受到知识分子的特别重视.社会教育一改过去以识字教育为中心的局面,将动员全民抗战的"救国教育"纳入工作重心.社会教育界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救国教育,如演讲、展览、组织民众自卫训练等等.当然,由于国民政府对待抗日的矛盾态度以及广大乡村民众对救国教育缺乏现实需求,遂使抗战前的救国教育未能得到广泛、深入的开展.  相似文献   

17.
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实地调查法等研究方法,以现代抗日人物和抗日组织为研究线索,对现代抗日斗争与南少林的关系进行探研,认为:一些民间南少林武术传人或南少林组织将南少林武术的技击和精神价值运用于抗日斗争之中,不仅直接打击了日寇,而且振奋了民族士气.在抗日的正面战场上,十九路军抗日大刀队在淞沪抗战中威震日寇所使用的刀法直接或间接源自南少林武术.  相似文献   

18.
决死队(也即山西新军)是抗日战争初期中国共产党与阎锡山建立的特殊形式的统一战线,是通过合法形式组建的一支革命武装,在八年抗战中,其进行了英勇顽强、艰苦卓绝的斗争,开创了山西太岳区抗日根据地,有力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决死队是在阎锡山的领导和支持下成立的,但阎锡山成立决死队是为了保存自己的实力,并不完全是为了抗战。当阎锡山发现决死队是中国共产党实际领导的,并且发展成为一支真正的抗日武装力量时,发动了旨在消灭决死队的"晋西事变",公然与决死队决裂。  相似文献   

19.
在西北抗日救亡社会主流思潮逐步形成的过程中,西北地区主要的政治军事力量相对制衡,客观上为西安事变的爆发与和平解决创造了有利的时空环境;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也推动了西北政局在较短时间内实现历史转折,走向稳定和发展。以此为分水岭,西北地区人民的国家观念得以增强,逐渐稳定和发展的西北成为抗战大后方之一,为持久抗战提供了有力支撑,同时也为中共抗日民主队伍的成长和壮大提供了条件,客观上为中国革命做出了贡献。西安事变前后西北政局的演变表明,只有民族团结,才能实现共同发展。这为当今西北发展提供了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20.
云南各族军民的抗日斗争,是中国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一个重要部分。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尽管云南地处祖国西南边陲,但却成为反法西斯战争的前沿阵地之一。当地各族人民积极投入对日作战,有力地抗击了日本帝国主义的疯狂侵略,成为中国率先将日本侵略者赶出国土的地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