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我校小广场后有两棵樟树,其中一棵高大茂盛,另一棵矮小稀疏。我们问了总务处的林老师:“是不是这两棵树移植过来的时候大小就相差很多呢?”林老师告诉我们说:。这两棵移植过来的时候,都只有光溜溜的树干和一个用泥土包起来的根。它们的粗细、长短都相差不多。”为什么有那么大的差别呢?我们科学小组的同学们经过讨论后,认为导致樟树生长情况不同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2.
深秋,校园的景色十分迷人。我们发现学校里的香樟树的树叶有的变红了。香樟树叶为什么变红了?我们对此进行了观察研究。整个校园里共有34棵香樟树。其中有2棵没有一片红叶,9棵有少许红叶,23棵红叶较多。经仔细观察,红叶都长在小树枝的基部,叶片都比较大,看样子是老树叶。这些长有红叶的香樟树都长得不茂盛,而2棵没有红叶的香樟树长得较茂盛。为什么会出现这些异常现象呢?我们对此作了进一步的观察。我们发现有红叶的香樟树赖以生存的土壤有严重的板结现象。用锄头翻开泥土,摸一摸泥土硬得不得了,泥土的颜色也较淡;而没有红叶的香樟树下的泥…  相似文献   

3.
“异”的表现,体现着有别于他人的特性。语文课堂,学生对同一学习内容反应的异彩纷呈,正体现着这种特性。因此,语文教学倡导出“异彩”,是张扬个性、呵护创造性的具体落实。一、“异”是个体自主的体现,要呵护先看教学实例《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生:人们“总爱在这两棵樟树前留个影”,难道仅仅是因为这两棵樟树蓬蓬勃勃,有着永久拒虫的香气吗?师:别急,下课后老师给你看一份有关宋庆龄事  相似文献   

4.
[片断] 师:第一次和咱们六(1)班的同学在这么大的会场里上课,刚开始老师心里特别高兴,可现在老师有点高兴不起来,为什么呢?因为老师心里有那么一点小小的担心,想想看,老师现在可能担心什么呢? 生1:我认为你是怕我们表现不好. 生2:老师可能是担心上课时候会出错. 生3:我觉得老师可能会觉得我们上课时候会有些紧张.  相似文献   

5.
森林会议     
夜幕悄悄地降临了.在一片美丽的森林里,植物们正在开会呢! 晚风吹拂,树叶沙沙地响着.一棵茂盛的大榕树首先发言:"同伴们,你们知道我们的家什么时候能恢复原貌吗?"  相似文献   

6.
桂花雨     
9月30日星期二雨我们学校的几棵桂树终于开花了。可是今天早上却突然下起了一场大雨,桂花都落到了地上。第一节数学课上,同学们都在认真地听林老师讲课。这道题怎么做呢?教室里静悄悄的,大家都在想。突然,天空中传来了一阵响亮的雷声——轰隆隆——轰隆隆。大家都愣住了。林老师转过身,笑眯眯地看着我们,说:"老师在呢,不要怕。"听了林老师的话,我们的心平静下来了,  相似文献   

7.
龙猫的橡果     
史军 《少年月刊》2015,(Z1):88-89
在《龙猫》影片的开头,草璧一家搬到乡下的新家,在他们屋子旁边的小山上矗立着一棵参天大树。在被问到这是什么树时,爸爸说了一句让人费解的话,"那是一棵樟树。"可是如此高大的樟树还真不多见,虽说最高的樟树可以长到30米高,不过通常的樟树只有普通二层楼房高,是不是爸爸搞错了呢?后来,小梅追龙猫进大树树洞的时候,有了明确的证据。树洞里的叶子能明白地告诉我们,爸爸说的是错的。那些叶子显然是橡树的叶子,而不是樟树的叶子。因为樟树的叶子有很明显的特  相似文献   

8.
刘成 《师道》2006,(6):35-36
前几天到市里参加了一次高二年级的语文教学研讨活动,一位年轻的老师给我们展示了一堂公开课,内容是琦君的《泪珠与珍珠》。在评课的时候,一些老师认为,课堂气氛比较沉闷,缺乏高潮。他们还指出,之所以没有形成高潮,是因为老师没有能够引导学生走向有深度的认知。那么,这堂课是否真的缺乏高潮呢?我们先来看看有关课堂实录:教学情景:1.问题展示:①对于这些眼泪,作者的认识和感情有什么变化?②文章标题为《泪珠与珍珠》,如何理解“泪珠”与“珍珠”二者之间的关系?③这篇文章有哪些突出的艺术特点?2.过程与方法:先独立思考理解,再和同伴相互交…  相似文献   

9.
[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直奔文眼,走近樟树 师:大家都读过课文了,那么,知道宋庆龄对樟树怀有怎样的感情吗? 生:她舍不得樟树. 师:是的,有一次,周恩来同志觉得那房子小了一点,就劝宋庆龄同志搬个家,她不肯,说:"我舍不得这两棵树."其实这是两棵樟树. 师:这是两棵什么样的樟树?宋庆龄为什么舍不得这两棵樟树?大家静下心来读读课文,思考这两个问题,可以在文中画一画有关的语句,还可以用一个词或一句话简单地写一写读书感受.  相似文献   

10.
在阅读教学中相机组织学生练写(说)是最常见的"读写结合"方式。但是,如何让"读"与"写"无缝链接,实现"读写结合"效益的最大化呢?笔者以为须做到"三合"。一、内容吻合请看《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一文的教学片段。【片段一】师:请自由读读第4节,思考:这是两棵怎样的樟树?生:这是两棵能够永久保持香气的樟树。  相似文献   

11.
亲爱的同学们: 你们好! 我们都曾有过因为老师布置的作文而咬笔头殚精竭虑、为怎么运用作文技巧而绞尽脑汁的时候,其实这些都是因为我们"胸中无竹".如何才能胸有成竹呢?我想给大家推荐一种写作练笔的方法--速写.  相似文献   

12.
拥抱秋天     
今天,老师带我们去铁道学院看秋景。我们首先走进了林荫道,一棵棵挺拔的树犹如卫队,枝叶非常茂盛。  相似文献   

13.
好的作品,一定有其独特的气息和韵律.气息,关乎嗅觉;韵律,则关乎听觉. 我这么说,读者朋友可能好奇了:阅读作品,不就是看书吗?看,只跟视觉有关呢! 没错,阅读当然首先是视觉上的,这是它带给我们最直接的感官上的刺激. 但是,让触角再敏锐一点,再细腻一点,阅读的时候,气息与韵律便潮水一样漫过来……  相似文献   

14.
【教学背景】在执教《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这篇课文时,学生提出了两个不懂的问题:周恩来劝宋庆龄搬个家,但是宋庆龄说舍不得这两棵樟树,这是为什么呢?人们为什么总爱在宋庆龄  相似文献   

15.
[片断]师:第一次和咱们六(1)班的同学在这么大的会场里上课,刚开始老师心里特别高兴,可现在老师有点高兴不起来,为什么呢?因为老师心里有那么一点小小的担心,想想看,老师现在可能担心什么呢?生1:我认为你是怕我们表现不好。生2:老师可能是担心上课时候会出错。生3:我觉得老师可能会觉得我们上课时候会有些紧张。师:这样吧,老师就直说了,其实,张老师的担心非常简单,就一个字——张老师最担心的是咱们六(1)班的同学不会“玩”,(原来是这样。早知如此,何必“担心”。)会玩吗?(“会.”这是每个同学心底发出的声音。)师:老师这儿有一张白纸,如果…  相似文献   

16.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三颗枸杞豆》.大家注意一下,课题中“三颗”的“颗”是哪个“颗”? 生(齐):“果”“页”——“颗”. 师:“三棵枸杞树”的“棵”呢? 生(齐):“木”“果”——“棵”. 师:这篇文章的体裁是什么? 生(齐):小说. 师:你们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齐):注释①——选自《小说林》. 二、把握形象 师:很好.同学们读书很善于利用注释.这篇小说同学们预习时提了很多问题,老师梳理了一下这些问题,发现主要有两大类.这节课,我们主要根据同学们课前提出的问题组织教学.先看第一组问题.  相似文献   

17.
我们学校附近有一棵大樟树,高大,挺拔,绿油油的叶子在太阳下泛出明亮的光。可是现在,樟树开始掉叶子了,这可有点不正常。现在是夏天,它为什么会掉叶子呢?我发现这棵大樟树下半部分的树皮已经不见了。是谁将樟树的皮弄掉了?我仔细观察,并不像是人为的。树干上有小洞穴,并且有蚂蚁从洞里爬出来。这棵树下有一窝蚂蚁!这些跟大樟树掉叶子有关系吗?  相似文献   

18.
茫然就业时,凑合着打工看到了商机 2000年大学毕业那年,高扬在家乡一直找不到好工作.那些日子,他成天呆在家里,苦闷极了.他家在郊区,父亲承包了几十亩的山林,山上有不少的经济树木.当时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以前很不起眼的樟树会一天比一天看好.高扬家约有五十多棵樟树,很多人过来要买,而且价格不菲.起初父亲不答应,后来看着价格涨到1000多元一棵,就让高扬去找那些"树贩子",但此时那些人哪里找得着啊!就是找到了他们也不方便来,他们正被有樟树的人拉着忙碌呢!  相似文献   

19.
运动的物体都能对别的物体做功,说明运动的物体具有能,我们称之为动能。动能的大小究竟跟哪些因素有关呢?王老师引导学生作了如下的探究学习。王老师:打篮球时,有时很难接住飞传来的球,这是由于篮球做功的本领较大,即动能大。物体的动能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同学甲:物体的质量越大,其动能应该越大。同学乙:体积大的物体动能可能大。同学丙:可能与物体的运动速度有关,运动快的物体动能大。  相似文献   

20.
最棒的老师     
如果我问:哪个老师最棒?同学们肯定要争论不休。有个广告说: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但是,有没有最棒的老师呢?有!谁?就是我们每个人一辈子都看不过来的课外书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