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信息窗     
据社华社4月16日消息在“焦点访谈”栏目创办1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16日下午来到中央电视台,看望“焦点访谈”栏目组全体同志,对“焦点访谈”创办10周年表示衷心祝贺,向“焦点访谈”全体同志表示诚挚谢意,希望“焦点访谈”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把节目办得更实、更精、更好。他强调,要充分认识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舆论监督的重要性,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求真务实精神,把体现党的意志与反映人民心声结合起来、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  相似文献   

2.
《中国广播》2004,(5):32-32
据《人民日报》报道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4月16日来到中央电视台,看望“焦点访谈”栏目组全体同志,对“焦点访谈”创办10周年表示衷心祝贺。他强调,要充分认识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舆论监督的重要性,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日俱进,坚持求真务实精神,把体现党的意志与反映人民心声给合起来,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  相似文献   

3.
参考与博览     
编辑参考加大舆论监督力度提高舆论监督水平江泽民总书记在视察人民日报时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对消极腐败现象也要进行批评和揭露,发挥舆论监督作用。”李鹏同志视察中央电视台时为《焦点访谈》题词:“焦点访谈,表扬先进,批评落后,伸张正义。”朱 基同志同《焦点访谈》编辑记者座谈时赠言:“舆论监督,群众喉舌,政府镜鉴,改革尖兵。”舆论监督是民主监督的一个重要方面。这里要强调两个观点:一是对党负责和对人民负责的一致。新闻工作对党负责与对人民负责是一致的,新闻媒体既是党和政府的喉舌同时又是人民群众的喉舌。二是正面…  相似文献   

4.
刘南勇 《新闻窗》2009,(5):90-90
在中央电视台纪念品牌栏目《焦点访谈》开播10周年的时候,温家宝总理致信焦点访谈,并就新闻媒体的责任。温总理用了一句话来概括:“对人民爱得深才有责任感。”这种责任。既源于对人民的爱,又源于对群众的真诚。  相似文献   

5.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在4月16日看望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组全体同志时强调,党和政府重视舆论监督,人民群众欢迎舆论监督,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需要舆论监督。舆论监督只能加强,不能削弱。企业报作为企业的主流媒体,在企业新闻舆论监督中发挥着主要作用。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企业进入市场竞争以后,企业报在进行以正面宣传为主的同时,发挥新闻舆论监督的功能,一定程度上对企业的经营管理过  相似文献   

6.
温家宝总理在2004年4月8日写给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组的亲笔信中曾说:责任就是新闻工作者对国家的责任、对社会的责任、对人民的责任.责任源于对国家和人民深刻的理解、对国家和人民深厚的感情.只有对国家和人民了解得深、爱得深,才会有强烈的责任感.  相似文献   

7.
2003年中国新闻业回望(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月 李长春指示开创宣传思想工作新局面 综合新华社1月、4月、6月报道,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强调“宣传思想工作要把体现党的意志同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切实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衡量精神文化产品,最终要看人民满意不满意,人民喜欢不喜欢”。“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加强和改进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突破口”。“中  相似文献   

8.
三届国务院总理充分肯定《焦点访谈》1994年4月1日,中央电视台创办的评论性栏目《焦点访谈》在晚上黄金时间开播,到现在已经10年了。10年来,三届国务院总理李鹏、朱基、温家宝都给予《焦点访谈》栏目以高度评价。1997年12月29日,李鹏总理视察中央电视台时,看了《焦点访谈》演播  相似文献   

9.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近日在看望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组全体同志时指出,充分发挥舆论监督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正确开展舆沦监督,是维护党和人民利益的需要,是实践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需要。党和政府重视舆论监督,人民群众欢迎舆论监督,  相似文献   

10.
如何有效地开展舆论监督,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是新闻媒体不断探索的重要课题。2004年4月, 在央视《焦点访谈》节目播出10周年之际,温家宝总理给栏目组发来  相似文献   

11.
青岛市是我固最先实现模拟电视向数字电视整体转换的城市,并率先提出了将有线电视数字化与国家信息化、城市现代化和家庭信息化相结合的发展思路,探索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有线数字电视发展模式,对中国数字电视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同志、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同志,先后到青岛视察了有线电视数字化工作,温家宝同志赞扬青岛有线电视数字化工作“方便百姓,做的很好!”,李长春同志专门做出指示要求在全国推广青岛经验。为此,最近我们专门采访了主持制定并组织实施青岛有线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实施方案的孙朝晖副局长。  相似文献   

12.
《中国新闻周刊》2007,(12):76-77
2007年4月2日,毛泽东和杨开慧的次子毛岸青的遗体在北京火化。胡锦涛、江泽民、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曾庆红等前往八宝山革命公墓送别。黄菊、吴官正、李长春、罗干等也以不同形式表示了沉痛哀悼。  相似文献   

13.
“四大名嘴”与《焦点访谈》1994年4月1日是中国电视发展史上值得关注的一天。当晚19点38分,伴随着激昂的音乐,央视一套节目传出一段浑厚的男中音:“时事追踪报道,新闻背景分析,社会热点透视,大众话题评说,每日请看《焦点访谈》”。电视屏幕上出现了一个矗立在地平线上简洁的城市楼群,一只由红、绿、蓝构成的大眼睛标志从中升腾而起。《焦点访谈》诞生了。不久《焦点访谈》四大主持人是“四大名嘴”的说法开始见诸报端。  相似文献   

14.
我国目前有报纸2000多种,广播电台120多座(不包括母台兴办的系列子台),电视台1000多家(不包括母台的系列频道)。但仔细观察和比较就会发现:像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那样,具有媒体特色的优秀舆论监督栏(节)目还相当少,有些媒体尤其是报纸的舆论监督栏(节)目,甚至长期靠自由撰稿人“满天飞”式的文章“维持生计”。 与此同时,广大群众出于对舆论监督的强烈要求,常以“你看看别人《焦点访谈》!”来不同程度地表现出对其他媒体尤其是报纸的失望;一些媒体特别是报纸纷纷效仿《焦点访谈》但成效不大。有些报纸负责…  相似文献   

15.
从1994年4月1日《焦点访谈》开播至今,白驹过隙,一晃就是10年的时间,这在中国的新闻史上只是浪花一朵,但是10年的春秋却使《焦点访谈》栏目创造了中国新闻界舆论监督方面的一个“奇迹”。之所以说它是个“奇迹”,是因为这个“奇迹”真的不容易创造,它难就难在是运用新闻报道的形式,通过在新闻媒体上公开曝光的途径,对社会失范行为进行监督。毫无疑问,《焦点访谈》要监察人的言行是否符合国家法规和工作纪律,是否符合做人的原则和社会的道德,也就是说要“揭短”,要“亮丑”,而且这“短”,这“丑”,决不是一般的“短”和“丑”,而是事关大局、…  相似文献   

16.
把握好度──《焦点访谈》成功的关键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自开播以来,很好地发挥了新闻舆论监督的作用,在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反响。这个节目之所以能取得成功,关键在于编导人员能够掌握好分寸,把握好“度”。本文作者参与了《焦点访谈》的创办,并负责制作,他从节目理念及运作方面,对度的把握进行了深入的阐释,对媒体如何正确开展舆论监督具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7.
“焦点访谈”是中央电视台的名牌栏目,这一点已经世有公认。这个栏目从1994年4月1日正式开播至今8年半,它的成功实践可以给新闻界提供许多宝贵的经验。当从媒体上得知《<焦点访谈>红皮书》出版发行的消息,我就赶紧去买了一本,而且很有兴味地把它通读了一遍。 收获,确乎不少。这一方面与我多年来一直关注“焦点访谈”这个专栏节目,且不断从中得到启示有关,同时与我自己在主笔着《河北日报》“杨柳青”言论专栏,可以搞“对口学习”,读起来更感  相似文献   

18.
温家宝、李长春、李克强和刘延东,中国高层4月密集访欧,所有到访国家各有代表性,比较全面和平衡。这一方面体现了中国的利益关注,另一方面凸显了多元的全方位外交战略4月26日,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启程访欧,为期9天。至此,他成为本月第四位前往欧洲访问的国家领导人,4月份遂成中国外交的"欧洲月"。  相似文献   

19.
坚持“三贴近”闯出报道新路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 年4月 ,李长春同志在中央宣传思想文化部门负责人会议上强调 :要从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入手 ,加强和改进宣传思想工作 ,切实把“三贴近”要求贯穿到宣传思想工作的各个方面。在《求是》杂志上 ,李长春又发表了《从“三贴近”入手 ,改进和加强宣传思想工作》的文章 ,着重从“三贴近”的内涵、重大意义和当前要着重解决的问题等方面进行了系统阐述。新闻媒体历来是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组成部门 ,是党的喉舌 ,也是人民群众的代言人。在新闻报道中充分体现“三贴近”的要求是新闻媒体义不容辞的责任 ,也是新闻规律的本质要求。新…  相似文献   

20.
媒体上有很多新闻实际上是应景新闻,比如每年春节前团拜会的新闻,一般都是党报头版、头条新闻,报纸上大约都是这样作题:“中共中央国务院举行春节团拜会”(主标题),副题是“胡锦涛主持 代表中共中央国务院祝贺新春,吴邦国、贾庆林、李长春、习近平、李克强、贺国强、周永康出席 温家宝讲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