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今传媒》1999,(1)
我们先试着归纳一下:现今各报社总编日日夜夜魂牵梦绕思考的主要问题有哪些?我们的报纸是办给哪些读者看的?这些读者有哪些个性特质?我们的报纸如何吸引我们的读者?如何服务我们的读者?如何征服我们的读者?我们的报纸应该坚持怎样的水准格调,才能不负精神产品、道...  相似文献   

2.
正报纸的封面版如同报纸的"脸面",一张报纸的"脸面"漂不漂亮,是显示办报水平的重要标志。如今,越来越多的都市报都把封面版做得美观大方。既有很强的可读性,又能彰显媒体责任,吸引读者的眼球。作为地市级晚报,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有立足之地?不少媒体都在新闻采写、版面设计、稿件编排等方面下功夫。作为一张报纸"脸面"的封面版,如何吸引更多读者的目光,发挥引导读者的功能,需要编辑具备几种意识:多策划、本土化、增创意。  相似文献   

3.
阅读报纸,时常有编辑与读者玩捉“迷藏”的感觉,现举一例。笔者手头有一份都市报,一版除了头题和导读,便是一幅“公安民警勇擒歹徒”的大照片,应该说版面处理得很能吸引读者“眼球”。当笔者怀着极大的兴趣看照片说明时,却见下转某某版。这份都市报分为ABCD叠,有50多个版,费了好大的劲,总算在A叠五版的《社会新闻》中“捉”到了这篇新闻。仔细一看,最多不超过100个字,还夹在其它几条社会新闻中间。这“谜”也藏得太深了。据说,这种一版用大照片,说明转其它版的现象,对读者既有冲击力,也有吸引力,是如今报纸发展的一大流行趋势。现在的报纸…  相似文献   

4.
办好一版昂起“龙头”大众日报编委会读者看报,一般是先看第一版,报人办报,也是把读者最关心、新闻性最强的稿件放在一版。一版是一张报纸的“龙头”,让这个“龙头”高昂起来,使报纸更加吸引读者,应是一版编辑追求的目标。自1996年夏至今,大众日报采编部门进行...  相似文献   

5.
打开一张报纸,读者首先看的是要闻版,故此人们习惯称其为报纸的“脸面”。要闻版办得如何,可以说基本上代表了这张报纸的水平和质量。那么,在新形势下怎样树立精品意识,把党报的要闻版办得更好呢?笔者  相似文献   

6.
一张报纸办得如何,总编具有某种决定性影响。因此,总编意识的强弱,直接关乎报纸质量的优劣。  相似文献   

7.
一张报纸.一版既是要闻,也是“门面”。这个“门面”的好与差.直接关系到报纸是否具有吸引力和感召力.党报尤其如此。说党报的针对性、实效性,首先看一版;说党报的权威性、引导性,先得看一版;说党报的示范性、大局性,还得看一版。因此,办好党报,首先要办好一版;党报要创新,一版首先要创新。  相似文献   

8.
胡志刚 《新闻前哨》2007,(12):59-60
随着传媒业的高度发达,汹涌的信息极大地拓展了人们的生活与精神空间,也迫使人们提高对传媒信息的选择判断力和理性思辨力。读者不可能对报纸上的每一条新闻都从头到尾逐字阅读,一般是先看新闻的标题,有兴趣了再往下看,没有兴趣则直接跳过。因此,一条新闻能否吸引读者,标题的好坏将起到相当的作用。正如有的专家所说,“报纸争取受众的竞争,很大程度上是始于标题的竞争”。那么,如何将新闻标题做得更吸引读者呢?  相似文献   

9.
翻开一张报纸,不管是四个版八个版还是十六个版,都应该充满鲜活的新闻,使各个层面的读者得到他们要看的东西。报纸不是杂志,不是理论和文学或其他专业刊物,快捷的新闻应是它的主体和骨干。现在我们国家已步入市场经济,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报纸也是商品,它要靠大量的鲜活的新闻吸引读者、扩大影响,占领读者市场。相反,一张报纸就会失去其生命力,失去读者,也就谈不上什么政治和经济效益。 《扬子晚报》是一张四开四张十六版的报纸,有要闻、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10.
从报纸版面来看,首先吸引读者的应该是新闻标题,它是版面的"眼睛",做得活,"眼睛"就有神,整个版面就会"动感"十足,引起读者的兴趣;相反,标题制作失败,就无法引起读者的注意.下面笔者就从几个方面来谈如何从细节化的角度做新闻标题.  相似文献   

11.
言论版是现代国际报纸言论的成熟形式。随着竞争的加剧和市场化运作的深入展开,通过言论版彰显报纸个性,以观点平台争取读者,近年来也成为我国报纸发展的新趋势,形式不一的言论版、时评版纷纷涌现。当然,目前我国多数读者还没有养成关注报纸言论的习惯。因此,尚属新生代的时评版如何吸引读者眼球,培养关注本报言论的忠实读者,是报纸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在报刊竟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如何既起导向作用又能最广泛地吸引读者,已成了办好党报的一个难题.而就吸引读者而言,党报的理论版似乎又是难中之难.但是,理论是报纸的旗帜,作为一份党报,不管怎样改版,理论宣传肯定不能删减.于是,尽快改变理论版不能不办却又缺少读者的状况,就成了党报搞好理论宣传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而采用理论文章信息化处理的办法,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理想选择.纵观目前各家党报的理论版,大多采用的是发表署名文章的形式.一般一个版发表两三篇文章,遇到长文章,只能发表一篇.对于这样的形式当然不能一概否定,但是,发表署名文章只是党报搞好理论宣传的一种形式,而不是唯一的形式,如果一味采用发表署名文章的办法办理论版,那么在吸引读者方面自然不会有多好的效果.据南京一所高校新闻系的学生所作的读者调查,在百位党报读者中,能耐心看完理论版的只有几位,相当多的是只看一下标题或文章的开头几行,而根本不看理论版的几乎占到一半.为何出现这种状况?据笔者曾经作过的调查分析,根本原因有两个:一是相当多的读者认为,看报纸的目的是为了看新闻,是想以最短的时间获取最多的信息,没时间去看长文章;二是认为许多文章贴近性不够,要么是重三迭四的老道理,要么是不知所云的新术语.之所以读者会产  相似文献   

13.
言论版是现代国际报纸言论的成熟形式。随着竞争的加剧和市场化运作的深入展开,通过言论版彰显报纸个性,以观点平台争取读者,近年来也成为我国报纸发展的新趋势,形式不一的言论版、时评版纷纷涌现。当然,目前我国多数读者还没有养成关注报纸言论的习惯。因此,尚属新生代的时评版如何吸引读者眼球,培养关注本报言论的忠实读者,是报纸亟待解决的问题。[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近几年,随着报业竞争的加剧,一些报纸纷纷推出图片专版,以更多的形象新闻吸引读者的眼球,提升报纸的竞争力。其中有些报纸图片版办得很有特点,颇受读者青睐;但也有些图片版在选择、运用图片时缺乏章法,没有起到图片新闻以及图片版的应有作用。本期刊登的这篇文章,也许能对报纸图片版的编辑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5.
在省报工作的时候,记得有位读者给报社写信批评报纸说:“我每日打开报纸,看见报纸上各大版的稿子,几乎都成了本报记者写的,群众写的稿件登不上,希望报纸改变这一现象。”对这位读者的意见,怎么看?我们当时的报社总编让群工部的同志统计了几天的《人民日报》,最后他得出结论说:“记者的稿件登得多?是好现象,《人民日报》发本报记者稿件达到94%左右(包括新华社电稿),我们还不及哩!”那位读者的意见给否定了。可这件事儿,一直在我的脑子里逗留着。近  相似文献   

16.
报纸编辑要具有总编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汉宏 《新闻窗》2012,(1):51-52
总编意识是指报社总编关于如何办报、如何提高报纸质量、如何促进报社不断发展的意识。它包括政治意识、经济意识、精品意识、用人意识、速战速决意识。笔者认为,在新传播环境下,每一位报纸编辑都应具有总编意识。  相似文献   

17.
新闻照片是报纸最能吸引人的"标题"--视觉中心.有视觉冲击力和新闻价值的照片,能有效地吸引读者的目光,增强读者买报和读报的欲望,从而提高报纸的市场占有率和阅读率.特别是一版的新闻照片,显得尤其重要,这也是很多一版编辑经常发愁没有好照片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8.
一张报纸办得如何,总编具有某种决定性影响。因此,总编意识的强弱,直接关乎报纸质量的优劣。在意识领域里,凡涉及报纸方方面面,无不属于总编意识范围,现仅择其要而谈之。第一,责任意识。责任意识是作为校报总编必备的前提意识。贯彻党的方针政策,确定编辑方针,制定报道计划,规划版面,审核稿件,把握舆论导向,组织指挥编辑队伍去实现目标,  相似文献   

19.
新时期的报纸理论版特别是晚报的理论版 ,如何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提高舆论引导水平 ,办得群众喜闻乐见 ,办出生气 ,大家都在不断探索。毋庸讳言 ,以往我们的报纸理论宣传 ,总有居高临下、我说你听的味道。文章喜欢题目大大 ,篇幅长长 ,习惯于讲空泛的、概念化的大道理、空道理 ,习惯于简单地诠释中央精神 ,呆板乏味。读者说 ,我需要的你不登 ,不需要的你讲个没完。如今报纸可选择的东西很多 ,读者并不是非要看你说教文章的。读者不看不接受 ,编辑是最痛苦的。为报纸着想 ,为自身着想 ,报纸理论编辑必须牢牢树立为读者大众服务的思想 ,彻底…  相似文献   

20.
如何提高稿件质量有很多学问,在这里,我们结合日常工作的实践谈点粗浅的体会。选择读者关心的事。报纸是办给读者看的,每一篇稿子要能吸引读者,这就要采写群众关心的事。比如去年底,一些大学生上街游行,在社会上引起人们的关注,特别是大学生的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