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接受美学告诉我们,作品意义的生成并不是作者写完文本就已完成,而是在读者的阅读过程中完成的。读者用自己的审美经验和想象去填充和改造文本,作品的意义在不断创新的过程中日益丰富。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怎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走进作品的精神世界,使读者的心灵与文本世界碰撞、激活,从而创造性地完成对文本世界的重新建构呢?在纯熟把握作品之余,教师还要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学习心理,在熟知学生阅读情感运动规律的基础上,展开良好的阅读教学。阅读中,读者内在的审美心理与文本进行碰  相似文献   

2.
高中语文教学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美育素材。从作品阅读的朗朗上口美,读养审美情趣;从作品人物心灵的美丑评析中启迪审美情趣;从作品意境的匠心独运美,感悟审美情趣;从作品和谐韵律的音乐美,熏陶审美情趣;从作品的精粹语句的永恒美,激励审美情趣。通过教学,让学生把美的旨趣根植于心中。  相似文献   

3.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第6条指出:“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努力探索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20世纪60年代德国康斯坦茨学派创立了接受美学理论体系。它把读者作为文学的组成部分,其核心是把文学的观念由作家——作品转到了文本——读者,  相似文献   

4.
阅读是传承人类文化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求知、开智、立德、审美的重要途径。童庆炳先生在《文学概论》中论述了阅读作品的教育作用:“文学作品总是影响人的心灵和行为,帮助人提高思想境界,净化灵魂,增强生活的信心和力量。”面对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善与恶、真与假、美与丑,读者总是与自己的生活、思想相对照、相比较,从而唤起心中的是非感和道德感。因此,中学阅读教学,应该让学生与作品进行心灵的对话和精神的沟通,将优秀的言语作品内化为学生的语文素质,这样,才能形成孩子们对世界向往、对人类关注的自觉性。  相似文献   

5.
吕洋 《教育艺术》2005,(2):18-19
阅读是传承人类文化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求知、开智、立德、审美的重要途径。童庆炳先生在《文学概论》中论述了阅读作品的教育作用:“文学作品总是影响人的心灵和行为,帮助人提高思想境界,净化灵魂,增强生活的信心和力量。”面对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善与恶、真与假、美与丑,读者总是与自己的生活、思想相对照、相比较,从而唤起心中的是非感和道德感。  相似文献   

6.
王婉 《贵州教育》2010,(2):44-45
文学作品中,丰富的想象可以开拓读者的视野,使读者更充分地挖掘、理解作品,获得独特的审美效果。中在文学作品的阅读过程中,读者要借助想象体验作者创作的思绪,把自己的情感与思想融人作品,从而产生认识体验,准确、快捷地把握作品。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呢?  相似文献   

7.
文学鉴赏是读者(鉴赏者或批评者)阅读文学作品时的审美认识活动,读者通过语言媒介,领会作品所包含的思想内容并作出评价.曹植认为读者的鉴赏活动在文学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不但可以使作品趋于完美,还可以沟通作者与读者的心灵,起到知心赏音的作用.针对当时文坛上存在的不负责任的随意诋摭的弊端,曹植针砭时弊,提出了鉴赏者应具备较高的素养以及具体的鉴赏方法.  相似文献   

8.
儿童的阅读总是带着自己已有的视界去解读作品,并与作品所固有的视界实现融合,这样作品中的形象才会真正走入儿童的心灵世界,才能真正满足儿童精神成长的内在需要。“视界融合”是接受美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指读者带着自己固有的审美经验和能力进入新文本,在阅读过程中,逐渐理解、顺应、接受、创生,实现新旧视界共同交融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作为一种审美认识活动,鉴赏必然是读者心灵颤动的记录。但是,对一篇散文作品的认识又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由浅入深、由此及彼、由表及里逐步完成的。因此,鉴赏的审美过程一般要经过直感、再现、共鸣、析质四个阶段。第一、直感直感,即直接感受,好、坏、优、劣,是读者接触散文作品以后的第一印象。如同  相似文献   

10.
论小小说的"陷阱式"叙事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小说“陷阱式”叙事策略是先给读者造成某种错觉结局,然后陡转笔锋,在结尾推出一个与错觉结局完全相反的结局,让读者象掉进陷阱当中的一种方法。这种叙事策略的审美效应,是出其不意地给读者阅读心理予意外性“打击”,产生强烈的“心灵震撼”,使作品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形成大面积的艺术空白,收到言尽而意未尽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1.
王晓方的作品《公务员笔记》通过描写一场惊心动魄的肃贪斗争对杨恒达、许智泰、黄小明、欧贝贝、朱大伟等人物命运的影响,再现了官场公务员的心灵困惑。作为一部畅销书,《公务员笔记》在获得读者口碑的同时,也因其较高的文学审美价值获得了评论界的肯定。  相似文献   

12.
悲剧性作品历来都是文学艺术宝库中的奇珍,以至真、至情、炽烈的悲情叩击着读者的心灵。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多部经典的悲剧性作品,正是对学生实施情感教育的最佳素材,以实现学生人文素养、审美能力等多方面的提升。鉴于此,本文从悲剧性作品教学的必要性谈起,就具体的教学开展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3.
试论期待视野与文学创作活动的互动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期待视野作为姚斯文学理论的核心概念,是指读者在阅读一部作品前由其全部生活经验和审美经验构成的对作品预定的鉴赏趋向和心理定势。它影响和制约着整个文学创作过程和再生产过程;同时,文学创作活动中,新作品的陆续涌现,又不断地拓宽和更新着读者的期待视野。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推动着文学的进步。  相似文献   

14.
巴金的《寒夜》和张爱玲的《金锁记》都出现了不少"光"的意象。在这两部作品中,光被营造成了抒情意象,融入了人物的情感与体验,具有丰富的意蕴和审美价值。这两部作品中,"光"意象背后是无光的家庭关系、人物悲剧的命运、黑暗的环境以及人物灰色的心灵世界。  相似文献   

15.
大凡世界著名的作家,总是力图使自己的作品内容能在读者的心灵中得到多层次、多角度的延伸,使读者通过创造性的思维,得到审美的愉悦和哲学的思辨。 川端康成是日本当代文学史上的巨匠,他不仅继承了日本古典创作的传统,又接受了西方文学的影响,善于使用独创的艺术手法,刻画出人物细微的内心感受。他的《雪国》、《千只鹤》、《古都》三部作品于1968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金,在世界文学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中篇小说《母亲的初恋》写于一九四○年,它以佐山和雪子等人物为中心,通过雪  相似文献   

16.
关艳霞 《天中学刊》2004,19(4):74-75
小说评点在读者阅读、作品接受中所表现出的价值主要有三方面:评点家通过点明书中的“智慧”来激活读者的思维,从而实现读者对作品的充分理解;读者在小说评点家的指导下,在阅读过程中摆脱了“知闲事”、“广见闻”的阅读心理,阅读层次由“猎奇”,上升为审美;在提高读者的艺木感悟力的同时丰富读者的阅读经验,使其在以后阅读同一部作品或者其他作品时都能以自己的思维去阅读。  相似文献   

17.
语教学的美育目的应是构建学生的审美心理机制。只有在教学中遵循和有机运用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审美心理流程,把学生当成主动积极的认知,才能将作品中美的情感、美的意境化于学生的心灵,才能使学生与作品产生生命的交流和融合。  相似文献   

18.
安妮宝贝最擅长描写是绝望却深刻的宿命爱情,笔下的人物在对爱情的追求中都难逃某种宿命。每个作品的女性主人公在她的笔下呈现出微妙而复杂的情感,和抑郁冷淡的内心世界。她揭示着爱情在现实社会中赤裸本质,让读者看到那些有着空洞眼神、寂寞手势,在后现代的水泥森林中浮动,迎接宿命的女性,内心是怎样的流离失所。这种爱情描写,使得她的作品化作一把刺入读者心灵的匕首,迫使他们和女性一起疼痛,在引发读者共鸣和审美的同时,流露出对人生、命运和灵魂的深刻思考。  相似文献   

19.
日本儿童文学作家安房直子的童话作品除了具有幻想特征之外,更富有深厚的内在意蕴:一方面,她的作品呈现出“爱”的母题的丰富审美形态,如母爱、友爱和对生命之爱等;另一方面,其作品秉承日本传统文化中的“森林思想”,传达出一种人与自然万物和谐共处的生命观念.这两种意蕴使儿童在潜入各种丰富的审美情感体验中心灵变得温柔、坚韧、聪慧、自信与博大,成为儿童读者精神生命健康成长的养料.  相似文献   

20.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必修课程的阅读鉴赏提出了“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的教学要求,并且具体指出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引导学生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与此同时在这审美体验的过程中应促使学生融入个体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努力探索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