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笔者在历史教学中发现很多同学不善于历史知识记忆,学习历史过程中缺乏有效的方法。历史教学当中包括大量的知识点。近年来历史高考越来越注重考察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注重把考题与当今现实相结合。越是注重考查学生的历  相似文献   

2.
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注重引导学生用科学的历史理论揭示历史现象的本质,挖掘隐性历史知识及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就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相似文献   

3.
正在历史教学过程中,一些学生对历史的重视度不够,导致在学习历史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这就造成了他们对历史事件的本质不了解。面对这一问题,教师要从学生的态度入手让学生提高对历史学科的兴趣。现在的教育是发展学生素质的教育,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时不能单纯地依靠记忆知识点来提高历史水平,这样的学习方式只是单纯地提高了学生历史知识的储存量,学生不能对历史知识进行灵活运用,学到的都是死知识。所以,教师要重视和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高他们借鉴历史经验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一、历史教学首先要达到一定深度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就必须让学生认真分析和思考历史  相似文献   

4.
中学历史知识的记忆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历史知识的记忆一直困扰着许多学生。中学历史教学大纲及高考的考试说明都对记忆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可以说,没有记忆,就没有知识;没有好的记忆方法,就没有好的学习成绩。因此,培养记忆能力在历史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历史教材中的各知识点是按照一定的规则组织起来的,知识结构是教材系统内各知识点的组织形式,  相似文献   

5.
正历史教学中,让学生了解历史的过程就是使历史事件再现的过程。通过历史再现让学生详细了解历史发生的真实情况,他们会对这些知识产生强烈的兴趣,促进他们对历史知识的吸收和学习。在历史教学中,如果学生不对历史的发生和发展状况进行深入了解,只是对知识点进行记忆,那么学生对历史知识只是机械记忆和生搬硬套。没有对知识的理性认识,也就没有对历史知识的兴趣,对学习历史不具备主动性。所以,教师要通过让学生体会历史的  相似文献   

6.
历史思维能力是学习、研究历史问题的能力,主要包括记忆、理解和分析能力.理解能力是学生学习的基础能力之一,它可以将学科知识互相渗透,加强前后知识的连系、贯通;利用分散记忆、趣味记忆、规律记忆、对比推理记忆等方法增强学生的记忆能力;要学好考好历史,分析能力是相当重要的,在教学中要从历史地分析、阶级分析法两个方面入手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在教学中注意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注重引导学生用科学的历史理论揭示历史现象的本质,挖掘隐性历史知识及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就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相似文献   

7.
吴育昆 《学周刊C版》2014,(2):144-144
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教师为了考试成绩往往注重让学生加强对知识点的记忆和背诵.教学方式往往是“填鸭式”的.历史课也就成了“一言堂”.成了学生眼里“枯燥乏味的课”。如何改变这种状况呢?为此.笔者在历史教学引进灯谜活动的教学方式.用和历史知识有关的灯谜来增加历史课堂的趣味.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下面,笔者就来谈谈灯谜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初中历史新课程实施以来,广大历史教师围绕新理念、新课标认真组织教学,历史课堂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命与活力,而一些教师教学方法过于单一,只注重结论的灌输而忽视结论的生成,造成学生对历史知识似懂非懂,对知识点的记忆也是生吞活剥,这样学生很快就丧失了对历史的兴趣,使得历史课堂缺乏活力和生机。  相似文献   

9.
正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知识的教授过程中要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那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一、历史教学首先要达到一定深度教师的历史知识的教学必须要达到一定深度,为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打下基础。为此,在课堂教学中,应加强历史概念教学,注意准确、科学地表达历史概念,并要理解和掌握历史概念。因为历史概念是对历史事实和历史现象的抽象与概括,反映其本质特征。在教学中指导学生  相似文献   

10.
历史思维是培养学生用所学的知识去认识过去和现在,并预见未来的智力活动。历史思维能力的高低,决定了历史水平的高低,因而,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是近年来历史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离不开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呢? 一、重视历史基础知识的教学 首先,知识目标要在历史规律中落实。有些学生往往把历史分割成许多零零碎碎的知识点而强行加以记忆,在他们的眼里历史不是一条川流不息的河流,而是一幅幅孤立的图画,只能“静”观,不能“动”读,其实这样的读书是痛苦而且低效的。我们只…  相似文献   

11.
2008年开始,佛山将历史纳入中考科目。在历史中考题中,以"淡化记忆、突出能力"为宗旨,改变了过去传统考试纯粹考知识、考记忆的不足,而是把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放在首位,今后的中考命题将更加注重这一点。本文旨在探讨中考历史复习的教学与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能力,与广大坚持在初三历史教学第一线的老师分享。  相似文献   

12.
王鹏 《现代教育》2011,(Z2):84-84
在大力提倡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必须把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作为己任,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材,着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一、历史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作用1.有利于历史知识的巩固与灵活运用。在短期内,记忆与理解能巩固所学的历史知识,例如平时作业、考前复习等,但从长期来看,历史知识的巩固还有赖于它的实际运用。运用知识的过程,实  相似文献   

13.
目前初中历史考试采用开卷的形式,考查学生的分析、比较、概括等各种能力,但是课本上的很多基础知识还需要背诵记忆.不少学生认为历史知识很琐碎,知识点很多,背诵起来无从下手.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我发现孤立的历史知识不好记忆,但如果运用一些方法找到其中的联系来巧记历史知识,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初中历史学习中,学生要记的史实很多,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尽快掌握历史知识至关重要。本文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可改革教学方法,以加强知识记忆,如情景教学法,加强历史与实际的联系,利用历史事件来激发学习热情;在进行知识点归纳时,可利用特殊记忆法,如特定年代记忆法、归纳记忆法、浓缩记忆法、知识结构记忆法。  相似文献   

15.
历史发展是有规律的,历史知识也是很紧密的,为了让学生掌握某一时期某一历史知识的发展线索及其内在联系,形成条块知识结构。笔者依据线索整合知识,其方法为:将教材中各章节中出现的同一知识点进行整理、归纳,构筑成科学的知识体系。使学生在感知中有深刻的印象,形成立体空间概念,从而达到开发学生智力,提高思维能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在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中,学生普遍反映历史比较难记、容易遗忘,历史知识点太过繁杂,当下的历史教师应授之以鱼也要授之以渔,在学生充分理解历史知识的基础上,使其掌握历史知识的记忆策略。  相似文献   

17.
历史学科是初中阶段一门必修课程,它能够让学生获得基本的历史知识、历史常识,对学生形成科学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就是这样一门重要的课程,在现实教学活动中却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记忆一些知识点是学好历史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与此同时,需要掌握大量的知识点也给历史学习带来了相当大的挑战,但这并不意味着死记硬背就是历史学习活动的全部.那么,我们能不能通过一些记忆技巧的运用,突破历史知识点的记忆关,让历史学习减负呢?在长期的历史学习中,广大教师和学生通过大量的实践经验,总结了很多的记忆技巧,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自身不同的特点和学习需求选择恰当的记忆方法.以下是笔者结合初中历史学科的特点总结的几种常用的记忆历史知识的技巧.  相似文献   

18.
作为历史教师,我们常常困惑于学生记不住历史知识。而学生们也常常诉苦:"老师,历史要记忆的知识点太多,怎样才能记住啊?"诚然,历史知识浩如烟海,历史知识的记忆问题是历史学习的第一道坎,也是历史学习成败的关键。从教多年来,我每当看到学生因记不住历史知识而对历史学习丧失兴趣时,心中总是隐隐作痛,总觉得这是自己教学的失败。于是,我在教学中一直试图寻找一些有效的记忆方法,以此来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困难,同时也让自己少一些遗憾。记忆方法多种多样,每个人的思维特点又不尽相同。从心理学的角度讲,有的人对数字符号比较敏感,适合学习逻辑性强的理工科,有的人对文字符号比较敏感,适合学习语言要求较高的人文学科。所以,学生思维  相似文献   

19.
学习历史课程的根本目的不是只让学生记住几个时间和几个事件,而是使学生获得对历史发展观的思辨能力,这就要求教师通过教学使学生完成从单纯地掌握历史知识信息向增强历史思维能力转化。历史思维能力是学习、研究历史时必须具有的思考历史问题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具体包括记忆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等。  相似文献   

20.
《考试周刊》2019,(A4):137-138
历史课程所包含的知识点比较多,而且知识都比较杂乱,如果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对所学知识点用心整理和归纳,就会出现记忆混乱的现象,这也是历史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本文中主要对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时政热点以及历史知识的整合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首先分析了将初中历史课堂与时政热点整合的意义,然后提出了几点有效将历史课堂教学与时政热点整合的策略,期望能够为读者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