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影响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因素(1)社会生产力,特别是科技革命的发展,是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一切分工,其中包括国际分工都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从个别国家来看,一国生产力水平的高低决定了该国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2)自然条件对于国际分工的形成和各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也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资产阶级的地理环境决定论者过分强调自然条件对国际分工的作用,而忽视社会经济条件的作用。在生产力水平较低时,自然条件对国际分工的影响较大,随着科  相似文献   

2.
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 ,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教育在社会中的地位不是人为规定的 ,而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研究教育与生产力发展的关系 ,准确把握教育在社会中的地位 ,对于正确制定教育政策 ,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本文拟从教育与生产力发展的关系入手 ,分析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一、教育在社会中的地位取决于精神生产力的发展程度马克思在关于生产力发展的研究中 ,把生产力中人的因素 (人及其知识 ,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等 )称之为主体生产力 ,把物的因素 (劳动资料 )称之为客体生产力。主体生产力是社会个人在…  相似文献   

3.
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信息技术革命所推动的多边贸易和全球化格局的形成,促使国际分工形式从垂直体系到垂直与水平并存再到全球价值网络分工的演进,理论解释也随之演变.要素禀赋、技术水平、市场规模和制度因素是我国制造业国际分工地位的重要影响因素.细分影响因子后发现,提高研发投入、外贸依存度和扩大利用外资并非如传统观点所认为的会提升行业地位,其作用取决于该行业在分工链条中所处的位置,即从事中间产品生产的全球分工地位推升作用明显弱于从事最终产品生产.有针对性地增加研发投入,优化行业内部要素投入结构,是从根本上提升行业国际分工地位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 ,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客观趋势和无法回避的现实。特别是人类进入 2 0世纪 90年代 ,信息技术革命的迅猛发展 ,不仅带来了社会生产力的巨大飞跃 ,也迎来了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新时代。对经济全球化 ,我们应坚持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作全面思考。一、用联系的观点看待经济全球化的含义、形成和性质经济全球化 ,一般说来 ,是指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而出现的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跨国流动和配置的客观趋势。在经济全球化的形成中 ,国际分工与国际合作是两个最基本的经济因素。国际分工始于 1 5世纪末的地理大发现和 …  相似文献   

5.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06年第4期,发表了尹中曦老师撰写的《简析世界市场形成的原因》(以下简称《简析》)一文。《简析》一文认为,高一《思想政治》教材“主要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国际分工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确立三个方面阐明了世界市场形成的条件,可以说这些条件是世界市场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但“这三个条件只是世界市场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是世界市场形成的  相似文献   

6.
1 填空题1 )国际贸易中的商品类别首先可分为和两大类。2 )影响国际分工的形成和一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的因素有、、和国家的政策等。3)形成国际贸易中不等价交换的基本原因是。4)不论一个国家的对外贸易政策如何变化 ,不外乎为和两个基本类型。5)有效保护率是指与之比。6)洛美协定是与非、加、太国家间所签订的一个经济和贸易协定。7)签订贸易条约依据的法律原则主要有两个 :一是;二是。8)对外直接投资主要有四种形式 :、、、。9)根据关贸总协定的规定 ,在倾销的确定中 ,确定“正常价值”的办法依次为 :一是 ;二是 ;三是。1 0 )根据世界…  相似文献   

7.
国际贸易理论演变对我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尤其是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的风起云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的今天,一国的对外经济利益的取得越来越取决于其在国际分工格局中的位置,如果经济要素禀赋在较为落后的产业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并且使之静态化,那么在国际分工中将处于不利地位,如果是贸易大国就有可能陷入“比较利益陷阱”,从而损害一个国家的长期发展。仔细分析国际贸易理论的演变,我们可以从中获得一定的启发。  相似文献   

8.
杨锐 《文教资料》2007,3(27):76-78
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的根本动力,各国生产力发展的程度与水平的不同也就决定了他们各自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力的区别。科技作为生产力的首要因素,在一定程度上,科技对现实生产力的贡献或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速率和水平就代表着一国的生产力,而科技的兴衰又直接与教育紧密相关,因此,明确与加强科技与教育的关系具有历史和现实的深远意义。本文对此做了一些思考与探讨。  相似文献   

9.
一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观,是对生产力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上,世界范围内各个民族、国家之间的分工、交往和相互联系的历史进程的规律性探索和理论概抬,分析并指出了在工业革命后形成的“世界市场”的前提下,各个民族、各个国家只能在顺应世界交往的大潮中才能生存、发展的客观必然性,从而得出了共产主义的实现“是以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与此有关的世界交往的普遍发展为前提’怕b结论。马克思指出,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分工终于从一个民族内部的分工扩展为国际分工。国际分工的发展和深化,世界市场的形成和扩展,促进了经济生活的国际化…  相似文献   

10.
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和我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一贯重视科学技术在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地位和作用。早在一百多年前,马克思就指出:“分工、蒸汽力和机器是从十八世纪中叶起工业用来摇撼旧世界基础的三个伟大的杆杠。”“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社会的劳动生产力,首先是科学的力量。”“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恩格斯也说过,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推动了产业革命,  相似文献   

11.
朱琳  李尚敏 《教书育人》2011,(30):48-50
职业道德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有其产生、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职业道德的产生及其发展的根本原因是由于生产力发展而引发的社会大分工。当生产力不断向前发展,社会分工亦不断发展,人们的职业和职业道德也便随之应运而生并发展起来。[1]  相似文献   

12.
分工与阶级这两个范畴到底是什么关尔,谁先谁后,谁决定谁。要弄清这个问题,我们必须把分工放置在物质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中去理解。只有这样,才符合马克思唯物史观的本意。对此,我想大家不会有什么异议。人类社会的第一个活动无疑是生产活动。生产力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由此可以推论出,人类社会所结成的第一个关系必定是生产关系。生产力决定生  相似文献   

13.
1、分工理论是理解和发展唯物史观的重要契机。唯物史观是关于社会运动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它要研究社会结构和历史发展问题。它要揭示社会结构各层次、历史发展各阶段之间的本质关系。社会结构乃是属于不同分工领域内人们劳动分工及其关系有规律的表现。历史发展又可以看作是社会结构运动的不同阶段。分工建造了社会结构,是历史发展的重要力量。生产力通过分工构造出整个社会的各个层次,各个层次又由于不同的分工组成一个个有机的系统。这些有机的系统又在分工的不同  相似文献   

14.
社会分工是在自然分工的基础上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逐步形成的.社会分工经过畜牧业和农业的分离、农业和手工业的分离以及以后专门从事商业买卖的商人阶层的出现,最终形成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随着早期国家形态的产生,社会内部结构变得日益复杂起来,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导致了社会分工的出现.尽管人类社会的分工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但是引起关注和探讨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孟子在关于社会分工理论的基础上,根据当时的现实,更加深刻地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相似文献   

15.
女性的从属地位,主要根源于人类生产活动中的分工不同,这种社会分工不同自觉地形成了一定稳定性的社会性别规范,直接导致女性在家庭中的不平等地位。本文从城乡一体化和城乡二元经济的消解的角度,探讨了农村城市化进程对传统社会规范的冲击,提出了女性在新形势下实现性别平等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劳动者的经济地位,是指劳动者对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的占有方式与支配数量,以及由此决定的经营、择业自主程度和参与管理程度。劳动者作为生产力中的最主要因素,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决定着劳动者经济地位的变革。历史上劳动者经济地位的每一次变革,必然引起一定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的质变或全面调整,从而在总体上直接影响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从总体上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本文试图通过对我国国营企业劳动者目前经济地位的剖析,对变革劳动者经济地位与解放生产力的关系的分析,阐明我国国营企业劳动者目前经济地位中的矛盾格局是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主要生产关系方面。合乎生产力性质地界定国营企业劳动者的经济地位,是我国从总体上(不是某个方面)解放生产力的关键,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于1845--1846年间合写的一部巨著.本文根据这部巨著中的一些观点,介绍了分工与生产力的概念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而论证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种自然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18.
职业技术教育是社会的分工和科学技术进步的结果,又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重要的作用。我国要实行四个现代化,必须发展生产力。在生产力诸要素中,劳动者又是首要的能动的因素。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增加社会产品总量,靠增加劳动量是有限的,而是要靠提高劳动生产率,这是迅速而又没有限制的。马克思指出:“劳动生产力是多种情况决定的,其中包括:工人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把实行对外开放作为基本的国策,改变了过去封闭和半封闭的状态.这对于实现我国的经济发展战略,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着重大的意义.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是在党中央和邓小平同志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总结我国建国以来经济建设和对外经济关系的经验,研究世界经济技术发展的道路,分析世界经济生活发展的趋势和当令的国际政治环境基础上所作出的科学决策.在现实世界中,实行对外开放,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有着深刻的必然性.一、世界经济生活的国际化是对外开放的客观经济依据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新的生产力是新的生产关系产生和发展的客观基础,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当代国际经济关系的产生和发展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以后,在国际分工、世界市场、世界货币和世界资本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从八十世纪六十年代开始,以蒸气机的广泛使用为标志的第一次产业革命,使资本主义的生产从工场手工业过渡到机器大工业,使资本主义国家的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得到迅速的发展.这时,国际分工、世界市场和世界货币开始形成,国际经济关系出现了.十九世纪四、五十年代,以电动机的产生和电力的应用为标志的第二次产  相似文献   

20.
全球软件产业国际分工体系不断调整,目前已形成了美国、欧洲、印度、中国等为主体的国际软件产业四极分工格局。当前全球软件产业外包的中心出现了向亚太地区转移的整体趋势。印度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外包服务提供国,中国将成为国际软件外包中心的新极点。而国家软件业成功的关键是本国的软件产业的发展速度能否超过国际平均发展水平,能否利用本国软件业的特定优势自主创新,发展特色项目,在国际软件分工格局转型中争取有利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