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契诃夫的小说《变色龙》以奥楚蔑洛夫警官处理狗咬人案件过程中多次“变色”讽刺人性中趋利避害、不讲原则之“恶”,背后藏着“变色”的艺术奥秘。选择受限叙述视角而不采用全知叙述视角,使得狗主人究竟是谁的问题在小说中呈现为由隐到显的过程,为奥楚蔑洛夫的多次“变色”提供了基础。“变色”过程又涉及狗的归属由谁来判断,判断者使用怎样的语言,判断语言怎样合情合理地引发奥楚蔑洛夫的态度变化,并与其他人物的语言相对照以形成张力,围绕这些问题的缜密设计是契诃夫小说讽刺艺术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2.
在小说《变色龙》中,作者契诃夫不动声色,不加议论,只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让人物自我表演,自我暴露,进行淋漓尽致的讽刺和冷峻无情的鞭笞,具有鲜明的喜剧意味和强烈的讽刺效果。一小说题目的讽刺变色龙是蜥蜴类的四脚爬虫,皮肤的颜色  相似文献   

3.
4.
所谓细节描写,是指某些细小的举止、行动或对细微事件的描写。它是文学作品完整地描绘人物性格、事件发生和环境景物的一种不可缺少的手段。l9世纪俄国短篇小说大师契诃夫的名作《变色龙》便是巧用细节艺术的典范,颇值得我们学习、玩味和借鉴。  相似文献   

5.
叙事的戏剧化是指在叙事活动中借用戏剧的元素、形式与力量来达到叙事目的。张爱玲的叙事戏剧化表现在运用戏剧元素强化叙事效果,通过戏剧与人生的关联性揭示人生本质,从而将作品象征化,创造人生如戏、戏如人生的叙事效果,在揭示人的存在的被动性时,具有存在主义的某些思想色彩。  相似文献   

6.
《变色龙》中的“四”所谓“四”,是指作品进行讽刺的四个角度:一、小说题目的讽刺变色龙本是一种蜥蜴类的四脚爬虫,它根据四周物体的颜色而改变自己的肤色,以防止其他动物对自己的侵害。作者用这种动物为题来借喻讽刺小说里的主人公奥楚蔑洛夫善于变色。在断案过程中...  相似文献   

7.
<正>我习惯站在教室行道间和学生一起温课,更习惯蹲下身子用心倾听课堂花开的声音,听那哪怕可笑、幼稚、甚至错误的发问。因为——恰当挖掘,有时就是一炬希望的火苗。教学生涯中,我九教《变色龙》九次不同。这一次,尤令人荡气回肠,如品清明香茗。此课现场实录,获得了国家十一五优秀课教学成果一等奖。那课堂绽开  相似文献   

8.
《红楼梦》中的《西江月》二词,以全知视角,塑造主要人物贾宝玉的性格,以小见大,从中分析其沉淀于中国历史文化当中的潜藏的叙事模式;《红楼梦》中的五首柳絮词,代入了"隐性作者"身份,词之风格、文采与小说中所塑造的人物之性情才华相切合。词的叙述视角多变,叙述语言风格各呈异彩,充分展露了作者出色的叙事艺术。  相似文献   

9.
《变色龙》是19世纪末俄国作家契诃夫的名篇,也是中学语文教材传统的经典篇目,作者以幽默讽刺的手法,塑造了一个典型的“变色龙”形象。对这篇小说我们不妨采用数字化的方式来解读,全文可用一、二、三、四、五、六,这六个数字来概括理解。一次断案,永世臭名警官奥楚蔑洛夫由于在处理一件狗咬人案件时,围绕着狗的主人不同,他态度反复无常,像墙头草一样,忽左忽右,出尔反尔,成为见风使舵、阿谀奉承者的代表永留臭名。两副脸嘴,笑煞他人他在断案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两副嘴脸,对上一味巴结讨好,卑躬屈膝,对下则装腔作势,威风凛凛,这两副嘴脸,恰好是…  相似文献   

10.
《变色龙》是19世纪末俄国作家契诃夫的名篇,也是中学语文教材传统的经黄篇目,作者以幽默讽刺的手法,塑造了一个典型的“变色龙”形象。对这篇小说我们不妨采用数字化的方式来解读,全文可用一、二、三、四、五、六,这六个数字来概括理解。  相似文献   

11.
12.
从古至今,人们从文学的角度多次对《左传》审视过,但较系统地探讨其预见艺术的尚未见到。本文认为,《左传)之所以成为中国叙事文学之祖,对后世的文学创作、民族审美习惯及至文化心理发生巨大影响,正有赖于那富有多层次含蕴的“预见”文化密码系统。 所谓预见,是人凭借自己的经验与现有认识能力,对将要出现的现象、将要发生的事件作出的一种猜测和判断,是人的主体性指向未来时的一种价值体现。预见既是基于人  相似文献   

13.
阅读《百合花》,读者总能被其中人与人之间的温情所打动。之所以能产生这样的阅读效果,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因为作者运用富有意味的叙事形式强化了内容所传递出来的普通人的情感。其中较为突出的是作者对细节的反复呈现,这使小说的情感表现更有层次感。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小说张弛有度的叙事节奏,限知视角以及第一人称叙述,这些艺术形式让《百合花》中人与人之间的温情变得更为丰沛动人。  相似文献   

14.
穿衣脱衣,这类琐事本也微不足道,即便出现在某些文学作品里,大概也不会引起人们的介意,然而一到大师们的笔下,则自有一番妙趣。笔者这里谈谈《变色龙》里的这两个细节,细细品之,其味无穷。首饰匠赫留金的手被一条小狗咬了,他的叫骂声引来警官奥楚蔑洛夫,奥觉得这是一个显耀自己威严的好机会,况且,说不定还能趁机敲榨一笔呢。便使出官腔,表示一定要伸张正义,处罚这条小狗的主人。可是,  相似文献   

15.
契诃夫与莫泊桑属于不同国度的两颗文坛巨星.前者生于俄国,后者生于法国。可是,我从《变色龙》和《我的叔叔于勒》的教学中,发现了他们在许多方面有着意外的相似之处和惊人的不同之处。二人都是19世纪后期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两人活的年龄只差一岁,写作时间仅差一年。除此之外,两位短篇小说之王的两篇惊世之作也在许多方面非常相似。  相似文献   

16.
《变色龙》一文教学时,我尝试紧扣“六、五、四、三、二、一”这六个数字,即“六次判定、五次变色、四次写军大衣、三次提到法律、两次写围观群众、一次环境描写”进行教学,通过这六个数字使学生对警官奥楚蔑洛夫的见风使舵、趋炎附势、媚上欺下的性格及沙皇专制统治的黑暗腐败和小市民阶层庸俗、愚昧的社会痛苦有了深刻的认识。   1.“六、五”   对“六次判定、五次变色”设计坐标曲线图如下,并配以“表情像”写出对狗的评价:   六次判定、五次变色,通过对比,得出结论:“变”的是对狗的评价;“不变”的是本性:“见风使舵…  相似文献   

17.
第六册收入了十九世纪末俄国短篇小说大师契诃夫的《变色龙》,当我再次读到大师笔下的奥楚蔑洛夫形象时,脑海中马上出现了我国十八世纪中叶天才作家曹雪芹笔下的贾雨村,本文对此略作分析。  相似文献   

18.
在契诃夫许多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中,《变色龙》是其中的佼佼者之一.这篇小说,篇幅短小,情节简单,写的是日常生活中偶然发生的一件小事:金银匠赫留金被一条小狗咬了手指头,引起巡官奥楚蔑洛夫的干预.事情微不足道,甚至有些滑稽可笑.可是,它并不同于当时流行的一些庸俗逗笑的故事.在这看似日常生活的笑话中,契词夫以其非凡的艺术才能,塑造了奥楚蔑洛夫这样一个颇有深广意义的讽刺典型.在不足三千字的小小篇幅里,相当逼真,相当完整的刻划出一位见风驶舵,反复无常,趋炎附势,迎上压下的巡官的典型性格.通过这个人物,作者对十九世纪八十年代俄国社会某些人的奴性进行辛辣的讽刺,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丑恶现象和某些本质.契诃夫给这篇作品起名叫《变色龙》就具有讽刺意味,可谓点睛之笔,它十分形象的概括了奥楚蔑洛夫性格特征.的确,奥楚蔑洛夫就是名符其实的“变色龙”,他善于随机应变,反复无常,象蜥  相似文献   

19.
俄国文学对于中国有特殊的意义,对中国的影响可谓深远而巨大。本文从"变色"的角度分析了俄国经典篇目契诃夫的《变色龙》,提出了一个审视文本的全新视角,以期提高初中语文阅读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0.
虎向阳老师代表我区参加了暑假期间,在大连举办的全国首届中学中青年语文教师教学观摩会,他执教的就是《变色龙》,荣获了三等奖.这里发表虎老师的教案设计及施建华就这一设计所作的评折,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