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历史是昨天的新闻,新闻是明天的历史。蔡元培先生论新闻与历史的关系说:“余惟新闻者,史之流裔耳。古之人君,左史记言,右史记事,非犹社会之新闻记某某谈话行动乎。”说明后人所谓史者,原本是古人记录下来的当时的新闻。唐朝的史学家刘知己说:“史者,当时之文也”;“史书者……皆记即日当时之事。”据《史记》记载,孟尝君田文每次接待宾客,酣饮高谈,屏风后面常有侍史专门记录他们的谈笑。后来专为皇帝写“起居注”的史官们也是“人主有命,则逼阶(靠近  相似文献   

2.
1.1923年1月8日孙中山致张静江函 静江兄鉴:接示得悉电医有效,甚为喜慰.前闻该医说,兄所服之止痛药,恐日久成毒,切宜戒除,以免深中,虽偶有痛,稍为忍之,较胜于服药百倍.盖所谓止痛者,不过蒙迷脑筋,使不知觉耳,实痛犹在也.云云.今彼所施之电术,既属有效,则当惟彼之言是听,勿服止痛药,勿请他医,专由彼施治.彼言三礼拜当见效,三个月可痊愈.  相似文献   

3.
早期史官散文产生的文化背景述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史官散文的产生,与史官的建置密切相关。《汉书·艺文志》论述《春秋》与《尚书》的起源时说:“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君举必书,所以慎言行,昭法式也。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帝王靡不同之。”然后世不信其说。清人章学诚(文史通义·书教上)说:“左史记言,右史记动,其职不见于惆官》,其书不传于后世,殆礼家之意文与?后儒不察,而以(尚书)分属记言,(春秋》分属记事,则失之甚也。夫(春秋)不能舍传而空存事目,则左氏所记之言,不啻千万矣。(尚书)典漠之篇,记事而言亦具焉;训法之篇,记言而事…  相似文献   

4.
黄生借书说袁牧黄生允修借书。随国主人接以书而告之日:书非借不能读也。子不闻藏书者手?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41读书为然,天下物皆然。非夫人之物而强做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曰:“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庆藏焉,曰:“始俟异口观”云尔。余幼好书,家贫准致。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其切如是。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后,体去书来,落落大满,素好友丝时蒙卷轴。然后…  相似文献   

5.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曰:"何由知吾可也?"曰:"臣闻之胡龆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曰:"有之."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相似文献   

6.
原君     
【原文】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①;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②,有公害而莫或除之,有人者出③,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为害,而使天下释其害④;此其入之勤劳,必千万于天下之人⑤.夫以千万倍之勤劳,而己又不享其利,必非天下之人情所欲居也⑥.故古之人君,去之而不欲入者,许由、务光是也⑦;入而又  相似文献   

7.
"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读书篇1.盖世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2.学问之道无穷,而总以有恒为主。不以昨日耽搁而今日补做,不以明日有事而今日预做。3.无恒者,见异思迁也,欲求长进难矣。4.可见年无分老少,事无分难易,但行之有恒,自如种树畜养,日见其大而不觉耳。5.尔不必求记,却宜求个明白。6.若事事勤思善问,何患不一日千里?  相似文献   

8.
英国文艺评论家赫利特说:"书籍深透骨髓,诗随血液回转.小时候读书的美好感受,至今犹存.书中所言他人之事,更使我们如身临其境.无论何时何地,好书无须倾尽囊中物便可得之,而我们的呼吸也会充满书香之气."  相似文献   

9.
众所周知,律令为唐代行政运转所遵循的法规,亦是统治者意志的体现方式.一般而言,律令具有一定的延续性[1],唐代根据政治形势的变动又多次修订法律例令.<新唐书>卷五六<刑法志>日:"唐之刑书有四,曰:律、令、格、式.令者,尊卑贵贱之等数,国家之制度也.格者,百官有司之所常行之事也.式者,其所常守之法也.凡邦国之政,必从事于此三者.  相似文献   

10.
《索隐》:《淮南子》云:“夫乱人者,若芎(?)之与槁本。”(中华书局本1982年11月第2版,3006页。下同)按:芎(?),辞书不载。此引《淮南子》文以释《子虚赋》“穹穷”一词,与“芎(?)”无涉,疑有误。检《淮南子·汜论训》,作“夫乱人者,芎(?)之与槁本也,蛇床之与麋芜也,此皆相似者”。“芎(?)”似为“芎(?)”之误。芎(?),与“穹穷”为同义异形词,多年生草本植物,以产于四川者为佳,又名川芎。中华本所据底本清同治五年金陵书局本《史记》正作“芎(?)”,则中华本当属排印之误。  相似文献   

11.
本篇介绍诗词中一些有关清官良吏以及敢于直谏、执法如山的构典故.(一)甘棠《诗·召南·甘棠》:"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召伯所茇.蔽芾甘棠,勿翦勿败,召伯所憩.蔽芾甘棠,勿翦勿拜,召伯所说."孔颖达疏:"谓武王之时,召公为西伯行政于南土,诀讼于甘棠之下,其教著明于南国,爱结于民心,故作是诗以美之.《经》三章皆言国人爱召伯而敬其树."召伯,姓姬名奭,周文  相似文献   

12.
[原文]天下之事,胜于惧而败于忽。惧者福之原,忽者祸之门也。陈侯以宋、卫之强而惧之,以郑之弱而忽之。遂以为郑何能为而不许其成。及兵连祸结,不发于所惧之宋、卫,而发于所忽之郑。则忽者岂非祸之门耶?然则推郑何能为之一语,实国败家亡之本。古人所谓一言而丧邦者也。秦弱百姓而备  相似文献   

13.
论先秦史官与古代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史官与图书馆的产生 对于史官,近代学者王国维在<观堂集抄·释史>中指出:"史为掌书之官,自古为要职".又称:"掌文书者,谓之史,其字从又从中,又者,右手以持簿书也……则史之职,专以藏书、读书、作书为事……史之本义,为持书之人."由此可见,在先秦各代史官是从事执笔、记事和撰述书籍、掌管典策之人.  相似文献   

14.
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见识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诸弟此时.惟有识不可以骤至,至于有志、有恒,则诸弟勉  相似文献   

15.
原文;古之传者有言:成王以桐叶与小弱弟戏,曰:“以封汝。”周公入贺。王曰:“戏也。”周公曰:“天子不可戏。”乃封小弱弟于唐。吾意不然。王之弟当封邪,周公宜以时言于王,不待其戏而贺以成之也。不当封邪,周公乃成其不中之戏,以地以人与小弱弟者为之主,其得为圣乎?且周公以王之言不可苟焉而已,必从  相似文献   

16.
A.子瞻(苏轼)在维扬,设客十余人,皆天下士,米元章亦在座。酒半,(米元章)忽起立自赞曰:“世人皆以芾为颠,愿责之子瞻。”公笑回:“我从众。” ——明·毛晋《海岳志林》 B.崇宁四年(或说大观元年),米元章为礼部员外郎,言章云:“倾邪险怪,诡诈不情,敢为奇言异行以欺惑愚众,怪诞之事,天下传以为笑,人皆目之以颠。仪曹,春官之属,士人观望则效之地。今芾出身冗浊,冒玷兹选,无以训示四方。”有旨罢。 ——宋·吴曾《能改斋漫录》 C.微宗朝,以廷臣论荐,除太常博士(误,应是礼部员外郎)……未入谢,言者谓其倾邪险怪,诡诈不近人情,人谓之颠,不可以登朝籍,命遂寝。元章大不平,即上章政府诉其事,以为“在官十五任,荐者四五十人,此岂颠者之所能?”竟不报。 ——宋·曹敏行《独醒杂志》  相似文献   

17.
传统中国世界中的作者 很早就有人指出过,先秦的很多著作多是某一个学派的著作总集,虽然号称是某子,但并不肯定都是某子自己所作。清人章学诚就讲过:“古人之言,所以为公也,未尝矜于文辞,而私据为己有也。”他认为古人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志期于道,言以明志,文以足言”。也正因为古人有“公”心,所以才能“其道果明于天下,而所志无不申,不必其言之果为我有也”。  相似文献   

18.
名人论读书     
读书患不多 ,思义患不明。患足已不学 ,既学患不行。处若忘 ,行若遗 ,俨乎其若思 ,茫乎其若迷。——韩 愈卑意欲少年为学者 ,每一书皆作数次读之。故愿学者 ,每次作一意求之。如欲求古今兴亡治乱、圣贤作用 ,且只以此意勿生余念。又别作一次 ,求事迹故实 ,典章文物之类 ,亦如之。他皆仿此。此虽似迂钝 ,而他日学成 ,八面受敌 ,与涉猎者不可同日而语也。——苏 轼  其向之不切 ,则其听之不专 ;其思之不深 ,则其取之不同。不专不固 ,而可以入者口耳而已矣。——王安石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 ,不可误一字 ,不可少一字 ,不可多一字 ,不…  相似文献   

19.
一昌黎论文曰:“惟其是尔。”余谓“是”字注脚有二:曰正,曰真。昌黎以“是”、“异”二字论文,然二者仍须合一。若不异之是,则庸而已;不是之异,则妄而已。昌黎尚陈言务去。所谓陈言者,非必剿袭古人之说以为已有也,只识见议论落于凡近,未能高出一头,深入一境,自“结撰至思”者观之,皆陈言也。  相似文献   

20.
[原文]天下之事,胜于惧而败于忽。惧者福之原,忽者祸之门也。陈侯以宋、卫之强而惧之,以郑之弱而忽之。遂以为郑何能为而不许其成。及兵连祸结,不发于所惧之宋、卫,而发于所忽之郑。则忽者岂非祸之门耶?然则推郑何能为之一语,实国败家亡之本。古人所谓一言而丧邦者也。秦弱百姓而备匈奴,岂非惧匈奴之势强而谓百姓何能为乎?然亡秦者非匈奴也。汉抑宗室而任外戚,岂非惧宗室之势迫而谓外戚何能为乎?然亡汉者非宗室也。晋武帝以戎狄何能为而不徙,故卒亡于戎狄。隋炀帝以“盗贼”何能为而不戒,故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