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备课时,我以为《我与地坛(节选)》第二部分的关键句是“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这恰恰暗合文后练习题“史铁生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什么样的难题”,但与“教参”参考答案相比.我觉得自己把简单问题复杂化了.愿陈鄙陋,就教方家。  相似文献   

2.
高一课本中的《我与地坛》(史铁生)节选了原文的两节。第一节写了我和地坛的宿缘和我在地坛里所见的风景,以及我在地坛里对生命的渐悟;第二节写了这期间“母亲”对我无言却无尽的爱。这爱在母亲死后熔铸成作者生命的一种信念。学生阅读完之后都会谈到本文给自己的生存的启发:母爱伟大,珍爱生命,顽强地开辟一条走向自己幸福的路。大多数教师和学生都把这篇优美的散文当作是写母  相似文献   

3.
<正>【教学目标】1.体味母亲艰难的爱。2.理解史铁生的精神变化及伟大品格。【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手上拿到的资料,由《秋天的怀念》《合欢树(节选)》《我与地坛(节选)》组成,这三个文本都是写母亲的。在史铁生所有的作品中,只有这三篇是集中写自己母亲的。他在一次访谈中说:“我母亲去世的时候,这家好像就是疲于应付了,哪儿都是窟窿的感觉,残缺不全的样子,  相似文献   

4.
鲁迅先生曾说:“我总以为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也就是说,我们在阅读节选的文章时应遵循以下两点:一要顾及全篇。入选课本的文章有些经过了删改,如《故乡》,编者选取了“寓有诗意”的后半部分,而删去了“我”在北平看戏的两次经历。原文中鲁迅将过去与现在对比,更突出自己对美好童年的无限依恋。所以,鲁迅先生说:“选本所显示的往往并非作者的特色,倒是选者的眼光。”《我与地坛》全篇七节中,所写的人除母亲外,还描写了一群常来地坛的人,如一对无论春夏秋冬、风霜雪雨都相依来…  相似文献   

5.
现在的孩子 ,不是“小皇帝” ,就是“小公主” ,一大家子人围绕他们转 ,他们往往以自我为中心 ,漠视友情、亲情 ,甚至漠视母爱。针对这种情况 ,我借助史铁生的《我与地坛》 ,给学生上了一堂生动的“母爱”课。根据课文节选的第二部分内容 ,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学习目标 :理解作者对母爱的感悟 ,感受自己生活中的母爱。学习这一部分时 ,我先提出这么一个问题 :从课文中找出母亲关爱理解“我”的句子 ,哪些地方特别打动你 ,谈谈你的理解 ?问题一提出 ,同不们便快速阅读、圈点 ,不一会儿便有同学举手发言。有的同学找出了“母亲知道有些事不宜问 ,…  相似文献   

6.
史铁生在21岁时,不幸下肢瘫痪,青春韶华,丧失了行走的能力,其痛苦自不待言。他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精神几乎崩溃,是谁抚平了他心理上的创伤,是谁给了他继续生存下去的勇气?是地坛,是母亲?是如母亲的地坛,是如地坛的母亲?读《我与地坛》,我们的心灵受到巨大的震憾;析《我与地坛》第二节,让我深深感受到:深沉的母爱在默默无言中。青春致残是不幸的、痛苦的,而双倍的痛苦却加在了体弱的母亲的肩上。作者依凭自己的感受,带着强烈的感情,用从容的笔触,借满含深情的文字述说了“我”那“活得最苦的母亲”对残废儿子那种不仅疼爱…  相似文献   

7.
有这样一个故事:“智慧”、“成功”和“爱”三位天使来到人间。一位母亲想到自己有一个幼小的孩子,为了让孩子更优秀,就要请他们到自己家做客。天使们对那位母亲说:“我们三人中只能去一个。希望你考虑一下,再作选择。”母亲想了一会儿,决定把“爱”请回家。可奇怪的是,当“爱”进门时,另外两位也跟着进了门。那位母亲惊讶地说:“不是说只能选一位吗?你们两位怎么也来了?”那两位笑着答道:“哪里有‘爱’,哪里就有我们‘智慧’和‘成功’!”看了这个故事,我受到很大的教育。我想:如果那位母亲请了“智慧”回家。那么孩子一定会得到很多知识…  相似文献   

8.
我的母亲     
关于我的母亲,我写的不少了。20年代初期,在美国写《寄小读者》时写了她;30年代初期,她逝世后,我在《南归》中写了她;40年代初期,我以“男士”的笔名写的《关于女人》这本书中写了她;同时在那时候,应《大公报》之约,再写《儿童通讯》,在“通讯三”中又写了她。这些文章在《冰心文集》中都可以找到,也可以从这些文章中看出她是怎样的一位母亲。我想,天下没有一个人,不认为自己的母亲是最好的母亲(当然也有例外)。但是母亲离开我已经57年了,这半个世纪之中,我不但自己做了母亲,连我的女儿们也做了母亲。我总觉得不但我们自己,也还有许多现代的…  相似文献   

9.
《秋天的怀念》教学片段:(教师蜻蜓点水式的朗读感悟过后)师:母亲去世后,作者写下许多感人肺腑的文章,他不止一次地提到了自己的母亲,表达对母亲的思念和爱。文章比较长,老师节选了其中的几个片段,想看看吗?课件出示几段史铁生怀念母亲的文章片段——《合欢树》片段——《有关庙的回忆》片段——《我与地坛》片段师:同学们,当你读到这些苍凉的文字,你能够理解作者内心的痛楚吗?能够体会作者深深的思念之情吗?你能够感受到在那苍凉的夜色中汩汩滚落的热泪吗?再来深情地读读这一段文字吧,我相信一定也会有一股热流从你的心头滚落……(生朗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也许没有看到教学的全过程,我们会认为教师这样拓展真是太好了,岂不知,文本中重要的句子教者并没有很好地让学生朗读感悟,就急着补充课外的知识,试问,这样学生能真正走进作者的心灵吗?能真正充满激情与深情吗?能真正认识到母亲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并成为作者自己一生的力量和源泉吗?我以为,我们要让学生自己从文本中去体会,才会扎扎实实。诚然,恰当的补白与拓展有时候能帮助理解,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一定程度上为文本锦上添花,但这有个重要的前提,就是要看文本本身还要在文本的规定中找...  相似文献   

10.
读完《我与地坛》(节选)后,我真正体会到中文真的是一门最具有人性和最富有延展性的一门学科。它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它是任何功利主义者所无法彻底理解的,它也是实用主义者无法涉足的一个领域。当我们的目光与史铁生这些文字相接触时,我感到这  相似文献   

11.
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第一、二部分被选编进了高中语文新教材。就语言文字的表述看,第一部分是写“我与地坛”,反映的是人与景的关系,叙述的是作者在地坛中的发现,由景而思索;第二部分是写“我与母亲”,反映的是人与人的关系,叙述的是作者在母亲身上的发现,由事而体悟。粗看起来,这两部分的景物人事似乎缺少有机的联系,但实际上,在《我与地坛》一文中,地坛是作者解读生命的语言,母亲更是作者解读生命的语言。换而言之,母亲更是一座地坛。  相似文献   

12.
史铁生曾经多次强调好的作品是诗,渗透着诗性,这既是他评价作品的标准,也是他自己创作作品的出发点。《我与地坛》感动了无数人,其中诗性的贯穿也是该作品获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从史铁生对“诗性”的理解出发,进一步探寻《我与地坛》的“诗性”所在,再一次感悟该作品的魅力,找寻作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我与地坛》全文共七节,高中语文第一册教材(人教版)选取了其中第一、二节。第一节写地坛,从自己与古同的缘分写到古同景致,写自己在这里的思考及所得到的对生命的感悟,对这一部分内容争议较少。但对其第二节内容,一些教学案例(如《焚情“地坛”——我与(我与地坛)》,见《语文学习》2003年第11期)和一些课文分析(如《大地、母亲、生命、生活的沉思与断  相似文献   

14.
那天学习《我与地坛》,围绕“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的问题,我要求学一生讨论:这是一个怎样的母亲?为什么说这是一个“活得最苦的母亲”?学生在热烈地讨论,学生在积极地发言,可是我还发现有一个学生在静静地流泪,她没有参与讨论,她更没有起来发言。她只是坐在自己的位置上,一个人偷偷地、静静地、默默地流着泪。  相似文献   

15.
1997年,读《我与地坛》。2002年来清华附小工作,知道史铁生是清华附属学校毕业的学生——亲近之感,油然而生。《病隙碎笔》,新集的《我与地坛》《务虚笔记》我都收藏并且一一拜读。人教版和苏教版选编了史铁生的一篇散文《秋天的怀念》,我们学校使用北京版教材,没有这篇文章。但是,我喜欢他的文字,我敬重他的高贵,当苏州市盲聋学校校长邀请我去给盲人讲课的时候,我一下子就想到了这篇让我流泪的文章。我决定讲给这些盲人,当然更讲给那些健全的人。发现的震动———“母爱”的特殊意义关于《秋天的怀念》,以往的授课大多围绕“母爱”做文章。…  相似文献   

16.
从“冬”到“春”——运用洪镇涛“学习语言”论指导语文教学举隅●李金焕(一)“所有爱自然的人都爱春天,我也不例外。同学们,你们呢?”“我们也一样,爱—春—天!”“啊,我们都爱春天。其实啊,我爱春天,更爱朱自清的诗一样的散文《春》。是不是文学艺术对自己的...  相似文献   

17.
我有一名学生叫余颖,读高一,她能全背诵高中语(人教版)第一册第二单元的四篇课(《荷塘月色》《我的空中楼阁》《我与地坛》《花未眠》),她理应成为“名人”,所以别的班级也邀请她“巡回背诵”。我跟她说:“也许,全中国的学生中,只有你能做到……”  相似文献   

18.
《我与地坛》课文(节选)部分,作者通过平实的叙述以及对地坛和母亲的真情回忆,表现出了一位苦难母亲对身残儿子无微不至的关心牵挂、呵护疼爱、宽容体谅,同时也反映了她对儿子不公命运无力回天的痛苦内心,而作者自己年少不经事,许多事情还来不及为母亲着想,一味地倔强,这一不成熟的做法让作者忏悔终生,文章絮絮道来,催人泪下。  相似文献   

19.
<正>孩子上幼儿园的时候,班上转来一个小孩,在两岁时因车祸失去了双腿。从此,这个孩子便注定终身与轮椅为伴。而他的母亲,从此也多了一项任务——陪读。别人的孩子去哪里,母亲就把他抱到哪里。孩子一天天长大,身体也一天天变得沉重,母亲身上的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只为给孩子一个完整的童年。看着这位母亲,我想到了史铁生的母亲,一位受尽苦难、坚韧不拔的伟大母亲。《我与地坛》这篇文章已读  相似文献   

20.
《我与地坛》(节选一)中有三处景物描写,准确理解这三处景物描写是读懂本章节的关键,这三处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呢?我们依次做一扼要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