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的语言和文化在国际上越来越被人们关注,语言是一个国家文化传播依赖的基础,中国向东盟地区传播汉语言是一种文化交流,更是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的一个重要表现.中国向东盟进行汉语言传播策略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提高文化软实力,从而进一步加强自身硬实力.在当前中国经济腾飞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向东盟地区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将有助于产品推广,经济合作.文化体系的建立是提升中国国家形象的主要手段,文化产品的输出、从语言传播方面入手是则加快文化体系建设的捷径.  相似文献   

2.
从国家权力和媒体关系的变动看公共性的转型是研究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的新视角.本文对<人民日报>从1949年至2009年间舆论监督报道的典型文本进行了批判性的话语分析,配合叙事学文本分析的方法,发现中国新闻业的"公共性"逐渐由高度集权型公共性向现代型公共性过渡.同时,在现代化的发展逻辑下,国家权力和媒体所进行的协商促使中国新闻业的发展模式由共产主义模式逐渐向进展中模式转变.虽然党的传统新闻观念没有本质上的改变,但在实际工作中,中国新闻业的话语实践在一定程度上重构了国家一传媒关系体制.  相似文献   

3.
国家形象在当前全球化的国际竞争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逐步通过形象宣传片的方式向世界展现中国的风采.2011年播出的《人物篇》,是我国首次尝试在发达国家的公共场合主动投放的国家形象宣传片.新版国家形象宣传片《中国进入新时代》在十九大召开期间发布,并引起各大媒体广泛热议.本文阐述了新时代背景下中国国家形象的建构问题,运用视觉叙事系统分析框架下的聚焦系统、情感系统和氛围系统等理论对新旧两版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进行对比分析,探讨了二者的异同,对新时代背景下的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的制作策略提出了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4.
李斌 《青年记者》2017,(26):73-74
近20年来,我国的国家形象传播开始了从单向至双向的转变.1995年国务院新闻发言人制度的正式确立,使“向世界说明中国”①取代“向世界宣传中国”成为对外传播的指导理念,传播国家形象成为一种国家战略.在复杂的国际形势下,充分发挥出主流新闻媒体的话语影响力,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重要路径.从2012年开始,新华社相继在脸书、推特、YouTube等国际知名社交媒体开设统一的官方账号,②成为新华社海外战略的组成部分,是其扩大全球影响、创新对外报道形式的重要手段.本文选取新华社在推特上的报道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展示出的国家形象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5.
《青年记者》2017,(3):8-10
新年前夕,国家主席习近平通过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电视台(中国环球电视网)和互联网,发表了二○一七年新年贺词.全文如下: 2016年即将过去,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在这辞旧迎新的美好时刻,我向全国各族人民,向香港特别行政区同胞、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向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向世界各国各地区的朋友们,致以新年的祝福!  相似文献   

6.
自中宣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等九部门部署开展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专项行动以来,查办了一批违法违规案件。2月5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向社会通报了4起典型案件查办情况:1.《中国产经新闻》违法案件查处情况。2013年3月,南昌万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在向中国产经新闻报社支付15万元后,获得授权,在江西、海南"组织"《中国产经新闻》宣传内容刊  相似文献   

7.
王勇 《声屏世界》2009,(7):60-62
日前,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正式向国务院提交了<电影促进法>,其中包括电影分级的相关内容.针对这一内容,国家电影局局长童刚表示,中国电影分级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央视的"国家品牌计划"进行研究,目的在于探究央视品牌最新的传播策略."国家品牌计划"积极响应国家由提出的"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战略目标,目的在于培育出一批能够在国际舞台上代表中国的优秀品牌参与国际竞争.本文通过个案研究法和文献分析法,研究了央视的品牌传播策略,力图通过对央视品牌传播策略的个案研究给予媒介品牌的传播以指导.  相似文献   

9.
全球媒体中的世博会舆情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崛起"的全球化背景下,上海世博会已成为我国继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后国际舆论的关注焦点.上海世博会首次在发展中国家举办,因此我国赋予它的重大意义不亚于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不仅是中国向世界展示自己国际形象的窗口,也是世界向中国展示国家和城市形象的契机.  相似文献   

10.
一、中国国家形象在肯尼亚的现状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与非洲各国相继建立了外交关系,并对许多非洲国家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和无私的援助,形成了患难与共、真诚友好、互利平等、全面合作的关系.其中,肯尼亚作为非洲最安全的国家之一,与中国历来就有着良好的双边关系,两国人民也保持着良好的关系. 从历史上看,郑和"下西洋"就曾到达肯尼亚的马林迪与蒙巴萨等地,马林迪国王当年向中国赠送长颈鹿的故事传为历史佳话.今天,肯尼亚海滨地区的一些居民仍认为自己是郑和船队水手的后裔.  相似文献   

11.
本文旨在通过对普利策新闻奖中的中国题材的历史梳理,简析在最为美国主流新闻媒介所欣赏的新闻文本中,中国国家形象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变迁.研究发现,普利策新闻奖中的中国题材经历了一个从边缘、负面聚焦到理性批评的轨迹,相应的中国国家形象也经历了一个从被忽视、敌视到正视的转变.文章认为,这种转变,一方面是美国主流新闻价值观对新闻客观性的回归使然,一方面是一个更加开放、发达、自信的中国向世界展开胸怀使然.  相似文献   

12.
早在鸦片战争时期,就已经出现了政治改良思想的萌芽,主张向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学习生产技术知识,发展中国的资本主义经济,摆脱外国侵略者的束缚.  相似文献   

13.
杜秉旭 《出版参考》2015,(18):48-49
《中国当代8位建筑设计师作品集》(英文版书名《M8》)是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在2009年开展设计类图书实体出版走出去的典型案例.通过这本书的走出去,不仅让国外建筑界认识中国当代建筑的设计水平,让外国出版社认可中国出版图书的品质,同时作为当年法兰克福书展中国主宾国活动之一“中国当代建筑图片展”的出版物向更多的国际出版人展示了中国出版的力量,并获得了国家领导和总署(今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一致好评.  相似文献   

14.
文芳 《出版广角》2019,(13):23-25
当前,随着中国日益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关注度不断提高,在这样的新形势下,对外出版工作者更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的要求,"不断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作为精品出版的国家出版基金项目,代表着中国出版业发展水平.因此,在对外出版中做好国家出版基金项目,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5.
开国大典掀开了新中国60年历程的第一页.作为亲身经历了新中国开国大典报道的新华社记者,在1949年10月1日那天下午,李普曾随毛泽东等国家领导人一起登上天安门城楼,亲耳听到毛主席向全世界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的声音,亲眼见到第一面五星红旗在新中国的首都徐徐升起,并且向全世界报道了这一光辉的场面.由于工作的关系,笔者与李普同志曾有过多次接触,也采写过一些关于他的文章.近日,应<新闻与写作>编辑之约,我再次拜访了这位年逾九旬的老新闻工作者.  相似文献   

16.
新媒体打破了国际社会对中国的传播封锁和限制,打开了世界了解中国的渠道.运用新媒体来提升中国国际传播力的有效性,不仅是技术层面掌握好、利用好新媒体,同时需要打破既定传播思维与既往的传播模式,用更加高超的国际传播力,提升国家的政治影响力、经济影响力和文化影响力,向世界传播一个真实的中国.  相似文献   

17.
黄敏 《传媒》2021,(8):46-48
在国际传播中,纪录片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重要载体.通过做大做强中国纪录片的国际传播,能够推动中国纪录片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努力向积极主动"传播中国"的观念转型,为国家形象的国际话语体系构建提供重要支撑.本文在客观审视中国纪录片国际传播现状的基础上,总结了其现实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优化对策.  相似文献   

18.
中国特色词汇翻译的准确性,是向世界传播中国声音的关键,这关乎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以及国际话语权的提升.翻译的准确性主要落脚在字面意义上的准确和文化内涵上的准确.适当的翻译机制与策略对中国特色词汇的准确翻译和对外宣传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9.
我国图书出版市场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放缓了输出与引进外版图书的脚步.在版权输出方面放缓的主要原因是: 1.许多国家的出版商都压缩了出版开支.目前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由于图书市场的不愠不火,许多国家的出版人都在鼓励输出,减少引进,这使得中国图书向欧美市场输出的阻力增大.  相似文献   

20.
张梦 《青年记者》2017,(17):38-39
传播具有地域特色的中国文化,形成普遍认同的中华文化身份,发出有舆论影响力的中国声音,进入国际传播主阵地,已成为我国媒体的重要责任.文化是游走于媒体、社会、国家和世界的暖流,以宜人的温度、轻盈的体态、细腻的感情,让不同种类的文化相互交融.文化的传播则将文化由发源地向周围辐射或由一个群体向另一个群体扩散,促进了文化的传承、交流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