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明代兵部之权最重,地位最高.这不仅因为明代不设宰相,使得兵部没有了传统宰相制度的掣肘,还因为明代中央政权结构中,兵部被赋予了前代及清代所不具备的关键权力:广泛的武官铨选权、提督和管理中央核心军事力量之权及调兵权.  相似文献   

2.
明代兵部之权最重,地位最高。这不仅因为明代不设宰相,使得兵部没有了传统宰相制度的掣肘,还因为明代中央政权结构中,兵部被赋予了前代及清代所不具备的关键权力:广泛的武官铨选权、提督和管理中央核心军事力量之权及调兵权。  相似文献   

3.
《明史》卷七一《选举三》曰:兵部凡四司,而武选掌除授,职方掌军政,其职尤要。即武选司职掌武官选任,职方司职掌武官考核。此说影响甚大,不少论著都认为明代武官选任总归武选司管理。其实这一点并不符合史实,有必要加以澄清。明初洪武五年(1372年)初定六部职掌,兵部掌天下军卫武选、厩驿、甲仗之政  相似文献   

4.
清代卫所废除了明代世袭的指挥使、千户、百户,改为流官守备、千总、百总,卫所守备、千总皆由兵部铨选。卫千总、卫百总成为卫守备、守御所千总的属官,所辖范围不再以千户所、百户所为限。随着卫所军事职能的废止,卫所武官的职掌只剩下行政事务,屯粮征收成为重中之重,但在刑名事务上,卫所武官并未获得与地方文官相同的权力。为胜任行政职务,清代卫所武官从多种来源,逐步确立为主要选自武进士、武举人。尽管设法弥补,以武官处理行政事务,是清代卫所官制的制度性缺陷,要最终走出制度困境,只能将卫所裁撤,归并州县,回归到以文官管理地方行政的正常轨道上。  相似文献   

5.
明代兵部尚书群体是明廷行政管理机构的高级官僚群体,这一群体对于考察明朝中央政治权力格局及政治生态具有重要意义。明代兵部尚书的地域来源分布广泛,但是各省、直产生的兵部尚书数量有明显差距,且数量在不同时期存在起伏变化,这种时空上的差异和变化与明代的政治、军事形势紧密关联。同时,明代兵部尚书的选拔既受到科举等文官铨选制度的规范,又受到乡缘、学缘、事缘等社会关系以及时事嬗递的影响。作为能动主体的兵部尚书除了军事管理外,穷于应付各种复杂关系,这不仅对兵部尚书的仕途与人生结局产生重要影响,而且对兵部尚书的政治与军事职能的发挥产生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6.
明朝特设会举制科,考取两京武学官生选充京军要职,以拱卫明皇室。会举首行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10年一次,逢丁年举行,嘉靖以后为6年一次,逢巳、亥年举行。会举考试的范围仅限于系籍两京武学的功臣后裔、官贵子弟,竞争不足,规制不严,成为特权阶层出任军职的捷径。尽管会举为武官世袭制度引入了考试选拔的要素,但其对明代军政的影响总体上是负面的。  相似文献   

7.
文章论述了明朝武术舞蹈“跳当当”的形成过程,整理出这一时期武官达人体育活动的常见形式,研究了它们兴盛繁荣的主要成因与背景以及这类体育活动一般性特点,旨在对明朝武官家族武术舞蹈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排单与火票     
<正>清代牌符制度具体表现为排单和火票。排单是公文传递的凭证和到达驿站的记录表,传送公文时,将排单粘在封套上,上面记录转运邮件的种类、数量,路程记录经过驿站名称、收发日期和时刻,上下驿站以站官官印对证,如有延误,根据排单上的记录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排单为文官所用,武官使用的排单称火票。火票的使用非常严格,只有遇到重要军情和紧急公文时,总督、将军、都统、副都统等军事长官和京城兵部才可使用火票。火票分上行火票和下行火票两种。关  相似文献   

9.
明代武举乡试属于武举的初级考试,它是明代选任武官的途径之一。经过明初的建制,至正德三年(1508)与正德十三年两次《武举乡试条格》的颁布,武举乡试正式进入制度的确立期。正德时期的武举乡试在人员资格、试期、内容、解额与地域分布等方面臻于规范化。但由于这一时期的武举乡试制度具有保护武官子弟特权、以军事需求为基本原则等特征,限制了明代武举乡试制度在公平性、客观性等方面的发展。而且,其考试内容为马步射与策论,简化了考试程序,但束缚了武举乡试制度往实战化方向发展,使武举乡试制度渐趋僵化。武举乡试制度建设的滞后性表明了武举在明代科举中所占据的非主流地位,制约了武官选拔体制的革新和军事力量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明英宗时期以后.明朝任何征伐都以文臣作为军队的主帅,先后出现了一系列文臣的专任差遣,如镇守、总督、提督军务、巡抚、兵备道、经略、督师等,军事指挥权几乎都在武官之上.所以明英宗时期文臣统军开始成为制度.而这一制度得以出台并且逐渐强化,内阁在其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清代的逾岁留任是八旗军政考选中逐渐衍生出来的一种制度。即在军政考选中年龄超过65岁以上的八旗官员,需要主管将军、都统等专折奏请皇帝,请求予以留任。留任的条件包括逾岁旗员的精力、劳绩、骑射、管理旗务等方面。逾岁留任制度早期在激励八旗武官方面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后期考核流于形式,甄别裁汰武官作用减弱,加速了八旗武力的衰退,弊端日益显现。  相似文献   

12.
兵部为道臣张维世委非拒阻吴襄援师事题行稿 崇祯七年八月 兵部为道臣催兵剿贼,委非拒阻援师,谨略陈其梗概,仰祈圣明垂鉴事。 职方清吏司案呈,奉本部送兵科抄出宣府巡抚焦题前事内称:崇祯七年八月初一日,据怀隆兵备道·右布政使张维世呈送抄奉兵部札付,为趣发援兵,以便相机调度事。该蓟辽总  相似文献   

13.
4.兵部为援黔粤兵去留事行稿 天启四年四月十八日 兵部为粤兵两路获功,具有塘报,谨酌便宜以分去留,并候查核以终明旨事。 职方清吏司案呈,奉本部送兵科抄出广西巡抚何题,天启三年十二月十五日,准贵州督臣杨述中移揭,为入巢第五战大获全胜事,准抚臣王三善塘报内开,据副总兵龙万化报称,  相似文献   

14.
我国历史上选官制度经历了数次变革,到明代成化年间(1465-1487)科举考试开始实行八股取士,清朝时科举文科考试,分童试、乡试、会试和殿试四级,每三年举行一次.  相似文献   

15.
明代武官系统中的镇抚司与镇抚官名目均袭自元代,但明初的镇抚司与元代一样管军而不司法。洪武十五年,镇抚司依卫所建制隶于锦衣卫,同时被赋予鞫讯卫外重案的职能。洪武后期,明太祖曾两次申禁镇抚司理刑,对以后的制度规定产生了“祖制”影响。靖难以后,锦衣卫参与卫外刑事得以最终确认,至成化时门达掌镇抚司事,北镇抚司在规制上仍只可视为原(南)镇抚司的分支机构。晚至正德以后,南、北镇抚司的名目始并见于(万历)《明会典》,北镇抚司具备独立于南司的办公体系,诏狱指称和镇抚司的治狱范围逐渐明晰,北镇抚司专理诏狱成为定制。北镇抚司在锦衣卫官署内,镇抚司狱附于其地;南司则位居其南。所谓诏狱、卫狱(南司狱)、镇抚司狱,实均指这一所监狱,这是因锦衣卫、镇抚司司法职能分化而导致的区分。明后期,镇抚司的治狱范围超越制度规定的“妖言大逆”,乃至全以皇帝意愿委治刑事,导致明末诏狱之滥。  相似文献   

16.
张季 《兰台世界》2012,(15):66-67
练兵处成立期间,划一新军军制,统一新军用人权,加强对武备学生任用的管理。此举不仅反映了清廷中枢与督抚对于新军用人权的争夺,同时也反映了既有武官铨选制度难以及时有效地选拔新军所需的新式军官。  相似文献   

17.
明朝授予督抚监镇等地方军政长官就近选将之权,以弥补兵部铨选的不足,有"题用"与"咨用"两种方式,又以巡抚的权责最重。无论题用还是咨用,督抚监镇拟定的人选能否任用皆取决于兵部,最终由皇帝定夺,从而使中央集权与地方分寄在选将的层面取得了一定的平衡。但是,题用与咨用在制度设计上并不完善,产生了诸多消极影响,未能对挽回明季的军事颓势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曹循 《历史档案》2014,(2):45-50
明朝授予督抚监镇等地方军政长官就近选将之权,以弥补兵部铨选的不足,有"题用"与"咨用"两种方式,又以巡抚的权责最重。无论题用还是咨用,督抚监镇拟定的人选能否任用皆取决于兵部,最终由皇帝定夺,从而使中央集权与地方分寄在选将的层面取得了一定的平衡。但是,题用与咨用在制度设计上并不完善,产生了诸多消极影响,未能对挽回明季的军事颓势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刘超 《兰台世界》2012,(4):46-47
一、顾应祥小传顾应祥,字惟贤,号箬溪或箬溪道人,湖州长兴人,生于明宪宗成化十九年(1483)九月二十五日。明孝宗弘治十八年(1505)登进士第。武宗正德元年(1506),奉旨担任輶轩使者,参与编纂《明孝宗实录》。明武宗正德三年改授饶州府推官。适值姚源洞  相似文献   

20.
《档案与史学》2004,(2):54-56
1.日本驻华大使馆武官致陆海军本部电(1936年11月18日) ……二、本次罢工已偏离劳资问题,在抗日救国会(含共产党)之领导下已恶化,观察者多数认为前途堪忧. 2.日本驻华大使馆武官佐藤三郎致陆军参谋次长西尾寿造密电(1936年11月19日) ……二、罢工背后策动之共产党及救国会因资金短缺,难于长期主宰罢工,然又认为此系预演"总罢工"之息好时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