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邱伟强 《视听》2021,(1):171-173
本文以《中国日报》对"一带一路"倡议的相关新闻报道为研究对象,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以韩礼德系统功能语法的及物系统为理论依据,从话语视角探究《中国日报》"一带一路"话语实践中的中国国家形象构建.研究表明,《中国日报》营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塑造了一个追求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积极正面的国家形象,在"一带一路"对外话语...  相似文献   

2.
1.三家中央党报为什么取消刊登形象广告?意义何在? 《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分别于5月10日和11日刊登公告,决定取消刊登形象广告.这是新闻界落实中央领导同志要求,深入开展"三项学习教育"活动的一项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3.
国家形象在国际关系中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的国家形象日益得到重视,大众媒体与国家形象的构塑之间关系紧密。基于此,本文选取《国家报》《世界报》和《ABC报》这三份在西班牙媒体中最具代表性的报纸,以其中关于中国共产党召开"十八大"期间的涉华报道为主要考察点,解读中国在西班牙媒体中的国家形象,分析西班牙媒体中的中国国家形象的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4.
张贤平  黄永红 《东南传播》2016,(12):101-103
"女儿会"已经成为地方政府打造城市品牌,传承地方文化特色的重要传播渠道,大众传播活动形成的拟态环境,构建了土家"女儿会"的媒介形象,但不同媒体对"女儿会"媒介形象的表现呈现不同特点。本文分别选取《恩施日报》、《恩施晚报》、《湖北日报》和荆楚网为样本,通过分析省级党报、地方党报和新媒体有关"女儿会"内容报道的侧重点,意在研究其"女儿会"报道中媒介形象的偏差表现和成因,同时,比较这种偏差与"女儿会"原生态形象和受众认知中"女儿会"形象的异同,从而探讨这种异同对"女儿会"作为民族文化传播传承影响力。  相似文献   

5.
杜蕊 《现代传播》2007,(3):164-165
面对各种有关"中国形象"的解读和评论,在系统分析了《时代》封面50多年来所呈现的"中国"形象之后,笔者发现:尽管《时代》封面上的"中国"会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面目迥异,但《时代》建构"中国形象"的自我价值观却始终未变.  相似文献   

6.
于钦密 《传媒》2017,(24):70-71
当前,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已经成为连接中外、顺应全球化发展潮流的宏伟构想,承载了一众国家繁荣昌盛的梦想.而《一带一路》《海上丝绸之路》《河西走廊》《丝路,重新开始的旅程》等"一带一路"纪录片充分彰显了这一时代主题,并作为一种以信息技术为依托的文化载体、文艺形式和传播媒介,逐步形成了以"一带一路"为主题的国际文化传播.同时,纪录片内涵丰厚、生动形象、诉求鲜明等优势,能够吸引全球受众的广泛认可与喜爱.可以说,"一带一路"纪录片国际传播对于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改善国际形象、强化国际话语权、弘扬民族文化等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一、北京2008奥运——以媒介奇观塑造中国国际媒介形象的难逢契机1.一个充斥媒介奇观的时代盖·德堡在他的《奇观社会》一书中提出了"奇观"的概念。美国的道格拉斯.凯尔纳在《媒介奇观——当代美国社会文化透视》一书中进一步提出了"媒介奇观"的观点:"媒介奇观是指那些能体现当代社会基本价值观、引导个人适应现代  相似文献   

8.
苏婧 《今传媒》2016,(1):104-105
对原生广告营销进行概念性描述,并与信任代理的概念和传达出的若干理念进行比对,围绕"信任代理"形象构建的角度切入进行论述.本文选取《罗辑思维》的自媒体营销为案例,从节目的理念、初创、互动模式和运作经营等方面进行分析,试看《罗辑思维》如何塑造"信任代理"的形象以及对原生广告营销有何意义.  相似文献   

9.
张璐璐 《今传媒》2012,(10):80-82
影视作品作为文化传播的一种形式,对塑造国家形象起着重要作用,宫廷剧中后宫争斗、尔虞我诈、"你死我活"的影片叙事内容不胜枚举。这种叙事角度虽然抓住了观众的眼球,但却容易在国外造成一种文化扭曲。当今影视剧中极其流行的宫廷剧,像《宫》、《美人心计》、《步步惊心》这些"穿越剧"很容易让他国对中国文化造成曲解。本文就这一现象,以中国古装宫廷剧为切入点,思考在全球化视野中,如何制作优秀的国产影视剧作品以及建构正确的中国国家形象。  相似文献   

10.
画中有话     
"一套穿了1年、价值300英镑的羊毛西装,如工作期间被剐破的话,可获得高达225英镑的赔偿。"英国新公布的公务员赔偿条令规定,公务员上班时间造成的服装破损可以获赔,遭到纳税人质疑,被批荒唐。英国《太阳报》写道。  相似文献   

11.
《麦河》是著名作家关仁山历经数年精心打造的一部史诗性的长篇小说.小说以土地流转为线索,以各具特色的人物为对象进行叙述.本文以性格特征迥然不同的人物形象为对象,对关仁山《麦河》的人物塑造进行研究.本文运用文学形象分析法对小说中主要人物进行形象分析,在此基础上阐明《麦河》的写作背景、创作意图以及当时社会背景下所赋予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2.
岳子荷周丽 《视听》2016,(6):137-138
国家形象是个综合概念,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媒介传播是国家形象建构的主要方式,在国家形象建构与国际传播中起到了"传声"与"扩音"、"桥梁"与"纽带"的作用。在国家形象的构建中,媒体的公信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媒体对事实的报道和传播影响着人们对国家形象的认知。本文以《人民日报》对十八届五中全会报道为对象,通过内容分析法来研究这一事件的报道对国家形象的建构。  相似文献   

13.
朱晓莉 《东南传播》2017,(12):93-96
"中阿博览会"作为宁夏回族自治区举办的重要地区活动,已逐步发展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家级、国际性经贸合作平台。《宁夏日报》作为自治区党委机关报,积极承担"中阿博览会"的信息传播及舆论引导任务,并在其媒介形象建构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研究发现,《宁夏日报》建构了良好的"中阿博览会"形象,对其报道总体上也是客观、全面的,但同时也存在若干问题与不足。文章通过量化研究和文本分析,关照已举办的两届"中阿博览会",以期寻找《宁夏日报》在塑造"中阿博览会"形象中还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提供解决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4.
《新闻界》2016,(17):58-64
本文采用批评性话语分析的方法,以美国《华盛顿邮报》的相关报道作为分析对象,从文本、话语实践和社会实践三个层面探讨了美国主流媒体如何建构中国的"一带一路"形象,建构了怎样的"一带一路"形象以及这些形象建构的背后存在怎样的社会意识形态等问题。研究发现,《华盛顿邮报》通过分类、及物性、文本架构、互文性等手段,将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塑造成一种殖民扩张、重利轻义的霸权形象。这种形象塑造的背后与美国社会存在的"中国威胁论"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2006年元旦,三家省级党报《湖南日报》《湖北日报》《吉林日报》同时进行改版,以全新的"瘦报"形象与读者见面.加上早已"瘦身"的《南方日报》《重庆日报》,目前,国内已有五家省级党报采用"瘦报"这一国际流行的"黄金报型",若再算上《经济观察报》《成都商报》等报纸,国内采用"瘦报"报型的报纸已有数十家之多.  相似文献   

16.
《新闻界》2016,(16)
孙中山在近代史上意义重大,今日普通民众对其认知相对单一,认为其卓绝伟大。然其生前在报端之形象呈现纷繁复杂的多样性,这种多样性至北伐结束而趋于单一。作者以新记《大公报》为例,通过梳理《大公报》于北伐期间对于孙中山的社论,重建彼时《大公报》报端孙中山媒介形象的演变。通过梳理发现,孙中山的媒介形象随时间推演大体经历"革命党统率"、"反帝反赤"、"近代领袖"到"一代伟人"的变迁,且彼此之间层层累积,并非相互替代。  相似文献   

17.
经典影片《刘三姐》在本世纪初"翻拍"成不同语境的电影、电视剧、综艺节目和动漫作品。消费文化诉求下的《刘三姐》影视翻拍,以受众的符号认同为基础,整合大众文化的明星形象及流行元素,颠覆原版形象而幻化为"媚"与"美"的商品化标识。影视媒介作为一种构建民族文化形象的"仿像"符号(载体),如何运用影视艺术表现力,塑造具有符号意义的银幕形象;探讨网络技术背景下,影视媒介传播少数民族文化亟需规避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王芙蓉  赵勇  曹文磊 《编辑学报》2021,33(5):567-570
"特色栏目"是期刊中富有生命力、感染力的单元.扬州大学专业期刊《美食研究》的《饮食文化》栏目坚持办栏30多年,形成自己稳定的风格和特色.总结探讨特色栏目创办背景、办栏实践和建设成效,探讨其充分利用个刊的内容优势,反哺专业建设、服务地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而在中外交流过程中以"食"为"媒",起到塑造积极正面国家形象的积极作用.希冀为其他依托民族、传统文化内容资源打造特色栏目的中文期刊提供参考,也为我国期刊内容的特色化传播与期刊国际传播能力提升提供一种思路.  相似文献   

19.
《与全世界做生意》纪实拍摄三十四个中国与全世界之间的商业故事,荣获四川电视节"金熊猫·社会类纪录片大奖"。纪录片是建构国家形象的"有力武器",《与全世界做生意》以平民化视角展现中国人对财富和梦想的理解及追求,弥补经济视域下国家形象建构的缺失,同时呈现中国人与生俱来的商业智慧和民族精神。本文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五个方面,对"一带一路"背景下《与全世界做生意》中由商品、贸易、商人等元素折射出的国家形象做出新诠释。  相似文献   

20.
项羽是著名的历史人物。司马迁的《史记·项羽本纪》最早为项羽立传,对项羽作出了客观、公允的评价。在诗人笔下,项羽又多以“悲剧英雄”的面目出现,揄扬者居多。而在通俗文学作品中,项羽却蜕变成了一位“恶神”,狂妄自大、色厉内荏、褊狭、荒唐。本文姑称之为项羽的“第三种面目”,并从《南史》、《太平广记》、《人中画》、《西湖二集》中钩稽出相关的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