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5 毫秒
1.
在数字信息时代,区块链、元宇宙、NFT数字作品等新兴科技、经济概念对既有著作权法律概念与制度形成冲击。从著作权法语境下“作品”及相关概念之嬗变出发,分析分别对应不同时代传统作品、数字作品、NFT数字作品的特点以及同作品类型在传播过程中的法律性质之殊异,建立适用于数字网络环境下以作品类型为分野的发行权与权利穷竭原则的灵活适用机制,厘清新技术、新业态、新领域冲击下发行权与信息网络传播权的边界,有利于调和数字网络环境下的作者、传播者与用户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助力我国文化、艺术与科学事业的发展与繁荣。  相似文献   

2.
数字技术加快了作品创作与传播的速率,也造就了网络环境中作品数量庞大的景象。然而,因为网络作品的数量庞大,作品的有效授权许可成为难题,而著作人身权更进一步加剧了许可困境。为了激活网络作品令其被有效利用,促进网络作品的顺利交易,增加公共利益,应该对网络著作人身权进行合理的限制,从作品的类型、作品的使用惯例以及交易的目的等方面对著作人身权进行适当限制。合理限制网络环境下的著作人身权有利于在维护作者正当利益的前提下促进作品的传播与利用,帮助实现作品的经济与文化价值,让网络环境从作品数量众多的现实进化为文化繁荣的胜景。  相似文献   

3.
《一只下金蛋的鹅》是艾萨克.阿西莫夫众多作品当中的一部。本文从这部作品的真实的历史背景,独特的叙事角度,通俗的叙事语言,以及严密逻辑下小说真实的载体等几方面来评析作品,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位大师亦真亦幻的科幻作品。  相似文献   

4.
儿童文学作品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占有重要地位。在互联网环境下进行语文教学,教师借助在线平台引导学生阅读儿童文学作品、走进儿童文学作品,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5.
作者对作品的控制是保障作者合法权益的基础,构成著作权自治的前提。时代背景下效率价值的考量使得著作权法对著作权、著作权人倍加青睐,与此同时对作者关注却不足。法制偏见、合同失衡、力量差异下的著作权自治引发作品脱离作者控制成为现实,在作者弱势地位形成、作品商业化逐利态势下,著作权自治引发的风险显著,著作权法公正性评价有失公允。虽不能因此认为著作权结果主义和自治失败,但对之予以纠偏成为必要。从立法上认可作者对作品的初始控制和远程守望,加之合理的著作权自治规制,有助于缓解著作权自治的遗憾。因此,应确保对作者和作品加以关注,构建作者与作品之间的稳定价值结构,以促进著作权制度对文学、艺术、科学长足发展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作为“红色经典”的《青春之歌》是一部在主流意识形态下被不断规范和改写的小说。这是这样的规范和改写使作品的内涵更加复杂。从作品中人物的求爱语言中探索作品人物的意识形态化,从而看到被规训下的不同人物共同的欲望。  相似文献   

7.
“Google云”实现学生电子作品的展示与互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学生作品展示是教学互动的重要体现,电子作品评价是信息化教学环境下重要的评价方式,以Google为代表的"云计算"为教育信息化带来了新的契机,如何利用最新的Web技术促进教学活动和评价方式的变革是教学实践中值得研究的问题。该文在讨论学生电子作品互评的意义的基础上,探讨了Google sites环境下,电子作品展示与学生互评的设计思路和实现方法。  相似文献   

8.
基于快文化翻译作品而言,其可读性会受到多种因素影响,翻译理念即为其中影响最为深刻的一种影响因素。林语堂快文化翻译作品强调"间性",并将其视作主导思想,在加快异质文化交融的基础上,提升翻译作品的可读性。文章选择"间性"视角评价林语堂跨文化翻译作品的可读性,首先介绍"间性"基本内涵、跨文化翻译和"间性"的关系,接着介绍跨文化翻译作品体现出的可读性,最后重点分析"间性"视域下的林语堂跨文化翻译作品体现出的可读性,期待通过重新审视"间性"视域下的林语堂跨文化翻译作品体现出的可读性,对日后加强跨文化翻译作品的可读性提供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9.
在这几年中国电影繁荣的背景下,新生代的作品也显得引人注目。本文主要通过对《三峡好人》和《落叶归根》两部作品,来分析新生代作品中对从个体的角度对现实的描绘这一共有的特色,从而更好地认识新生代作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赵树理在作品中始终能够把"民俗书写"置放在农村民俗文化背景下来加以阐述.并将其"整合"到他的艺术审美理念之中,这就使得他作品中的"民俗书写"呈现出独特的结构功能:作品中的人物在民俗规约下形成了诸如"算账"等行为习惯;民俗影响并参与到对作品情节的建构之中;在"民俗氛围"背景下形成的作品主题趋向,系统而又连贯,"民俗化"的叙事结构功能在这里得到更大程度的"彰显".  相似文献   

11.
西方现代派小说是一种在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出现的新文类,具有内向性、变异性、模糊性和审丑性的特点。在讲解这类作品时可考虑使用三种方法:由流派到作品、由作家到作品、侧重揭示作品的重要价值。这三种方法可根据作品实况择用。  相似文献   

12.
当代日本著名女作家壶井荣在中日战争期间创作了大量文学作品,这些作品中有14篇是反战主题的,有十余篇是写战争下人民生活状态的,在日本军国主义的极端统治下,这些作品所带来的价值都弥足珍贵。文章以壶井荣的《走廊》、《历》等作品为例,简要展现了作者的反战思想和鼓励人们在战争阴霾下努力活下去的创作目标。  相似文献   

13.
本文作者从创作心理学角度对弗吉尼亚·伍尔夫作品中的孤独意识和死亡意识进行探析,探索特定环境下它的深层含义,剖析作品深厚的文化内涵,从不同视角去深入认识作家和作品。  相似文献   

14.
网络环境下著作权合理使用是指在法律规定的条件下,不必征得著作权人的同意,又不必向其支付报酬,基于正当目的而使用他人著作权作品的合法行为。我国著作权采用列举方式明确规定合理使用的事项。网络环境下,这一判断标准已很难适用。因此,我国著作权法中合理使用的判断标准,可以在传统模式基础之上,借鉴美国判断合理使用的标准来判断使用者的行为是否属于合理使用,即使用目的与性质、被利用作品的性质、使用作品的数量与重要性、使用对作品潜在市场或价值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六下第二单元:写作品梗概特邀审题、点评老师:朱兴华(高级教师,温岭市方城小学)审题要点分析写作品梗概,是同学们学习过程中经常碰到的事情。学写作品梗概,既能锤炼语言,把握作品的主要内容,又能让这部作品得到推广,是一举两得的好事。怎样写好作品梗概呢?一、读懂内容,把握脉络整本书的内容非常丰富,人物众多,故事情节也非常复杂。同学们要综观全局,把握脉络。  相似文献   

16.
当今的油画作品,在各种绘画学科相互渗透和影响下,材料在作品中的运用更加广泛,研究绘画材料在作品中的使用,以及材料与作品的构成关系,在当代的油画作品中应当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7.
在影像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课主题作品创作成为课程改革创新的可行路径。高校思政课教师在课程系统设计中应发挥主导性作用,通过实现课程理论和影像作品的融合,激活课程活力。文章基于教学实践阐述了高校思政课主题作品创作的思想指引和规律遵循,找到了思政课和学生专业的关联性,探索出主题作品创作的系统设计框架与实现路径,揭示了主题作品创作及建构作品数据库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8.
弗朗茨·约瑟夫·海顿的一生经历了巴洛克晚期和几乎整个古典主义时期,因此,在时间的酝酿下,他的钢琴作品风格可分为三种风格,早期是带有洛可可艺术风格的小规模作品,中期的作品中表现出激越高亢的情绪,晚期作品则极富戏剧性内容。对此,本文将结合孔子对音乐的社会功能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9.
近些年来,很多奇幻电影引进中国,例如:《哈利波特》《指环王》《纳尼亚传奇》等等。这些作品都受到中国观众的欢迎,而且越来越多的读者开始关注这些作品的原著。《纳尼亚传奇》是C.S.路易斯创作的有名的系列作品。本文将在"第二世界"理论下探索这部作品,这部系列作品也回答了人类心灵的三大疑问。  相似文献   

20.
张爱玲的小说喜欢用对照的手法。以苍凉的风格来展现她笔下和心中的世界。她用苍凉来展示那个时代的悲剧;用苍凉的笔触来勾画芸芸众生,展示人物的命运。本文重在通过作品背后的意义,去挖掘作品苍凉的表象下,作家渴盼入世,渴盼现世安稳而不得的苍凉情怀,挖掘她的作品在对照意义下的苍凉与渴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