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写对联     
今年秋天,我家盖了新房,要上梁,就等着贴对联了。爸爸买了两张大红纸,叫我请邻居李大伯写几幅对联,我高兴地答应了。我气喘吁吁地跑到李大伯家,他却不在家,我只好拿着红纸又气喘吁吁地跑回来。  相似文献   

2.
写对联     
"过年啦!过年啦!"伴随着阵阵鞭炮声,孩子们会边跳边喊。一提起过年,我猜你一定会想到吃饺子、贴对联、放烟花等有趣的事情。在我身上,就发生过一件与对联有关的趣事。你想知道吗?那就接着往下看吧!那年春节前的一个晚上,晚风婆婆轻轻地抚摸着大树,发出"沙沙"的声音。大人们都在忙活着春节的事,我和哥哥姐姐却在床上玩  相似文献   

3.
写对联     
时下真怪,都已除夕了,偌大的县城竟找不到一处买红纸的地方。爸爸也真“邪门”,现成的对联不买,非要我迎风斗寒,硬是从十余里外的海通小镇觅来红纸。下午,爸爸裁好红纸,摆好笔墨,我知道,我面临着的“严竣考验时刻”到了。  相似文献   

4.
覃宁 《老年教育》2009,(7):44-44
平生第一次写对联,是在年轻时初恋失败之后。那时的我,满怀激情地给一位姑娘写去了情书,却发现她已经名花有主了。于是将一句古诗和一个成语稍作修改,也不管工整与否,作了一副自嘲联:“自作多情应笑我,总步他人身后尘。”如今看来,那与对联根本不搭界。  相似文献   

5.
《笑笑录》曾载唐伯虎写对联的故事。有一次,唐伯虎代市上某商人写对联:生意如春草;财源似水泉。那个商人却不中意,认为夸张得不够,要求用显而易见的东西作比喻。唐伯很生气地改写道:门前生意,如似夏夜蚊虫,队进队出;夜里铜钱,要像冬天虱子,越捉越多。那个商人看了,竟高高兴兴地拿走了。又据传说,唐伯虎对门有一家富翁,为其母做生日,请唐伯虎绘画题诗,以祝寿。唐伯虎绘“蟠桃献寿”一幅,挥笔题诗,写到“对门老妇不是人”,富翁十惊愕,怒目而视。当他看到第二句“好似南海观世音”这才转怒为喜,但看到第句“生下儿子是个贼”,富翁笑颜又消失了…  相似文献   

6.
学习写对联     
对对子(对联亦称对子),是我国传统的写作训练形式之一。汉语语言特具的音乐性特点——音调柔美,节奏明快,韵律和谐,又兼词汇丰富,词序变化对表情达意都产生重大影响。巧设对联就成了衡量人的知识水平、智力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著名语言学家张志  相似文献   

7.
8.
唐寅(1470—1523),字伯虎,明代著名书画家、文学家。时人称其为“江南第一才子”。曾有一富商请他给自己的商号写副对联,唐伯虎一挥而就:“生意如春意,财源似水流。”商人左看右看,总觉得多赚钱、快发财的意思不够明显,便央唐伯虎按其要求另作一副。唐伯虎无奈,只好提笔再作:  相似文献   

9.
现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一生写了很多对联,其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名联,至今还被人们所赞颂。捧着一颗心来, 不带半根草去。这是陶先生撰写并悬挂在自己办公室里的一副对联。上联抒发了自己为民谋利,赤胆忠心,全心全意的坦荡情怀。下联表露出自己大公无私,不置家产,鞠躬尽瘁的坚定信念。他的一生实践证明,他不愧是一位捧着心献给人民的教育家。从野人生活出发,  相似文献   

10.
佚名 《教师博览》2006,(5):29-29
对联,是中国“独家经营”的一种文学样式。鲁迅先生逝世后,有关方面收到很多挽联,其中一副是日本友人左藤村夫先生撰写的: 有名著,有群众,有青年,先生未死;  相似文献   

11.
古诗文默写题是近年来中考语文试卷中的一类常见题,一般有直接默写、理解性默写、情景性默写、串联性默写、开放性默写等几种。但是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新的默写形式不断出现,并且花样百出,请欣赏下面的试题。  相似文献   

12.
教学《狱中联欢》布置预 习时,我一反常态,只要求学生读三遍课文,然后选择文中的某一副对联用毛笔写下来,并想一想为什么要选择这副  相似文献   

13.
周世伟 《初中生》2003,(21):66-67
  相似文献   

14.
对联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历史悠久,影响深远,它独特的艺术形式,不但为中国人民所喜爱,也深受外国人的欢迎,很多外国朋友对此还很有研究和造诣。  相似文献   

15.
对联是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讲究对仗、平仄,历来属于中文。但随着中西方文化的相互交流增多,对联也出现了中西合璧的现象。例如1936年,鲁迅先生逝世,郭沫若就写过这样一副挽联:  相似文献   

16.
今天是大年三十,一吃过午饭,爸爸就忙着贴对联,我一边在旁边打下手儿,一边给我饲养的小兔添草,摸摸它的绒毛,和它逗着玩。大约过了两个钟头,我家的对联都贴好了。看着崭新的对联,我心里美滋滋的。  相似文献   

17.
对联是我国独有的传统文学样式,它以形式对称、音韵和谐、内容丰富、语言精练且易于记诵等优点,而历来为我国各族人民所喜闻乐见.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教法学法探索过程中,我们发现,如果能有效地使用这一形式来辅助教学,对于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对于活跃课堂气氛,对于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对于提高教学效率等,都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和作用.其操作方法也相对简单易行——根据课文内容和教学要求,可以师生共同拟写;可以教师拟出上联,让学生对出下联;可以学生拟出上联,教师对出下联等.  相似文献   

18.
19.
李弗不 《高中生》2013,(10):58-58
有些中国人外语说得比外国人还好,同样,有些外国人汉语说得比中国人还棒。中国有很多独特的文化,令一些外国人求知若渴,爱不释手,对联就是其中之一。你别看人家是外国人,可写起对联来。也不见得逊色于中国人。不信?咱们一睹为快。  相似文献   

20.
“捧出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作的一幅对联。他将这幅对联贴在办公室里,其意是要时时告诚自己:办教育不能有半点杂念,当教师要心“诚”才行。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教师应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当前,四化建设亟需人才,教育亟需快上,尊师重教正风蔚神州。尤其是在党中央作出了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以后,更是把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