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章从童话阅读与"泛灵观念"、童话阅读与"发散性思维"、童话阅读与宣泄作用几方面阐述了童话阅读对儿童思维品质培养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
本实验采用询问法通过对3~6岁240名蒙汉儿童逐一询问揭示出:儿童把无生命客体看作是活的和有心理的认知倾向是儿童的泛灵心理,不是泛灵观念。儿童缺乏关于活的和心理的系统化的正确知识和由于对象的某一似人特点而产生的情绪体验是泛灵心理产生的原因。儿童的泛灵心理和民族无关,和所认识的对象、提问的内容有关。儿童存在泛灵心理的程度是有条件的。  相似文献   

3.
宋雪莹 《考试周刊》2013,(46):18-19
认知隐喻观认为,人的思维是隐喻的,隐喻是人的基本认知手段。本文从认知隐喻观角度考察儿歌中的隐喻。得出的结论是,隐喻在儿歌中大量存在,儿童的思维是隐喻的。因为儿童的泛灵心理,儿歌充满拟人隐喻,又因为幼儿所掌握的词汇量不够,词类单一,所以儿歌中的隐喻多为名词性隐喻和动词性隐喻。  相似文献   

4.
<正>基于儿童立场是幼儿园红色文化课程中重要的核心概念,目前很多红色文化课程中存在幼儿主体地位不清、教师选择教学内容不恰当等问题,因此需要基于儿童立场去设计幼儿园红色文化课程。基于儿童立场体现在重视幼儿的认知特点上,幼儿的认知具有具体形象性、直接感知性、泛灵式思维和自我中心性等特点。红色文化则具有文化性、象征性和时代性。因此,  相似文献   

5.
不同的语言形式,表达效果是不同的,换言之,一篇优秀的文章肯定在语言表现手法上具有独到之处,那么有哪些常用的表现手法呢?1.泛灵生情,描写生动情自生华丽是一种美,质朴也是一种美,关键在于贴近传神地表达自己的情思,而"情思"是文采之源,其中"泛灵"是生情的方式之一。所谓的"泛灵"就是运用拟人的表现手法,赋予万物以人的心理、情  相似文献   

6.
一个小枕头,小女孩会把它抱在怀里,柔情地摇,轻轻地拍,认真地哄它“睡觉”。幼儿的这种“幼稚”行为,人们通常把它看成是孩子模仿和想象的结果。其实,除了模仿和想象之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因素在起作用,这就是幼儿的“泛灵”心理。什么是“泛灵”心理?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儿童时期的“泛灵”心理乃是把事物视为有生命和有意向的东西的一种倾向。在幼儿心目中,一切东西都是有生命有思想感情的活物。“泛灵”心理是幼儿时期所特有的一种心理倾向,它不同于成人艺术中的“拟人化”。幼儿的观察力思维力以及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经验都极为有…  相似文献   

7.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思维从动作开始,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学生的认知都是从具体的事物开始,需要在亲身体验的基础上建立思维意识,实现思维转化。本文结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践案例,提出教师如何规范"比画式"教学的具体操作,攻破课堂教学的重难点。本文以"现象点击"为第一现场,以"改进对策"为实施过程,论述了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巧用"比比画画"的教学,这对同类型教学会有较好的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8.
<正>语言和思维是紧密联系的。心理学的观点是:"思维是以词语为中介的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儿童在思考问题时会不由自主地自言自语。思想的形成、表达与交流是借助语言材料来实现的,反之思维发展也能促进人对语言材料的理解和言  相似文献   

9.
<正>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具有"泛灵性"的特征,它是指儿童总是赋予物质世界以心理的特征。在他们眼里,物质世界似乎是有心理活动的,是有人性的。而童话中的主人公都是"泛灵"的。正如周作人先生所说:"童话者,原人之文学,亦即儿童之文学,以个体发生与系统发生同序,故二者,感情趣味约略相同。且顺应自然,助长发达,使各期之儿童得保其自然之本相,按程而进,正蒙养之最要义也。"可见童话在儿童生活中的重要地位,而让童话步入低年级的读写生活,无疑是给孩子们的读写提供了一根拐杖。一、开窗放入大江来——大量阅读,精品感悟童话作品丰富多彩,儿童对此喜闻乐见。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我一般推荐他们读有拼音和配图的、简短易懂的童话。如《小巴掌童话》《小猪唏哩呼噜》《小精灵的秋天》《安徒生童话》等和绘本童话。我通常会带领学生采取多种读的  相似文献   

10.
<正>每个人的成长都要经历很多阶段,每个阶段对于个人的成功都有着重要影响,其中,幼儿阶段是最为重要的一环,因为幼儿阶段是培养一个人的能力、素质的起点,也是激发兴趣,塑造个性的最佳时期。所以,幼儿教育的重点应该是:培养幼儿的好奇心、珍视幼儿的个性发展,但是长期以来我国的幼儿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即把幼儿当作小学生来要求,在幼儿阶段教授小学的相关课程,试图拔苗助长,这种教育教学方法导致儿童的思维模式由叙事性思维向例证性思维转变,导致了儿童过早地成熟,最终后果是:幼儿的创造力枯萎与活力过早流  相似文献   

11.
<正>作为一个教育学和心理学的概念,审辩式思维对学校教育具有深刻的意义。到目前为止,几乎所有的中外学者的研究结果都支持下面的判断:一、审辩式思维可教,可学,可发展人类天生具有逻辑倾向,比如人在童年就表现出寻找因果关系、生活中的规律和讲故事、编故事的兴趣,并且发出成年人认为可笑的"天问"。儿童总在为自己的问题寻找一个讲得通的解释和答案。生活经验也会塑造儿童对陈述的可靠性的推理,因此,儿童很早就会发现大人有歪曲事实的企图。比如,很多  相似文献   

12.
音乐教育是儿童最好的启蒙教育。这是因为音乐形象所具有的优美或崇高的情感特性,对人的思维活动有一种强烈的推动力,能显著提高人的形象思维能力,然而,现实生活中,音乐教育普遍存在儿童缺乏学习自主性的弊端。怎样使儿童在学习音乐中得到快乐,从而自主的学习,以便达到开发智力的目的,就是教师应有计划、有目的地运用游戏化的、自主协作式的方法,让儿童在灵活的、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中感知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从而挖掘儿童智慧潜能。儿童智慧潜能的内涵丰富,其表现是多层面、多角度、多方位的。根据儿童特点,着重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挖掘儿童的智慧潜能:一、激发儿童对音乐活动的兴趣,让每一个儿童始终保持良好的状态兴趣是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和情绪状态,是调动儿童思维、探究、认识的内动力。自主协作式音乐活动的核心是调动  相似文献   

13.
"互联网"时代对儿童思维方式有根本性影响,将极大地改变儿童认识世界、社会和自我及其相互关系的方式。在看到互联网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不能忽视它对儿童思维方式造成的技术理性泛滥与价值理性缺失、数字化生存与现实世界迷失、思维过度发散与专注力稀缺等消极影响。"互联网"时代教育应积极应对儿童思维方式出现的新变化,探寻促进儿童技术化思维与人文性思维、虚拟性思维与现实性思维、发散式思维与聚合式思维整合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14.
我是小液泡     
在儿童眼里,小狗和他一样会思考,小树也和他一样知冷暖。他会与小板凳聊天,向布娃娃说心里话。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必然经历这样一个“泛灵化”阶段,即把一切无生命的事物看成是有生命的,把动植物看成与人一样具有意识。儿童喜欢将别的事物与人类比,拟人化思考对他们来说是再自然不过的了。拟人类比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赋予没有生命的事物以人的特点,叫拟人化;一种是把自己想象成那个无生命的事物,又叫亲身类比。  相似文献   

15.
<正>儿童视角是一种"借助于儿童的眼光或口吻来讲述故事,故事的呈现过程具有鲜明的儿童思维特征,小说的叙述调子姿态结构及心理意识因素都受制于作者所选定的儿童的叙事角度的表达策略"①。它并不等同于儿童文学,儿童文学是一种文学类别,儿童视角则是一种叙事策略,儿童文学并不都以儿童视角进行创作,  相似文献   

16.
<正>在我校整本书阅读课程建构过程中,笔者与团队教师共同探究如何借助思维导图打通儿童思维与书本语言之间的壁垒,使儿童在阅读中的思维过程成为一个"向深处漫溯"的过程。下面以叶圣陶童话集《稻草人》一书的阅读为例,谈谈我们团队是如何运用思维导图来实现儿童阅读品质的提升的。一、画一画"情节流程图",从儿童的视角解构文本在指导学生阅读《稻草人》这部童话集时,  相似文献   

17.
本文解析了儿童简笔线描及其特点,从培养儿童的观察能力、把握儿童的泛灵心理、尊重儿童的想象创意等方面重点阐述了教学和辅导的方法,还谈及了教学辅导中的几点忌讳。  相似文献   

18.
<正>传统民俗文化对儿童的全面发展有着诸多益处。"知识和文化需要传承,但这只是手段,让知识和文化落户在幼儿的心智结构、转化为幼儿理解的意义,焕发幼儿的生命力,才是幼儿教学的真正目的。"〔1〕幼儿园有计划、有步骤地建构民俗文化课程,首先要完成对民俗文化资源的转化,才能遵循幼儿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童话因而也就成为最佳载体。我们借助童话的泛灵思维和独特的  相似文献   

19.
<正>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问题是思维的源泉,更是思维的动力.新课程改革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突破口,倡导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引导学生通过高水平的思维来学习,通过问题解决来建构知识.对此,笔者站在教学主体——学生的角度上来认识并探索化学课堂的活力因子:如何进行"问题式"教学.笔者尝试在初中化学课堂上进行"问题式"教学的教改研究,让学生在问题中能有所发现和提高.一、初中化学课堂中"问题式"教学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人的主体性素质是现代社会人的核心素质,在语文学科中倡导人文性,实际上是对"关注人、发展人"这一教育终极目标的重新认识。小学阶段的习作作为儿童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仅是儿童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一种重要方式,更是儿童心智发展的重要途径。在习作指导中,教师走近孩子的生活,走进孩子的世界,尊重孩子的思维方式,尊重他们的个性化理解,尊重他们的"未成年状态",蹲下来与他们对话,引领他们同伴之间彼此敞开心灵,沟通接纳,吸引包容,互动分享,提炼思想,升华认识,真正实现语言与心智的同生共长,这是作文教学追求的理想境界。"条条大道通罗马",追寻彼岸的理想道路千万条。在此,笔者谨呈一家之言:以一次"案例式"作文指导为例,探索一种对话型作文指导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