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鲍鸿 《集邮博览》2012,(11):9-9
2012年是我国著名集邮家张包子俊先生(1902-1994)诞生110周年,也是杭州企业—都锦生丝织厂建厂90周年。1986年,82岁高龄的张包子俊到都锦生丝织厂举办集邮知识讲座的情景,至今仍历历在目,感慨万千。当时,为丰富职工业余生活,厂工  相似文献   

2.
最近整理四十多年集邮的藏品,其中一组张包子俊先生寄来的珍贵封片勾起我的无数回忆。1979年秋,我通过高考进入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求学期间恢复了集邮,并结识了一批同好。1982年元旦,我发起成立集邮小组,翌年在校团委支持下,又牵头筹建集邮协会。6月24日成立,是安徽高校中首个集邮协会,我当选会长。我从集邮报刊中得知著名集邮家张包子俊先生原籍是安徽歙县,便想找机会向他求教。1982年8月,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张包子俊当选副会长。我看到报道后,就以安徽小老乡、大学生集邮爱好者的名义给张包老发去祝贺信。  相似文献   

3.
今年6月丑3日是张包子俊先生逝世一周年纪念日,其时正值上海市第三届集邮展览期间,本市集邮界在此前后分别举行各种纪念活动,缅怀张包老。原新光邮票会上海会员联谊会主办,老干部活动室邮协、交运邮社、纺织邮协、化工邮协、天山地区邮协、原地封研究会协办,6月16日在丁香花园联合召开纪念张包子俊先生逝世周年暨集邮生涯八十年研讨会。市邮协名誉会长胡辛人,副会长朱翔祥、刘广实等共  相似文献   

4.
新光邮票联谊会为纪念张包子俊先生逝世十五周年,要我写一篇纪念文章,特写此稿以纪念先师。他生前鲜活的形象,又一幕一幕在我脑海中浮现……  相似文献   

5.
我和张包子俊先生曾有五次晤面,在此之前只知张包老的尊名,十分敬仰。第一次是1983年11月29日和朋友应邀赴京参加中华全国首届集邮展览开幕式,我们从宾馆专程到北  相似文献   

6.
今年5月,我回到杭州继续康复训练后,楼下的邮箱每天总是满满的。一封封各地集邮界领导、师长和邮友们的来信,激励着我一定要战胜伤残,早日回到邮友们中间的信念。诸多来信中,您从遥远的瑞士日内瓦给我的来信,激起我心中阵阵不息的波涛。今年是您的好友张包子俊先生和盛澄世先生逝世十周年,我一遍遍细读着您给我的那充满惦念、关爱和祝愿的来信。十年前,您两次专程来杭州看望张包老、  相似文献   

7.
孙君毅的《邮学词典》原版于1946年10月在开封出版,属“甲戌丛书”之一,是我国最早的邮学词典,原版书已极稀见,但有无锡、遵义两种再版本。图1,1984年孙君毅先生逝世一周年之际,无锡集邮研究会再版发行,窦莲荪、陈文龙作序,程炳坤作后记,马任全、张包子俊,赵善长题词,并附录海外邮友的一篇  相似文献   

8.
和马老第一次会面,是在25年前。当时,我的一部《计划生育》专题邮集被选送参加了1983年全国邮展。那年的12月8日,我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展厅参观邮展时,碰到张包子俊先生。张包老得知我参展的邮集获得银奖,非常高兴,特约我到他下榻的邮政公寓共进晚餐。在用餐时,张包老又将我带到马老的餐桌前,介绍我和马老相识。  相似文献   

9.
《收藏》2016,(21)
正中国钱币界名人手札是研究泉界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宝贵资料,向为我收藏之所好。马定祥先生(1916.11~1991.3)是当代中国著名钱币学家。2014年4月19日,陕西知名收藏家韩有政先生在其乾县家中,将珍藏多年的马定祥给他的21封信函,以及清朝、民国纸币数张,赵善长信两封,张包子俊、徐枫题词书法轴两幅,一并转让于我(图1),缘由是"年事已高,儿子只  相似文献   

10.
北京 《集邮博览》2014,(6):16-16
正岁月荏苒,时光如梭。我尊敬的师长和老友张包子俊先生,自1994年6月13日驾鹤西去,转眼间离开我们已有20个年头。1982年我与张包先生在集邮联"一大"会上相识,从此结下忘年之交。之后,我俩晤面十几次,通信十余年。他给予我许多真诚的集邮教诲,也留下许多珍贵的实寄封片。如今,睹物思故人,往事萦绕于心,每枚封片都承载着一段难忘的记忆。  相似文献   

11.
■您集邮的起因是什么?谁是您最钦佩的集邮家?我是从小时候开始集邮的,那时还不到10岁。我在老祖母整理她的一个古老的一个竹箱时,看到有一包前清的邮票。当时她正准备扔掉,我看到邮票很好看就把它留下了,从那时起就开始集邮。我最钦佩的是浙江杭州的一位老集邮家张包子俊先生,他是我的启蒙老师。  相似文献   

12.
1月5日,应邀赴苏州参加生肖集邮研究会举办的己丑年“牛”邮票首发式活动,遇见上海邵林先生,无意中言及《百家姓》中有“申屠”、“欧阳”等双姓,唯张包子俊先生的“张包”不在百家姓中,不属于双姓,应算两个姓氏的叠姓。  相似文献   

13.
我在《关于文献集邮的研究内容》一文中说“用笔名发表的文章,可研究其真实作者”。这里展开来谈。集邮界从来就有使用笔名的习惯。《国粹邮刊》第4期就披露了多位集邮家的笔名:周今觉(铸秋、寄闲、邮史氏),张赓伯(翔九),张包子俊(俊、善、御风、风),叶颂蕃(叶闲),陈葆藩(一芹)。这篇早期的集邮文献研究随笔还张冠李戴,把张包子俊的另一笔名“冷然”记在了陈复祥的名下,以致后者不得不向邮友说明,近10年内撰写邮文没有用过别名。  相似文献   

14.
王晋枫  留丹 《集邮博览》2003,(4):40-40,41
1988年10月1日,火车邮戳研究会成立。这是一群志同道合的火车邮戳收藏者自发的联合,从此由“孤军奋战”到“联合作战”。最初参加的只有41位火车邮戳爱好者。在张包子俊、张康叶、张业承三位张老关怀指导下,由上海徐锡良先生精心筹划,把分散在祖国各地铁  相似文献   

15.
丁临渊先生说,他和一些人正在筹编一本集邮随笔集,这真是明智有益之举。我一度热衷于研究旧邮刊,最喜欢万璨文的集邮随笔,觉得它与艾芜的奇乡散文有异曲同工之妙;还佩服张包子俊、王纪泽等的邮事漫笔。四十年代的集邮文坛,犹如“五四”以后的新文学,有一段开放的辉煌期——这是粗浅的印象,  相似文献   

16.
“兴之所至”专栏写了有一二年了吧?我的这个随笔专栏的名称,是受到张包子俊先生的启发。我很爱读解放前邮刊上他的文章,觉得其特点是不摆架子,信手拈来,行文自然。自从在《上海集邮》上开了这个专栏,有赖编辑部丁临渊先生的叮咛:他一个电话,说发稿日期到了,我就连夜把久积肚里的题目描到稿纸上。“爬格子”已成职业习惯,总算还能凑上编者的进度。这样,专栏对懒汉是一种约束和鞭策,如此而脑子能不生  相似文献   

17.
1981年全国电影金鸡奖颁奖大会在风景如画的西子湖畔举行,夏老专程从北京来杭州主持颁奖仪式。当时我父亲王纪泽正在杭州,得知夏老住新新饭店,遂与我大舅张包子俊谈起想一同前去拜望夏老,大舅非常赞同。但由于父亲双眼患白内障,行动不便,且两位  相似文献   

18.
心愿     
1994年6月13日,端午之夜,中华邮坛的一代集邮元老张包子俊先生驾鹤西去。这天晚上18点55分,刚从上海修完假肢回到杭州家中的我,接到张包老儿子的电话,告知张包老病危的消息,张包老的儿子还告诉我,张包老下午就在病床上呼叫老友盛澄世老人和我的名字……我接电话后,急忙和正在我家询问张包老病情的齐光捷先生一起赶赴浙二医院的701病房(此时沈政先生已在)。  相似文献   

19.
邵林 《上海集邮》2004,(10):6-7
张包平之(1914—2002)女,祖籍安徽,生于杭州。我国的早期集邮界,明显地阳盛阴衰,新光邮票会的女性会员不足男会员的五十分之一。梳理中国集邮史,界定“第一代”集邮家颇费斟酌,或以辛亥革命划线,或以神州邮票会划线,莫衷一是。然而第一代的女集邮家,推举张包平之为代表,却是没有争议的。 张包平之有缘于集邮可以说是得天独厚,她的长兄是新光邮票会的主要创始人张包子俊,新光的会址就设在杭州严衙弄张包家。张包子俊是一位天生喜欢  相似文献   

20.
集邮九问     
许率真 《集邮博览》2010,(11):13-14
1.最敬佩的集邮家张包子俊。他为我国早期及改革开放后的集邮文化活动做出了贡献。20世纪80年代初,我随广东省集邮协会的一些同志到杭州,张包老到车站迎接我们,并和我们一起开座谈会,非常认真地听取我们介绍组建广州市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