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发展进程的必然,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本质所在,通过对毕节地区各中学体育现状调查,我区中学体育现状极其落后,师资队伍的数量,质量有相当大的差距,如:96%以上中学无体育经费拨款,90%以上中学无田径场,95%以上的教师不知道新课程标准的颁布.中学现采用的器材均是依据前苏联教学模式设置的,教学内容仍然是以前苏联教学模式为主,而且把中学体育达标项目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针对以上现状,我系结合<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以及毕节师专体育系课程现状,转变观念,进一步改革完善毕节师专体育系的课程体系,使我系毕业生能根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发展和壮大我区体育教育事业.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毕节师专在校学生体育基本状况的调查,分析师专学生体育学习的过去、现状、内客、效果以及学习项目的选择等基本情况,探索结合毕节师专实际的、具有毕节师专特点的、以素质教育和终身健康教育为主的、符合学生生理特征和心理特点的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依据体育教育专业专科《课程方案》,针对体操课程及教学时数的变化,分折了云南省师专体育系体育教育现状,且结合当前中学体育教学实际,提出了云南省师专体育系体操课程整体改革的构思。  相似文献   

4.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颁布与实施以来,许多教师对中学体育教学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创新,推动了中学体育教学改革。其中,如何正确把握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创新中学体育教学模式十分重要,这也是中学体育课程改革向纵深方向发展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5.
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模式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国外有体育与健康结合和分设的两种教学模式,国内也有学校做过试验,但是,究竟何种教学模式更适宜贯彻《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本文通过等组实验对比法、测试法、问卷调查法、访问座谈法等对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模式进行实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合模式》的教学使学生对体育与健康的认知和行为明显好于《分模式》.因此,建议广泛实验,以验证合模式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或找出更好的教学模式来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理解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基本思想的基础上,陈述了体育与健康的关系和当前中学生的健康状况。文章结合一些理论观点,对新课程标准理念下如何有效的促进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进行了探讨。认为新课程标准下的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在教学中应淡化竞技运动教学模式,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转变体育教学观念;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实现体育教师角色的转变;新课程标准对学生学习情况的综合评价等。以期为广大中学体育教师在新课程标准理念下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继承与发展是此次基础课程改革的特点。课程标准不是对传统教学内容和方法“推倒重来”,而是对传统的继承和发扬。在体育与健康三项基本任务的基础上,课程标准从发展的观点提出了五个领域目标,这五个领域目标较之于三项任务,更加完善、具体。自2001年教育部推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及中小学课程标准以来,中国教育迎来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此次课程改革,从指导思想和内容框架均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这里,我仅就《体育与健康》的《课程标准》谈几点认识。一、课程标准的教育理念更为完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有着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  相似文献   

8.
河南省实施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以来,由于种种原因,《标准》观念的产生、确立未能得到较快的发展。面对现状,如何推进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和新课程标准的实施的步伐,是体育教育工作者神圣的职责。  相似文献   

9.
根据师专体育系学生在教育实习中所反映出问题,通过问卷调查和目前师专体育系课程设置、教学模式等实际现状,探讨了师专体育系教学改革的基本途径,旨在使师专体育教学能适应21世纪学校体育发展之需要,为国家培养合格的中学体育教师.  相似文献   

10.
体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是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订与颁布的规范体育教学的指导性文件。它规定了中小学体育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目标、内容标准和评价等,体现了国家体育课程改革和发展的基本思路,以及对中小学生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方面的基本要求,是课程管理和评价的基础,也是教材编写和教学与评估的依据。体育《课程标准》的出台,标志着体育学科高起点的课程改革拉开了帷幕,  相似文献   

11.
毫无疑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以下用《新课标》)的实施是深化体育课程改革的必然,也是体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新课标》的内容设计和价值取向,决定了《体育与健康》课程进行新一轮改革实施的必要性和必然性。新课程改革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整个实施过程中存在着许许多多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期性的因素。本文将以《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为依据,  相似文献   

12.
马瑞 《陕西教育》2008,(10):33-33
2003年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从而取代了旧的全日制小学《体育教学大纲》高中部分。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并于2004年的新学期开始在我国广东、山东、海南、宁夏省区试点。2007年9月全国各省市高一年级开始正式实施新课程改革。体育课程改革是整个高中课程改革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次改革是我国有体育课程一百年来最大的一个变化,有必要对新的《课程标准》和旧的《教学大纲》进行比较研究,以加深认识与理解,进一步促进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贯彻实施。  相似文献   

13.
运用体质测试、数理统计等方法,对定西师专2012年在校学生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结果进行统计与分析研究.研究表明:尽管比2011年测试结果略有所增长,但男女生从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和总体评价中都存在很大差异.根据《定西师专公共体育课程改革方案》的实施,提出相应的对策,为完善《定西师专公共体育课程改革方案》和2013年实施的"定西师专体育俱乐部"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4.
新课程改革以来,<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在农村中学体育课堂中的落实情况不客乐观.体育教师要深入解读课程标准,从教师观念革新、教学目标设定、校本课程开发、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着力改变课堂现状,提高课堂效率,提升学生的体育素养.  相似文献   

15.
黎萍 《中学文科》2006,(1):87-87
当代教育理论的发展和课程改革的方向都已表明:转变教育观念,用先进的教育理论去指导教学过程,规范教学行为,越来越显得刻不容缓。尤其是在由《体育教学大纲》走向《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不再是“以纲为纲,以本为本”的初级阶段,但很多一线的体育教育工作者,对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未能正确解读。本文就此谈谈目前体育教学中出现几种偏离现象。  相似文献   

16.
中学体育和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体育选项教学是贯彻落实素质教育、执行《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而采用的教学组织方法之一,是体育课程改革的亮点;在进行体育选项教学时要以《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为准绳,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以及学校的场地、器材及师资情况合理安排.但在风靡一时的选项教学中存在一定的误区,导致在实际教学中偏离了新课程的宗旨和内容  相似文献   

17.
梁国栋 《成才之路》2009,(29):I0008-I0008
《体育与健康》课程根据21世纪人才素质的需要,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主体构建。它指出了体育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和特殊功能,提出了学校体育改革的方向,突出显示了体育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给学校体育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拓展了教师的创新思维和创造性实践的思路,导向学生全面兼具特长发展。因此,准确地把握《课程标准》的实质内容和实施要点,设计符合《课程标准》要求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选择合适学生发展需要和《课程标准》要求的教材内容,是促进课程目标达成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8.
1.前言。目前,体育教学面临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体育课作为向学生传授体育的基础知识,让学生掌握体育的基本技术,形成一定的运动技能、发展体育的综合素质与能力,提高身体健康水平的一种基本形式,其教学的形式和方法也同样不再具有唯一性,在“素质教育”理念和“健康第一”指导思想下,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提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动,各学校《课程标准》的试行,中国教育迎来了建国以来最大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这次课程改革,从指导思想和内容框架方面均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本文就新课标下的新旧体育教学模式进行有关探讨。  相似文献   

19.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它既考虑到我国体育课程的历史与现状,又考虑到我国体育课程的改革和发展;既考虑到社会发展与教育改革的形势对体育课程改革的需要,又考虑到体育课程本身的特点及其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的基础。面对此次课程改革,作为体育教育工作者必须加深对体育健康课程的认识和探究。  相似文献   

20.
新颁布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学)》(简称新《课标》)在价值体系、目标培养、课程基本理念、学习领域、水平划分、课程评价等等方面都发生了质的变化,为中学体育改革、实现素质教育、切实贯彻“健康第一”教育思想提供了理论与实践依据.但新《课标》在概念解释、体育与健康关系、如何操作与实践等方面存在需要商酌的地方.作为实施新《课标》的体育教师,面对课程改革,应多一些比较,多一些联想,多一些实践,这样遇到新问题时才能迎刃而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