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科技风》2021,(4)
针对高等院校测绘类专业的实训模式单一,产教融合运行不畅,实训资源不能完全开放等问题,根据实际,利用虚拟现实、互联网等新技术,构建了VR+产教融合平台,给出了提出了教学资源快速更新、教学质量反馈闭环的校企深度合作新模式,构建了一种"仿真、模拟、实战"三位一体测绘类专业产教融合实训模式。经过产教实践基地的实践,对同类专业实训模式和产教融合基地建设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
新媒体日益成为科学传播的主渠道。本文基于科学基金科学传播的职能定位,结合新媒体的发展动态及趋势,依据"5W"(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传播受众与传播效果)传播模式理论,研究科学基金利用新媒体进行科学传播的现状与问题,并提出新时代发展的有效策略和途径。  相似文献   

3.
产教融合模式是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校企合作是实现该模式的有效平台,有力推动"产业链、人才链、教育链、创新链"深度融合。本文基于产教融合内涵与外延的理解,以"教育部—中兴通讯ICT产教融合创新基地"为例,给出了产教融合模式下通信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构建措施及建设方案。  相似文献   

4.
传统期刊在网络数字化时代的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新形势下.传统期刊业如何认清发展方向,创新发展思路,积极利用新兴传播技术,紧跟信息化发展步伐,有效融入教字化潮流,实现产业转型和升级,开创行业的全新业态和及展模式,将决定期刊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和水平.  相似文献   

5.
商业数据库模式是现行期刊网络传播模式中最主要的一种传播模式.在网络化和教字化高度发展的环境下,选择合适的网络传播权转让方式对发展商业数据库模式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期刊网络转播权独家转让方式是适应我国期刊市场发展需要的,必将对我国期刊产业和知识产权保护产生重大影响.国家相关部门应根据实际情况,加以整体引导,合理推广,同出版机构和网络传播技术商一起来头同打造我国民族期刊的商业数据库品牌.  相似文献   

6.
数字化时代危机信息传播模式的时段性特征及管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伟珠 《现代情报》2009,29(2):60-63
在综述各种信息传播理论模式基础上,结合数字化时代危机信息传播的特点,并参照M.Defleur的"互动过程模式"和F.Duggan及L.Banwell的危机信息传播模式,建立基于数字化时代危机信息传播模式。在此基础上分析信息传播的过程、时段性特征,并针对所建立的模式和4个阶段的特征对政府如何有效应对公共危机管理对策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从数字应用在经济报道中的"分众"原则、数字应用在新闻报道中需要强化"娱乐"功能、教字应用在新闻传播中必然走向精确化趋势和重视数字新闻的延伸意义和延伸应用四个角度探讨了"数字"信息在新闻传播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8.
王颖 《科协论坛》2014,(12):24-25
在如今信息化的社会环境下,科普工作的成效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传播模式的选择,优秀的传播模式能够让科普工作的传播效果事半功倍。以著名科普网站"科学松鼠会"为例,探索如何提升科普传播的范围和效果。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国内学者就中国文学的海外传播问题进行积极探讨,已取得一定成效,但多维度的研究模式尚未形成.为促进中国文学"走出去"的实施,聚焦中国文学的海外传播现状,以中国文学作品为例,回溯其翻译传播过程,构建行之有效的研究模式.基于马莱兹克社会系统模式与行动者网络理论,在"翻译学+传播学"的基础上,融入社会学的相关概念,构建了以"人类"和"非人类"行动者的相互作用为焦点的社会翻译传播学研究模式,并根据翻译生产及译后传播过程中主要任务及行动者的不同,分别构建出包括翻译、编辑、出版,以及流通、评论、认可的行动者网络.分析结果表明,在"西方商业出版社出版"的框架下,翻译生产过程中的译者、作者与传播者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共同推动着译讯的生产发展;译后传播过程中行动者的相互作用以及"非人类"行动者的转化,将直接影响媒介关注点、文章可读性以及受众接受度.构建出的社会翻译传播学研究模式切合当前研究热点,贯穿于中国文学的海外传播全过程,其中各行动者网络独自运作又环环相扣,实现了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传播效果、传播受众、传播目的、传播环境七要素间相互作用的形象化表达,为研究中国文学的海外传播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自媒体作为互联网的新兴平台,以其低门槛传播广的特点已成为舆情形成和传播的重要平台。通过舆情在自媒体上的起源、传播模式、传播规律这几个方面,探究舆情在自媒体环境中的传播机制。具体研究了舆情的起源,剖析了意见领袖的作用,解读了"核心扩散"这一传播模式,并借鉴了元胞自动机数学模型来拟合,分析了传播中的"蝴蝶效应"和"群体极化"规律。对传播机制的研究为进一步维护良好的网络舆论环境提供借鉴和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中医药教育事业发展迅速,但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了高校学生临床实践不足、理论脱离实践、综合能力不强等问题。在此情况下,"以赛促教"模式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模式,不仅有利于增强学生临床实践能力,提升其综合素质,而且有助于促进教师队伍建设及教学质量提高。尽管"以赛促教"模式有诸多优势,但也存在竞赛内容覆盖不全面、竞赛评价标准不够详细、赛后总结反馈机制未形成系统等问题,文章通过对"以赛促教"模式在中医药院校中的实践进行探讨,以期为高等中医药院校教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朱晓峰  杨建豪  蒋勋 《现代情报》2021,40(10):122-131
[目的/意义] 研究政府数据开放平台传播,有利于提高平台的知名度、扩大平台的影响力,有助于直接改善政府数据开放和利用的效果。[方法/过程] 本文以经典SIR模型为基础,加入共生关系这一影响政府数据开放平台传播的关键因素,构建政府数据开放平台传播模型,最后,使用MATLAB软件进行数值仿真。[结果/结论] 研究结果表明,"独立共生—偏利共生(用户受益)—互惠共生"的演变路径更符合整体利益;互惠共生模式下,平台传播效果最佳;偏利共生(平台受益)模式下,平台传播效果最差。  相似文献   

13.
成桂芳 《现代情报》2009,29(4):175-178
在激烈的全球化竞争中,虚拟企业是企业提高灵活性和反应能力的最佳途径之一。知识传播对于虚拟企业的运作尤为重要。本文以虚拟企业知识协作网络中不同成员企业间的知识传播为研究对象,根据知识性质的不同,以知识管理系统为基本媒介,以知识传播的"互动整合过程"为基础,分别建立了虚拟企业基于知识管理系统的显性知识传播模式、伪隐性知识传播模式和真隐性知识传播的混合模式。  相似文献   

14.
依据教、赛、服、创新实践模式、集聚教学资源。依照"构建平台、集聚资源、建立机制"的建设思路,依托技能大赛项目,探索教学资源建设平台建设;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积极探索新商科人才培养路径和培养模式;培养学生就业能力和职场竞争力,打造具有鲜明新商科优势的"教、赛、服"三维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5.
为了适应现代医学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我们对系统解剖教学的手段和方式进行积极的探索和改革,在教学实践中融入"三习"模式,以摆脱"授予"式的基本教学套路,超越"牵着学生走"的基本态势,形成"化教为学、因学设教、顺学而导"的良性互动教学格局,达到"还教于学、以学评教"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周洪力 《现代情报》2011,31(12):7-9
本文针对传统的信息传播模式的不足,在分析和总结传统传播模式的基础上,提出基于传播者推动和用户拉动的互动信息传播模式。详细介绍了推-拉互动模式的结构,并将它与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做了简单的对比。最后本文利用推-拉互动模式对联通CDMA手机的传播过程做了简单的实证研究,进一步阐明了该模式在解释信息传播过程中的合理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17.
"预就业实践"是针对高校工科大学生企业实习而重构的一种实习模式。文章阐述了"产教融合"理念,从企业、学校和学生三个角度分析了当前高校大学生企业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并以"产教融合"理念为指导,构建地方工科院校实践新模式——"预就业"实践模式,以期对转型期高校大学生企业实习提供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坚持走"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之路,已经成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特色。文中分析了高职院校应用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和问题;结合河北实际,阐述了高职院校要从制度环境、评价机制和协同育人三个方面,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相似文献   

19.
陈剑  梁若雯 《内江科技》2014,35(10):84-85
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是整合教育、体育资源,培养高素质优秀体育人才的重要举措。我国在这方面已经积累了一些非常宝贵的经验,总结经验、梳理存在的问题,可以更好地推动我国体育人才的选拔和培养。本研究在对"体教结合"、"教体结合"的内涵进行对比的基础上,分析影响"教体结合"的因素,以期为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教体结合"模式的推行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地方性职业学校与区域性企业产教融合形成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对于培养应用型人才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笔者所在地方性职业学校在全面推进基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产教融合教学改革过程中,基于"产教融合"课程开发实践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