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报纸是一个内容产业,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喻国明教授指出,“报纸事实上就是卖信息”。新时期,报业面临着全新的发展态势。网络的快速普及,移动电话等第五媒体的逐步兴起,数字电视的更广泛覆盖,资讯时代的受众对资讯有了更多的选择。  相似文献   

2.
移动互联网的迅速普及,使得人们对电视媒体的消费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而也影响着传统电视媒体尤其是一些区域性电视媒体的生存和发展。传统区域电视媒体唯有转型才有可能拓出一条生路,转型的立足点在于服务为王。  相似文献   

3.
周瀚石 《传媒》2021,(11):44-46
随着互联网科技的普及,视听信息渠道日益多元化,媒体融合发展成为大势所趋,广电媒体转型也势在必行.分析芒果TV的发展路径,思考媒体融合发展的关联因素,有利于推动广电媒体的融合发展,有利于促进媒体融合向纵深推进.  相似文献   

4.
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智能移动终端的普及以及无线网络技术的升级带来了移动互联网的蓬勃发展,移动社交媒体应运而生并拥有了大规模的移动网民和较高的使用率。移动社交媒体的普及在促进用户群体交流互动的同时,也增加了用户隐私泄露的风险。本文从技术的角度入手,运用媒介环境学理论对移动社交媒体用户隐私泄露的表现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5.
孙健 《新闻传播》2022,(1):78-79
目前,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互联网得到快速发展,国内外媒体数字化转型速度也逐渐加快,大众媒体的多样化和多元化发展,标志着人类已经进入融媒体时代.大部分新闻及信息的传播,不再仅仅局限于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普通受众还可以借助网络的便捷优势,通过微博、微信公众号等自媒体平台快速地搜集自己需要的新闻信息以及相关资讯,结合...  相似文献   

6.
徐迪 《传媒》2014,(16)
正随着移动通信和互联网的发展,人们可以在移动互联网的环境下随时随地获取网络信息。移动互联网也促进了自媒体的发展,人们能够利用手机等移动终端设备随时收发讯息,了解网络中的资讯、发表评论。自从自媒体诞生之后,"草根"的声音逐渐形成了一种社会的舆论,受到了更加广泛的关注,本文对其传播特点和文化价值做初步分析。 自媒体的传播特点自媒体也被称为公民媒体,其最早的定义是在2003年美国新闻学会所发布的报告中出现的,通俗地说就  相似文献   

7.
金甦 《出版广角》2014,(18):70-72
纸质媒体是我国的传统媒体形式,主要指报纸和杂志等,网络媒体则是通过互联网为平台进行信息传播的媒体。近年来,互联网的普及范围越来越广,并以其快捷、信息量大和资源丰富等特点深受读者的喜欢,在这种情况下,纸质媒体的发展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不过纸质媒体也具有其自身的优势,为了应对网络媒体给自身的发展所带来的冲击和挑战,纸质媒体应采取一定的措施,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获得更加长久的发展潜力。本文对纸质媒体与网络媒体两者在传播中的优势进行了对比,分析了两者发展博弈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未来纸质媒体与网络媒体的竞合措施,以期为媒体传播的发展提供参考和意见。  相似文献   

8.
伴随着互联网行业的兴起,社会逐渐进入信息时代,而信息化的普及也带动了自媒体平台的发展,并在很短的时间里发展壮大,成为独树一帜的新闻传播方式,同时也对传统新闻传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自媒体新闻依托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并具有高效性与实时性等优点,其多元性也促进了新闻传播行业的发展。本文针对当下自媒体新闻传播的特点,以及其对传统新闻传播的影响进行简要分析,对传统媒体新闻与自媒体新闻的融合发展提出一些途径。  相似文献   

9.
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与普及是这个时代的鲜明特征.在当前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下,我国电视媒体正在积极改革.无论是从节目形态、内容,还是节 目传播方式上,电视媒体一直都在进行多元化的探索.伴随着互联网终端技术、网络传输技术的广泛商业化应用,互联网的重心正在转向社交媒体,而社交媒体平台的主角是用户,媒体依赖于用户的优质使用体验,如...  相似文献   

10.
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使传统电视媒体改革和革新迫在眉睫.融媒体时代积极助力电视媒体融合新媒体,能创新电视媒体发展格局,使电视媒体在互联网时代突破发展困境,寻求一条符合电视媒体发展的道路和方向.了解融媒体特征,能得知媒体融合优势,并根据时代发展需要,创新电视媒体发展策略,期望以此提升电视媒体影响力,使传统媒体重新焕发生机...  相似文献   

11.
<正> 传统广播媒体的优势在于信息快、易接收、覆盖面广、受众多。与报纸、杂志相比,它还具有声音的优势,能拉近媒体与受众的距离,具有亲近感、可信度,还能为包括文盲和失去视力的人在内的大多数人所接受。目前,广播仍是人们获得信息的重要来源。在电视普及的国家,广播的某些优势遇到了挑战,广播传统的落地方式需要改进,尤其是调幅发射,由于干扰多、音质差,受众大大减少,其生存与发展问题更是迫在眉睫。因此,新兴的互联网成为广播媒体以高科技求发展的选择之一。当前我国宽带互联网用户已近千万户,网上视音频播放量增长很快,从而推进了我国网上广播的发展与普及。  相似文献   

12.
在移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短视频迎来了爆发之势.短视频的"短、平、快"特性,适应网络时代碎片化的阅读习惯.在纸媒进入转型期的时代,视频新闻已经成为媒体进行融合的重要举措之一.本文首先介绍资讯类新闻短视频的发展背景,并以2016里约奥运会期间传统媒体发展资讯短视频的表现,分析媒体融合的重要发展,成果以及反思.  相似文献   

13.
互联网传播领域正在发生这样一个变化:从“生存还是毁灭”的忧虑中走出的传统媒体,重新认识。整合网络新媒体的特点与优势,掀起了媒体网站建设的“大跃进”浪潮。在一批旗舰级的媒体网站引领下,媒体网站纷纷重新定义,追加人才与资金的投入,在建站的机制、模式、内容等方面多方拓进。中国媒体网站向深海远航的基本阵列正在逐步形成。 从互联网的发展来看,这种态势促进了媒体资源向网络的流动;从媒体的发展来看,这种态势实际上是传统媒体向“全媒体”转化的新里程的开始。世纪之交出现的这种态势,对中国的互联网和媒体来说,都不是…  相似文献   

14.
陈文杰 《视听界》2014,(3):87-88
传统媒体时代,电视以较为单一的视角,为观众提供自采信息以及包含在事实之中的观点。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电视媒体逐渐从龙头老大的自尊中放下身段,由"独家发布"到"利益共享",于是出现了基于电视平台的资讯类栏目,比如凤凰卫视的《有报天天读》和央视的《朝闻天下》,为观众呈现来自互联网的文字、图片。由于观众群的细分和受众的收视惯性,电视资讯类栏目在各级各地区的电视频道中依然存在,  相似文献   

15.
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日益进步,使得互联网网络信息技术广泛地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改变了传统的传媒环境和格局,尤其是新媒体的兴起,给传统的纸媒体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传统的纸媒体虽然拥有新媒体不可替代的优势,但相较于新媒体,其最明显的不足表现在传播的范围和速度上,新媒体在新闻信息的传递上更加具有时效性,传播范围更加广泛,人们阅读起来更加方便,这都是新媒体带给传统媒体的冲击。本文通过对新媒体和纸质媒体的优势进行分析,研究了在新媒体环境下地区性传统纸媒体的生存现状,并探讨了在新媒体环境下地区性传统纸媒体的生存与发展相关的策略。  相似文献   

16.
肖鑫鑫 《声屏世界》2008,(12):27-28
随着卫星电视、有线电视和互联网的发展,一个新的媒体环境在我国逐渐形成。多年来,人们习惯了阅读、收听或收看报纸、广播和电视。据了解,我国有着世界上最多的电视观众,总数大约9亿,而且每年还增加1000万。但时至今日,我们的受众特别是一些年轻人更愿意上网,观看DVD或者通过卫星电视等新媒体来获得新闻和资讯。  相似文献   

17.
随着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普及,自媒体的涌现,大数据带来的传播大变革,彻底颠覆了媒体尤其是地方媒体对大事件报道的固有模式。地方媒体该如何在大事件报道中寻找“地方元素”是本文探讨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8.
我国数以亿计的网民和手机用户一同创造了自媒体时代,随着互联网的深入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自媒体悄无声息地出现在生活中的各个角落。移动互联网终端渐渐地发挥着电脑、闹钟、手表等功能,人们越来越多地选择网络和手机这两种新的接入方式收听广播,传统广播在时代变迁中感受着压力,也迎来了逆袭的契机。广播行业必须迅速作出调整,只有满足受众新的需求,才能跟上"自媒体时代"的步伐,在未来的媒体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9.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蓬勃发展,以手机终端为代表的的移动互联网风靡全球。现如今以大数据技术、互联网技术以及移动通信技术为核心的新媒体技术发展,推动微博、微信、QQ、短视频等一系列新媒体形态的高速普及和蓬勃发展,这也意味着我们进入了“媒体融合时代”。面对媒体融合的高速发展,人们积极投入到使用新媒体的浪潮中,并乐于将自己的生活方式与新媒体融合在一起。新闻媒体作为媒体融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应该紧跟时代潮流,转变新闻编辑方式,提升自身媒体的核心竞争力。文章首先阐述了媒体融合的含义,分析了媒体融合背景下新闻编辑面临的挑战及转型的作用,最后阐述新闻编辑的转型路径。  相似文献   

20.
#摘要院“互联网+”在传媒界掀起一场巨变,越来越多的传媒加入战役。然而,许多地市级媒体却在尴尬地“隔岸观火”。笔者通过梳理盘点当前国内资讯类APP的发展趋势和特点,希望能给地市级媒体开发资讯类APP以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