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行的哲学原理教科书有关“意识能动性”的论述存在一些混乱和不确之处,似应重新审视: (一)“能动性”与“反作用”相混。反作用伴生于作用,与能动性并无必然联系。能动性是作用与反作用在特定条件下表现出来的特性,而不是作用和反作用本身。具体地说,它是人同客观世界的关系中表现出来的“人的特性”,即“主体的能动性”。(二)“能动  相似文献   

2.
规律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联系和必然趋势。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发展规律,规律是客观的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人们不能创造,改变和消灭规律。而意识的能动性则是指人们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和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和作用。充分发挥人的意识的能动作用,正确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这是马克思主义的要求。本文想就此问题谈点肤浅认识。  相似文献   

3.
所谓能动性,即指人的“自觉活动和努力”,是人作为主体存在物所具有的规定性。它包括着人的活动的主动性、目的性、计划性、灵活性、自由自主性、创造性等原则。它是人的认识主体性和实践主体性的统一,前者指主体能动地认识世界,后者指主体能动地改造世界。在毛泽东领导方法中,能动性原则得到了具体地运用,本文拟就几个基本领导方法中所体现出来的能动性原则作如下探讨。  相似文献   

4.
田文 《中学教学参考》2014,(18):118-119
<正>一、创新发明是意识成为存在的过程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一个人的意识来源于客观世界,同时又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没有客观存在的事物,就不会有对客观事物的意识。人的意识又不是被动的,它具有人类独有的能动性,恩格斯之所以赞美人的意识是地球上最美的花朵,就在于人的意识具有能动作用,人的意识的能动作用不仅在于不断地认识客观世界,更突出的表现是将意识变为新的存在。昔日的长江出三峡后常发生洪水泛滥。据考证,从汉代到清  相似文献   

5.
“知”“行”是多学科的核心范畴。我国认识论史上“知”范畴概括了天与人、心与物、先知与学知、可知与不知、格物与致知等关系问题,涉及“知”范畴的逻辑基础、方法论基础和发生学基础。“知”对于促进人的发展的教育活动而言,具有历史、文化和社会意义。“行”范畴概括了人的感性活动、主体性活动和目的性活动的实践本质,它概括了人对客观世界的能动作用的活动本质、价值取向、人的行为的伦理品质,以及人的社会行为的实践特质。对促进人的发展而言,“行”是人获得真知和观念的感性基础,是人结成与客观世界的社会关系的根本途径,是人能动地参与客观世界并改造客观世界的目的性活动。“知”“行”范畴的对立关系主要反映在难易、先后、轻重之辨等方面,其统一关系或合一关系体现在知与行互为基础、互为目的和过程,以及育人功能的价值关联性和价值一致性等方面。“知行合一”本质上是知行相须、知行相资、知行一体。面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育人方式改革必须遵循知行合一规律,发挥知与行的育人功能,实施全面发展教育,促进教劳结合、身心和谐;维护学生与客观世界的实践关系,增强教育的实践感;优化学习形态,促进感性学习与理性学习的进阶,实现知识观念化、知识...  相似文献   

6.
康德的“自在之物”和“先天综合判断”的思想 ,确立认识的主体性原则。同时 ,为了限制理性的狂妄 ,把人的认知限制在知性世界的范围之内。但是 ,康德借助于循环论证、逻辑悖论———知不可知、偷换概念等形式 ,不自觉地犯了很难觉察的深层次的逻辑错误 ,并且他的“先验综合判断”因为缺乏历史的支撑而最终变成了一具没有生命的僵尸。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 ,人的意识能力产生于人的实践 ,意识的内容即康德等人所说的逻辑结构是客观世界本质规律的部分的、能动的反映 ,主观逻辑是客观逻辑的“同化”结果 ,现实逻辑的真理性根源于客观世界的真理性 ,并且伴随着人的实践而处在与客体世界永恒互动的过程之中。  相似文献   

7.
主体性是人所具有的本质特性,它一方面表现为人对客观世界规律自觉能动的掌握,另一方面表现为人的自觉能动的创造,集中体现为人的独立性、主动性、创造性。现行德育体系中的不少道德活动,是在教师、家长、社会的“要求”下,由整体对学生个体,从上而下、自外而内的单向地组织或发起,并要求学生参加的。这种  相似文献   

8.
1数学思维及其特殊性。思维“指的是人们的理性认识活动”.思维“作为对客观存在、物质及其规律性的反映”,它是“以概念、判断、推理、(假说和理论)等形式,反映客观世界的能动的过程”,因此,从哲学认识论的角度来看,数学思维应该是指,人们借助数学概念、数学判断或数学命题、数学推理、数学假说和数学理论等形式,对客观世界的量的这一侧面及其规律性的理性的和能动的认识过程与活动.  相似文献   

9.
历史规律与人的能动作用的关系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问题,将这一问题视之为虚假问题,消解现实实践世界中的客观规律性,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曲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正是在正确评价人的主体能动作用中肯定了历史必然性,正是从作为主体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矛盾统一体的人类社会实践活动出发,科学地阐明了人类社会历史的真实进程,实现了哲学史上的革命变革.在实践的基础上,坚持主体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统一,既唯物又辩证地分析人类社会历史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征.  相似文献   

10.
新闻需要作为主体的一种积极摄取新闻信息的趋向,在本质上是自为的,本性是自主的、能动的;它体现某种“人格”、表达某种“境界”;而把以主体能动性为基本内容的人的本性看成是新闻需要的本质内容,也就等于说新闻需要是以人类理性为其实质内涵的。弄清新闻需要概念的这种理性实质,对于我们正确理解新闻价值论的一些疑难问题,澄清研究中出现的一些混乱,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以素养发展为本的发展性学习发生于学生能动参与的活动之中。发展性学习的过程是学生借助能动改造外部客观世界而能动改造内部主观世界的过程。发展性学习的过程属性集中体现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归属是学生,而不是学生之外的他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具体表现为学习的能动性、独立性和亲历性。发展性学习所特有的过程及其属性,既决定了教师教导的必要性,也决定了教师教导的基本特征。教师教导是使学生成为学习主体并表现学习能动性、独立性和亲历性的条件;为引起和促进学生能动、独立地学习,教师教导在机制、功能及具体方式等方面必须实现相应的转变。发展性学习的过程属性及由其决定的教导过程的特征共同要求,应建立一种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结构或教学形态。在学习中心教学中,教师的教导作用主要聚焦于使学生学习成为一种能动、独立的学习,并使这种状态的学习占据教学过程的主要时间和内容空间。  相似文献   

12.
主体性是人所具有的本质特性,它既表现为个体对客观世界规律自觉能动的掌握,又表现为个体的自觉能动性的创造,集中体现为人的独立性、主动性、创造性.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使其既具有主体意识,又具有主体能力,使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主体性是人类主体进行社会历史实践活动过程中形成的主体属性,其核心表现为能动性。能动性是指行为主体基于自身与环境因素,主动选择、决策判断并产生目标导向的能动行为以达成既定目标的能力。主体性存在于教师自身专业发展与课堂教学实践的能动认知与能动行为之中。教师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实践主体,其能动性不可避免地受到主体自身与学校环境的双重影响。因此,提升主体性视域下的教师能动性,应确立“师本位”学校主流价值观念,教师自身应树立坚定的能动信念,主动提升教学效能感,形成积极的身份认同,激活主体自觉,确立“能动者”身份;学校管理者应营造积极的学校文化,创设“师本导向”的组织氛围,赋权增能于教师,构建“师本位”学校环境。  相似文献   

14.
在列宁的反映论思想中,“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是一个核心命题。从发展的观点看,反映是创造的基础,反映就是一种创造,创造是意识能动性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15.
任何一种管理理论或方法均以一定的人性假设为基础和逻辑起点。教学管理活动的特殊性使普通管理学的人性假设不适宜于此。应将教育管理的主客体定位于“能动生存人”这一逻辑起点上,以满足教学管理的特殊要求。将“能动生存人”作为教学管理理论的人性假设,就应该从人的生命的深刻体悟出发、从人的生存性出发、从人的能动性出发来实施教学管理。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和恩格斯十分重视人们实践活动的能动性.他们在批判旧唯物主义无视人的实践能动性的观点和片面地夸大、抽象地发展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唯心主义观点的过程中,建立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能动性理论.与一切旧唯物主义不同,马克思、恩格斯不是把人看作自然的人,生物的人,而是把人看作劳动的人,社会的人,实践的人.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是区别于动物适应环境的本能活动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这样,马克思所讲的人的实践活动就与旧唯物主义所讲的生物的人的活动有了本质的区别,从而正确地揭示了人的实践活动的能动性和自觉性.  相似文献   

17.
任何一种管理理论或方法均以一定的人性假设为基础和逻辑起点,教学管理活动的特殊性使普通管理学的人性假设不适宜于此。应特教学管理的主客体定位于“能动生存人”这一逻辑起点上.以满足教学管理的特殊要求。将“能动生存人”作为教学管理理论的人性假设。就应该从对人的生命的深刻体悟出发、从人的生存性出发、从人的能动性出发来实施教学管理。  相似文献   

18.
对人类社会规律的理解,不应从客观,而应该从主观、从人的主观能动活动的角度去理解。人类社会是人类自己创造的,正是因为有了人的自主能动性,才有了人类社会。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性源于人的能动性中包含着受动性,它以人的主体能动活动为基础,不是外在于人的主体能动性而是寓于人的主观能动活动之中的。人的主体能动性是正确把握人类社会规律的钥匙。  相似文献   

19.
一、迁移与类化的基本原理思维迁移是在认识客观的历史事实、历史现象中,揭示同类知识的内在联系、本质属性及其发展规律而使知识类化,并运用类化理论能动地阐释历史现象,即从“感性到理性”和“理性到实践”的深化认识过程。知识类化是教师根据一定的标准将史实进行类...  相似文献   

20.
“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是数学教学的基本原则之一.学生的主体作用最终归结为如何充分发挥主体的能动性.所谓能动性是指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的自觉、积极、主动的特性.而发挥能动性的必要条件是教师恰当合理的引导.本文仅就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使主体最大限度地发挥其能动作用,促使学生的数学素质提高谈点个人的作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