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价值论研究:从张岱年到冯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界普遍认同这样一种观点,即中国的价值论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这一论断某种意义上忽视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就开始的哲学工作,尤其是既重视中国传统哲学又赞同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家的工作.实际上,张岱年当年就在价值的本质、价值的层次、价值的标准等问题上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当然,由于时代及其他方面的局限,张岱年在许多问题上的观点还存在着片面性,这些片面性,经由冯契对价值主体性的肯定、对理性直觉的重视以及对个体地位的强调,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克服.  相似文献   

2.
概念是反映事物属性的观念,是反映对象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哲学学科体系中的思维单元。范畴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和普遍联系的基本概念,是人类理性思维的逻辑形式。因此,哲学从一定程度上来是说是一种概念范畴的思维。张岱年和冯契两位哲学前辈在各自长时间的哲学研究工作中,都十分重视对于概念范畴的研究,并且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本文将从同异两方面入手,比较二者的概念范畴观。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应该具有自己的学术个性,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引下,以严谨的科学态度治学,勇于提出并坚持自己带有创新性的学术见解,不去迎合某种潮流或趋势。作为一位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史上颇具影响力的大家,侯外庐先生便具有自己鲜明的学术个性。纵观其一生的学术历程,其个性的学术表现、产生原因及其对中国史学的影响,对我们深刻认识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史学以及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具有很大的启发性。  相似文献   

4.
侯外庐的中国思想史研究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础之上,紧扣时代脉搏,继承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对中西文化进行深入比较,探讨其异同。他冷静地钻研、不懈地思索,遵循严格的研究规范,提出了许多深刻的问题,在学术研究的过程中创立了一个史学学派,成为中国思想史研究的典范。  相似文献   

5.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经典理念,也是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天人相类”是西汉大儒董仲舒对先秦时代“天人合一”思想的一种时代表达,也是中国传统哲学“天人合一”思想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或重要组成部分。张岱年在研究中国传统哲学“天人合一”思想过程中,对董仲舒“天人相类”思想的评价总是用“粗陋形式”“非常粗浅”“牵强附会”“穿凿附会”等概念来表达;他认为,董仲舒思想总体上属于唯心主义哲学范畴,具有浓厚的宗教迷信色彩,但也不可忽视其中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思维的合理因素。与对中国传统哲学“天人合一”思想的肯定性评价不同,张岱年对董仲舒“天人相类”思想作出了中肯性评价。  相似文献   

6.
张岱年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上的探索不可忽视。与艾思奇的卓越贡献相比,张岱年的探索,另有特色。正确评价张岱年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独特探索,不仅对于充分肯定张先生的个人学术成就与人生贡献有重要价值,而且对于全面总结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传播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时代化与大众化之间的关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梁漱溟早年对马克思主义及以其为指导的中国革命提出了批评,学界关于梁漱溟早年排斥或反马克思主义的说法应该是客观的.但是,如果置于欧战前后欧洲社会文化思潮变动以及梁漱溟的整个思想体系来考察梁漱溟对马克思主义的批评,将会获得梁漱溟与马克思主义关系更为细致的认识,并还原过去因认为梁漱溟"反马"而遮蔽的思考中国问题的独特视角与深度.  相似文献   

8.
在对待儒学的问题上,张岱年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研究儒学,坚持了阶级分析、历史分析和理论分析的统一,对儒学进行一分为二的分析和评价,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儒学观的辩证性与科学性.张岱年的马克思主义儒学观符合儒学的历史实际和中国文化发展的客观要求,对社会主义新文化建设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摆脱落后、寻求发展是中国哲学从传统转向近代或现代的动因.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历史必然性.在近现代中国,由于救亡运动与启蒙运动交织在一起,规定了启蒙主体的群体性,需要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解决民族动员、社会重建、现代化发展等问题.由于过分强调群体原则,形成忽视个体原则的倾向.这种对新人格理解上的偏差造成严重后果.冯契提出"平民化的自由人格"理念,主张群体原则与个体原则的统一,设计了新的理想人格模式.  相似文献   

10.
侯外庐对于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两点意义:首先,侯外庐的史学实践完成了马克思主义史学观和历史观的转换,即确立服从政治需要、学以致用的史学观,和以阶级斗争为核心的历史观。侯外庐创造的历史体系尤其是思想通史体系,对思想史和学术史的影响都很深远。其次,侯外庐对于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研习及其形成的诸多论断至今深有启发,仍不过时。特别是侯外庐的社会史与思想史并行研究的治史方法和"实事求是"、"独立自得"的治学精神成为后学者的典范。这些都奠定了侯外庐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史上的特殊地位。  相似文献   

11.
中央苏区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饶有旨趣的一个课题。马克思主义研究会是苏区第一个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学术团体,从传播学上的传播者、讯息、媒介、接受者和效果等五要素来考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具体路径,是一个有益的尝试,其基本经验对当代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也颇具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纪念活动是中国共产党的传统政治资源。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纪念经典作家而举行的纪念活动,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的出版发行、马克思主义传播组织机构的建立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化。通过纪念活动发表演讲、纪念文章和社论等,是诠释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方式。纪念活动既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革命实践中的运用,又催生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形成。  相似文献   

13.
生态马克思主义是当代西方极具影响力的思潮之一,詹姆斯·奥康纳在其著作《自然的理由——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中,论述了生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涵,阐明了资本主义及其本质,然后从环境政治学视角重构传统历史唯物主义,拓展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双重维度,对资本主义矛盾导致的双重危机展开了假定和剖析。奥康纳的生态理论丰富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生态学思想,对解决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有重要价值和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
冯契揭示了独断论的理论失误之一在于无视思维的主体间之维,无视不同意见的争论是达到真理的具体途径;提出通过发展逻辑学、重视逻辑论证来批判独断论。尽管他对逻辑学的理解仍然局限于主客观关系的框架之下,以至于他提出的方法论基本原理并不能有效克服独断论的理论失误,但他对辩证法的论辩术本意的追溯以及“辩证法的论证”这一概念所具有的理论潜力,表明在冯契的相关论述中已经包含着克服盲点、发展洞见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5.
为防止西汉政权重蹈秦的覆辙,董仲舒坚决反对单纯的以法治国,认为"独以寒暑不能成岁,独以威势不能成政",并向汉武帝提出了施德政、重教化的建议。仔细分析研究可以发现,董仲舒社会教化思想蕴含着深刻的社会和谐观念、防患于未然的政治观念和追求长治久安的社会稳定观念,这些观念和思想具有不容忽视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17.
学术界对美国大学马克思主义学术流派的研究成果甚少。20世纪70-80年代,以德里达为代表的解构主义马克思主义对美国大学马克思主义学术流派的形成起着先导作用;以赛义德为代表的后殖民主义马克思主义、以杰姆逊为代表的后现代主义马克思主义、哈特为代表的自治主义马克思主义、以巴特勒为代表的女性主义马克思主义等学术流派在美国大学光彩纷呈。千禧年后,马克思主义学术发展进入平稳期,杜克大学文学系成为"左翼知识分子大本营"。他们注重打造学术品牌和课程品牌、掌握学术话语权、加强国际交流、保持敬业精神、严格考试标准等。这些值得中国大学从事马克思主义教育教学的领导和教师借鉴。  相似文献   

18.
现代西方哲学中的"启蒙"观念对于近现代中国社会的各个层面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中国哲学史的书写过程中,侯外庐、萧萐父二人继承梁启超、胡适的明清思想研究成果,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范式,将晚明至清道光年间的三百多年的历史称之为"明清之际",并认定这一历史时期内中国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而与资本主义萌芽相适应,在思想界也出现了"中国早期启蒙思想"。萧萐父还进一步论定,与欧洲启蒙思想反对"宗教异化"的历史任务不同,"中国早期启蒙思想"主要是反对"伦理异化"。现代中国思想史研究中对现代西方"启蒙"观念的理解、运用,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启蒙"观念在现代世界历史中的多义性与差异性。  相似文献   

19.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指导当代中国实践的特定真理体系。实施科学发展观的教学需要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高度来理解、来把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需要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创造性。  相似文献   

20.
社会发展问题是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备受关注的问题,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观作为马克思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阐释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起到了指导作用,正确认识学习马克思社会发展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