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温江区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掌握农户宅基地退出的真实意愿,并致力于分析影响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的主导因素,为政府制定农户宅基地退出政策提供参考依据.构建变量体系,进行田野调查掌握民意,基于调查数据进行交叉表分析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超过9成的农户愿意退出宅基地,房屋建设年限、对退出宅基地政策的满意度、对承包地退出补偿方式的了解程度、对退出承包地政策的满意度、退出承包地家庭原因和农户对落户城镇的期许是影响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的主要因素,农户家庭特征因素也有一定影响.温江区农户宅基地退出有深厚的民意基础,围绕主要影响因素制定退出政策、分类指导落实政策是激励农户退出宅基地的关键.同时,不能忽视重要的家庭特征因素对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本文基于奥斯特罗姆的IAD延展决策模型,通过对常熟市200户农户的调研数据,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农户宅基地退出的意愿进行回归分析,并进行了稳健性检验,以确保结果的可靠性。研究发现:宅基地退出的意愿会受到农民的家庭和土地情况、农民对于宅基地退出的认知变革属性、农民所在地政策实施环境和市场要素以及宅基地退出的规则程序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对皖北平原远郊区阜阳、亳州两市636户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及影响因素调研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皖北远郊区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受农户个体年龄、受教育程度、职业类型、家庭非农业收入水平、宅基地数量和面积以及住宅建筑时间的影响,但影响方向有差异。远郊区大部分农户愿意居住在当地的县城或地级市,对于闲置宅基地的处理主要倾向于等面积农地承包权置换。宅基地退出要尊重农户意愿,逐步推进,同时防止出现新型空心化现象;应加强青壮年劳动力的就业技能培训,健全老年人的社会保障体系,注重少年儿童的文化素质和能力提升;宏观上需要解决土地指标不能异地流动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基于Probit二元选择模型的农村宅基地退出意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闲置低效利用宅基地退出既是全面贯彻落实节约集约用地制度的关键环节,又是"保资源、保权益、保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根据采集的979个有效样本数据,借助probit二元选择模型,从微观视角研究了农村宅基地退出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性别、年龄、务工地点、承包地面积、家庭抚养系数等均与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存在显著影响关系。强化农民的宅基地退出意愿、促进农村闲置宅基地高效再利用,关键在于削弱宅基地退出决策的负面影响,加快构建城乡一体化的住房、就业、教育以及社会保障机制,为退地农民解除后顾之忧。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四川省农村宅基地退出补偿的现状展开研究,从农村宅基地退出的障碍及退出机制的缺失入手,总结改革试点地区的实践经验,针对农村宅基地退出补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将宏观制度建设与微观农户退出意愿相融合,以激励机制为核心、压力机制和动力机制相辅助的系统性的农村宅基地退出补偿优化研究。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要保障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现实表明,收益权正是农村宅基地权能中最薄弱的环节。土地发展权是一项土地利用的再发展权利,农村宅基地退出是土地发展权理论的具体实践。农户宅基地退出是释放经济增长的新的内生动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鼓励和引导农户宅基地有偿退出的途径包括:尊重农民意愿是前提;完善农村宅基地产权制度是基础;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是核心;形成利益均衡的农村宅基地溢价分配格局是目标;构建农村宅基地有偿退出机制是重点。  相似文献   

7.
丘陵地区农村宅基地整理潜力巨大,研究丘陵地区农民退出宅基地的主观意愿是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的重中之重。丘陵地区农民退出宅基地的意愿主要受到区位因素、家庭个人因素、社会因素和制度因素的制约。规范引导丘陵地区农村宅基地退出的前提是不断健全和完善农民的利益表达机制,提升农民对政策制度的信心,关键在于加快形成丘陵区域产业优势以消除区位因素和社会因素对农民退出宅基地决策的不利影响,重点在于构建科学合理的宅基地有偿退出机制,满足农民的利益保障需求。  相似文献   

8.
以合理行动理论(TRA)为依据,基于河南省4个试点县718户农户的调查数据,运用结构方程模型(SEM)对农户宅基地使用权流转潜在意愿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农户行为态度、主观规范、感知行为控制对宅基地使用权流转潜在意愿有显著影响,农户宅基地使用权流转决策行为态度尚处于由"生存理性"至"价值理性"过渡期,家人意见对流转决策有显著正向影响,社保问题是农户决策时考虑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农村宅基地改革和农民宅基地退出是新一轮土地改革的重要组成内容.立足于皖北地区的实际调研,总结出皖北地区农民宅基地退出过程中政府与农民趋于理性和偏离理性并存的主要特点,分析了影响农民宅基地退出的宏观的政府角色定位、中观的宅基地自有属性、微观的农民个体和家庭特征等相关因素,从合理界定政府职能和政府行为、多措并举,加强农民宅基地退出的制度创新、注重民生,让农民在城镇“沉淀”下来,更有“尊严”的生活等三个方面探索了一条适合皖北地区农民宅基地退出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0.
以对河南省郑州市305名基层农村信贷员调查的数据为依据,运用Probit模型,对金融机构开展宅基地使用权抵押贷款业务意愿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由于宅基地生存保障功能强、权利赎回难度大等原因使得金融机构筛选和监督农户变得更加困难,对开展宅基地使用权抵押贷款业务的意愿产生了负面影响,由此,提出了进一步明确宅基地产权,建立宅基地产权价值评估制度等建议。  相似文献   

11.
学界对农民进城定居选择行为的研究存在影响因素差异较大的不足。"投资—收益"理论认为农民迁移决策受农民个体因素影响,因此从农民这一微观视角对其进城定居选择行为进行实证研究,能发现影响农民进城定居选择的关键因素,即农民进城定居选择行为受农户个人及家庭特征、农户家庭的经济社会特征和农户的心理特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我国农地产权制度改革滞后,影响了城镇化发展的质量,必须研究适应中国实际的农地产权制度。本文概括了现行农地集体产权的特征及其引发的负面效应,提出建立农地"二元"产权制度的设想,即将进城落户家庭自愿退出的土地界定为"国有农地",打破单一的农地集体所有的农村土地所有制格局。认为农地"二元"产权制度对消除"户籍人口迁移悖论"、提高农地规模化经营水平以及保护农民土地权益免遭侵害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基于浙江省湖州市三县两区178份农户的调查问卷数据,运用Logistic模型,对农户选择土地退出和土地流转证券化农户选择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湖州市农村家庭人口数和男性人口数的正负相关影响正是现在农村的真实体现,文化水平和对土地流转政策的理解程度对于土地流转证券化的支持更趋于正相关。非农业收入越高,对于农户趋于土地流转证券化的意愿也就越强烈,此外,农户对土地的依赖程度,对农户参与土地流转证券化的意向影响更明显。  相似文献   

14.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农村形势变化,宅基地使用权囿于现行法律制度无法实现农民的财产权。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应时提出,旨在盘活农村宅基地资源,提高农村宅基地利用效率。由于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面临现实的法律困境,包括集体所有权权能不完整、农户资格权表述缺乏法律依据、宅基地使用权权能残缺和宅基地使用权主体单一等,通过分析和借鉴安徽金寨模式、云南大理模式和贵州六盘水模式,提出宅基地出租、有限市场化使用、抵押和入股等可行性实施路径,并以宅基地登记、有偿使用及退出、收益分享和建立风险保障等配套政策,促进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5.
相较于地理位置优越、资源丰富的城郊地区和发达地区乡村城镇,传统农区因自然资源缺乏、地理位置偏远、人口负担大、城镇化滞后、经济机会稀缺,大量劳动力流出,加之当地农户占地思想严重、基层管理不善,致使一户多宅、面积超标、宅基地荒弃等宅基地闲置问题突出。金寨、泸县、余江三处传统农区试点在宅基地改革中采取了增减挂钩、三权分置、有偿退出、有偿使用等方案,为宅基地制度改革的顺利推进积累了宝贵经验。未来传统农区宅基地的制度改革,应进一步统筹制度建设和组织建设、提升基层土地管理能力、淡化传统家业产权观念、完善三权分置下产权再造治理模式、建立多元化补偿机制。同时,还要加强基层群众自治团体建设、改善民生配套设施、完善宅基地退出后的配套机制的治理策略。  相似文献   

16.
农户住房选择的偏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乡村空间内部布局。随着进城务工和乡村工业化的发展,农户住房区位的选择逐渐有偏向城镇和交通通达区域的趋势,同时,由于缺乏完善的宅基地流转和管理体制,使得村内的住房闲置,并逐渐老化,从而导致空心村现象,因此,应从市场和制度规制两方面影响农户的住房选择行为,为建设"村容整洁"的新农村提供新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7.
当前农户拥有农用承包地、宅基地、集体公益建设用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和农村未利用地。资本和劳动力同等条件下,只有家庭经营方式创造的土地剩余价值不会外流,但没有外部输入的家庭经营导致承包地剩余不足。目前不同类型农户土地收益已经分化,且土地用途管制等制度又加剧了这一分化。引导离农户退出土地、兼业户出租土地、纯农户经营土地的流转,不仅能促进土地持续生产力培育,而且能增加纯农户土地收益,促进良性城镇化。  相似文献   

18.
基于安徽省的调查数据的研究表明,"有无子女"、"与城镇当地居民相处情况"、"是否接受就业、职业培训"、"进城务工与谁在一起"、务工收入等因素对进城务工农民留城意愿有显著影响。其中,"无子女"的留城意愿高,与城镇当地居民相处越容易的留城意愿越高,接受就业、职业培训的留城意愿高,务工收入高的留城意愿高,与子女在一起的留城意愿最高。据此,要增强进城务工农民留城意愿,必须解决进城务工农民的子女教育问题,加强对进城务工农民的培训力度,积极推进城镇化和农民工市民化,提倡和鼓励农民"举家进城",进一步提高进城农民务工收入水平。  相似文献   

19.
我国城镇化质量不高主要表现为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低.通过梳理学界关于我国城镇化质量过低的相关论述,分析皖江城市带农民流动现状,认为"人户分离"引发农村宅基地闲置与城市建设用地供给不足的矛盾凸显,农村人口流向不合理,导致大城市房价上涨过快,增加了进城农民的市民化成本.提出了建立宅基地退出与补偿机制、完善城乡土地置换制度、增加城市的住房与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提高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人口集聚能力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城乡二元户籍制度改革是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推进新型城镇化的一剂强效药,既可以减缓"城市病"亦可治疗"农村病"。随着此项改革制度的运行,其中的不足与缺陷也逐渐显现出来。通过分析户籍制度改革背景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过程中的现实困境,即主要包括大城市落户门槛高,落户对象范围小;城乡差距缩小,落户意愿降低;农业转移人口流动性大,落户因素受影响;土地退出机制不健全等,进而提出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