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32年日本在中国东北炮制了伪满洲国。在日本强权统治下的1932—1945年,东北文坛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出现了别样的文学实践经验和文学生产机制。本文从被淹没的文学史料入手,对伪满洲国时期大型文化综合杂志《新满洲》进行个案梳理和分析,详细考察《新满洲》杂志7年的编辑流程,清理出杂志的真实办刊策略,细说其刊载的文学作品的形态,以此来揭开那幽暗时空中的文学一角。  相似文献   

2.
东北沦陷时期的报纸文艺副刊,使沦陷时期在东北文学上占较重要地位的副刊文学真实地浮出历史的地表,这种文学史料的有效发掘,为东北沦陷区文学、乃至整个中国沦陷区文学的研究补充了别样的文学图景,使一段被长期遗忘和忽略的历史有了清晰的脉络,为文学史的书写提供了多种可能性,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一个空白,为后来研究者整理和保存下鲜活的文学史料,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3.
《万象》杂志是上海“孤岛”后期、沦陷时期最具影响力的杂志。通过《万象》前后期的研究,可以看到当时的文学是如何生成的,其间的抗争、努力、波折,可以加深我们对当时的市民、知识分子内心世界的认识。这一时期的文学,还需要大量的工作,以新的理论视角,去发现它的奥秘。  相似文献   

4.
自晚清新政起到1937年,中国的现代教育已有30余年的历程,其间虽有波动,但趋势是向前发展的。然而,在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使中国现代教育发生了巨大转折。教育在遭受战争的破坏后艰难运行。作为文化之都的北平,已获得较大发展的中学教育早期现代化进程被迫在这一时期陷入完全中断的境地。本文通过对沦陷时期北平中学教育状况的分析,展现日伪统治对北平中学教育的严重破坏,揭露出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教育事业犯下的累累罪行。  相似文献   

5.
论文以《奉天教育》杂志和《东北沦陷十四年教育史料(一)》为基本材料,通过对殖民者文本与被殖本者文本的解读,透析东北沦陷时期伪满教育方针的殖民文化特征.具体概括为:以排斥中华民国教育为提出伪满教育方针的基本前提;以天皇体制的“王道”之治为确立伪满教育方针的理论基础;以“日满一体”为实现伪满教育方针的终极目的.力求揭示历史上日本侵略者对东北三省学校德育的严重文化伤害,反驳日本右冀对东北殖民地教育史的美化,以促使日本能够正确认识文化殖民的非法性与不合理性.  相似文献   

6.
1932年日本在中国东北炮制了伪满洲国后,大批东北作家逃亡到华北、上海等地.他们在他乡同样从事文学创作,并且时常以故乡为主要表现对象.文章以<青年文化>杂志"华北文艺特辑"为例,考察辛嘉、吕奇、戈壁、梅娘、王则、共鸣等流寓华北的东北作家作品中关于故乡的想像,以此来探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缺失的这部分东北作家的心理历程.  相似文献   

7.
《国语》哲学思想产生的背景、哲学内容和特点三个方面说明《国语》中的“五 行”学说,“气”论学说,“民”论学说开了中国哲学“五行”论、民论的先声,确定了《国语》 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地位和价值。  相似文献   

8.
《史记》将“春秋”与“国语”相及而言者共二处:  相似文献   

9.
《中学教育》2005,(9):62-62
作家龙应台记述了一则让她惊叹的《国语》故事。  相似文献   

10.
《左传》作者是否为左丘明至今仍有争议,争议的主要原因是左丘明生活年代与孔子同时而《左传》却成书在公元前403年之后。本文借助一些史料推理分析,认为左丘明当是《左传》的始撰写者,撰写内容传授给弟子,其弟子据自己亲眼所见对预言及某些内容按照左丘明的思维轨迹进行了调整增删,最后的定稿人至少活到了公元前403年。关于左丘明与《国语》的关系,本文通过对写作过程的逻辑推理,认为编撰《国语》是撰写《左传》的必经步骤,但是左丘明编撰之《国语》今已不传了。  相似文献   

11.
日本侵略东北后,对生活在东北的朝鲜移民采取“统制”与“安定”政策,朝鲜总督府通过“满铁”代理机构“东亚劝业株式会社”(东劝),资助建立了5个“安全农村”。“安全农村”表面上看是为“保护”和“救济”九一八事变后进入中国东北的朝鲜人及受水灾影响的朝鲜难民而设的“救助机构”,但实际上,日伪当局设立“安全农村”的险恶用心是为了严格控制朝鲜移民,对其实施集中统治,防范朝鲜农民投身反满抗日运动,同时达到美化日本殖民统治的目的。朝鲜移民“安全农村”被日伪当局作为殖民统治的“范本”,广泛推广到各“集团部落”中,是日本殖民统制东北农村的历史铁证。  相似文献   

12.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东北沦为日本的殖民地,东北新文学的正常发展进程被阻断。但在民族情感的感召下,大多数的作家葆有文学家的良知,以多种文艺方式,隐晦曲折地表达热爱乡土、仇恨侵略者的爱国情绪。  相似文献   

13.
郭璞的《尔雅注》是一部重要文献,多引先秦汉魏众书以证《尔雅》释义,《国语》亦在其列,这本书对《国语》研究史与接受史的梳理具有重要意义。《尔雅注》所选《国语》语例尽管不多,但极其精审,足见郭璞对《国语》之推重与熟悉,此亦为《国语》颇受晋人重视与喜欢的例证。通过将郭璞引《国语》例与韦昭《国语解》对照分析,亦可推测出郭璞应阅读过《国语》韦注。  相似文献   

14.
把战争看作“狂疾”,是《国语》对战争最深刻、最闪光的认识,是先秦战争观念中最可宝贵的遗产。《国语》认为,为政者在面对战争时,除了稳定的国内外环境外,还应该具备智谋、仁义和勇敢精神。战前充分准备,选择恰当的时机,并坚持严明的军纪,也是取得理想结果的重要条件。遵守礼法制度固然值得肯定,但一种适应时代需要、以己方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崭新战争观念正逐渐成为那个时代的主流。总之,《国语》中的战争观念体现出了礼法互融、兵刑交叉的特点,对当时以及后世掌军国大政者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5.
台湾在“日据时期”所发行的教育刊物,以《台湾教育会杂志》最为完整,且横跨的时间也最久。其内容富含重要的史料价值,成为研究“日据时期”教育的资料宝库。通过分析该杂志的发展及内容,并与《教育杂志》进行比较,可以看出两者在当时教育界具有重要地位,皆含有丰富的学术成果,在引进外国教育思想、扩大教育视野、制订政策与推动各项措施等方面皆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历来柳学研究中,很少有人注意到柳文与《国语》的关系,其实柳文在思想艺术上深受《国语》的影响。柳宗元的说理文就事论理,逻辑严密,充满了辩证思维,还有一些富有奇趣的辩难,这些成就在一定程度上都借鉴和发展了《国语》的艺术手法。  相似文献   

17.
《国语》和《左传》是中国古代史学名著,史家多据此两书考察先秦历史。然而,在中国音乐史的视野中,这两部著作同样重要,它给我们呈现了春秋时期大国争霸以外的别一番面貌,这就是崇尚音乐、热爱音乐,上层人士具有高度的音乐修养。正是在这个音乐的时代,产生了关于中国音乐的一系列重要思想和概念,其影响至今犹存。  相似文献   

18.
<汉语大词典>对<国语>"是知天咫,安知民则"中的"则"给出名词"方法"和语气词两种不同解释,这是<汉语大词典>的疏漏之处.此处"则"应为名词,意为"方法".  相似文献   

19.
《国语集解》以三国韦昭注本为基础,汇集有清一代众家之长,近乎善本。然而犹有疏漏可议之处,本文就《国语集解》注释可议者十处予以辨证。  相似文献   

20.
《国语》是司马迁写作《史记》重点依据的一部书,《国语》的史料素材,对《史记》具有史源性价值和意义,这种记言性典籍早出,表明中华民族自古就有重视思想、言论的传统,《国语》具有典型的“语”体模式,人物对话有保持“语”体性质的作用,把握并反映了那个时代思想与精神的真实面貌,其所记不止于“邦国成败,嘉言善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