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论语》的文本特点,给后人随意解释留下了巨大的空间。然而用公理化的方法去诠释《论语》,则可以看出很多解释都是误读。例如朱熹《论语集注》以“天理”取代“中庸”,以“忠君”取代“德政”,都是误读的典型。这就显示了公理化诠释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
作为早期英译《论语》的第一位中国学者,辜鸿铭的《论语》译本在西方的传播广泛,影响深远。本文认为,其“以西释中”的英译策略是历史时代背景下的必然产物。文章从译者的生平、所处的历史文化背景对辜鸿铭的《论语》英译误读进行深入研究,旨在为典籍英译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海外传播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论语》对中华民族的思想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它本身也成为国外翻译和诠释最多的典籍之一。迄今为止共产生了约六十个《论语》英语全译本或节译本。对中外《论语》英译研究成果进行系统客观地分析与总结,能有力推进《论语》等中国典籍外译及其研究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4.
对《论语》英译及其研究一直以来都是中西翻译及哲学文化学者们的重要课题。本文选取年代较近的安乐哲和罗思文的《论语》译本为研究对象,对译者的文化视野以及采用的翻译手段进行分析,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从"目的论"角度看辜鸿铭之英译《论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译者在翻译中国古籍特别是四书五经时大都采用直译加变通补偿的手法,但辜鸿铭却采用了几乎完全归化的翻译策略、高度意译的翻译方法将《论语》译介到西方,而且他的译本深受当时西方读者喜爱,影响深远。本文试从“目的论”的角度来分析辜鸿铭的这一翻译行为,并指出他给我们现代古籍译者带来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康漫红 《教师》2011,(32):123-124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儒学,儒学最为重要的思想体现在《论语》中。因此,在全球化背景下,研究《论语》的译介工作,对于将中国传统文化推向世界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目前《论语》的英译本较多,本文将探讨丁往道教授的《论语》英译本对关键字词、句子以及跨文化的处理,分析本译本的成功之处以及少数待商榷之处,以便让读者在分析手学习翻译中国古代典籍的经验,挖掘典籍翻译的某些规律。  相似文献   

7.
《论语》英译研究历史悠久,不同学者在不同理论框架内从不同角度做了很深入的探讨。近几年,我们从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就《论语》英译问题做了一系列的探索。笔者的研究表明,系统功能语言学是一个可操作性强、实用性强的语篇分析理论,能为我们研究《论语》英译问题提供帮助。因此,本研究将继续以系统功能语言学语境理论为框架,探索《论语》英译误读误译现象。我们认为,对于《论语》英译的研究不但应该关注语言层面上的问题,同时还应该侧重语言层面背后诸要素,如价值观念、道德规范、意识形态等文化因素对其翻译的影响。我们的研究旨在探索系统功能语言学语境理论对研究《论语》英译误读误译问题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谭蓉蓉 《考试周刊》2011,(22):32-33
本文在回顾经典儒家著作《论语》英译史的基础上,结合李天辰教授提出的《论语》翻译的基本原则,分析和比较了具有代表性的理雅各、庞德和辜鸿铭三人的英译本,希望能对《论语》的英译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儒学,儒学最为重要的思想体现在《论语》中。因此,在全球化背景下,研究《论语》的译介工作,对于将中国传统文化推向世界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目前《论语》的英译本较多,本文将探讨丁往道教授的《论语》英译本对关键字词、句子以及跨文化的处理,分析本译本的成功之处以及少数待商榷之处,以便让读者在分析中学习翻译中国古代典籍的经验,挖掘典籍翻译的某些规律。  相似文献   

10.
杨杰玲 《海外英语》2013,(5X):164-165
传统翻译理论要求译者必须忠实于原文,但在人类翻译实践中,误读和误译的出现在所难免。由于理解具有历史性,不同的文化背景,思维方式和价值理念致使译者对原文产生误读或误解。误读可以分为"有意识误读"和"无意识误读"。文章将从阐释学的角度来分析《傲慢与偏见》两个中译本中的一些误读现象,并探讨和肯定"有意识误读"存在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新教传教士苏慧廉尽管十分尊重和称道中国传统儒学,但由于他受自身身份与基督思想的影响,其翻译《论语》的动机和策略以及对关键词“仁”的处理,都带有浓厚的基督教教义色彩和西方宗教哲学意识,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他者翻译风格。  相似文献   

12.
“信”应为一切翻译工作的基本和最终的原则;而在典籍英译中,对于古文的正确理解则是做到“信”的基本前提.辜鸿铭的《论语》英译曾对儒家文化在海外的早期传播作出过功不可没的贡献.然而,辜氏《论语》译本中也存在着一些“不信”的成分.而造成这些“不信”的原因主要有为使译文易为西方读者接受而故意变动原文中字词的含义、擅自改变原文的语气、对原文理解不到位及对原文完全误解等几种情况.  相似文献   

13.
在翻译过程中,文化战略总是或隐或现地发挥作用,各个时代的译者出于不同的文化战略,对《论语》做出不同的理解,形成多种译本。因而,只有站在文化战略的高度对《论语》进行翻译与研究,才能实现其平等地对外推介与交流。  相似文献   

14.
雅各布森从符号学的观点出发,将翻译与语言学相结合,提出了语言符号观、语言强制性范畴以及翻译对等理论,并在符号学的基础上把翻译分成了三大类:语内、语际及符际翻译。本文以雅各布森翻译理论为指导,指出《论语》英译过程首先要充分发挥语言符号的解释力,在弄准语内翻译的基础上注重其整体信息的传递。该理论在扩展翻译领域、选择合适的翻译方法以及提高翻译质量方面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作为儒家经典的“圣经”,《论语》存在误读、误解,其映射的儒家思维理念也有历史的局限性。表现在:“义”与“利”在客观上有所对立;儒家民本思想主宰中国古代的“人文思想”;人伦思维至上;思维取向重继承、回归。  相似文献   

16.
《论语》是中国儒家的经典之作,迄今为止《论语》的英译本已达30多个版本。对于《论语》的英译,不同的译者有着不同的翻译目的。论文将安乐哲译本与理雅各译本进行对比,对安乐哲译本的翻译目的、翻译策略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7.
18.
《论语》英译的概述与评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语》英译迄今已有三百余年的历史。传教士、汉学家和海内外华人纷纷加入这项传播中国文化的伟大事业,产生了众多的英语译本。通过对这些译本进行概述分析,可以找出《论语》翻译的一些特点以及中外译者的异同。  相似文献   

19.
在典范理论视域下,《论语》的中心意旨与思想真义,因孔子后学的偏向性阐释及权力场域的刻意“误读”,并没能真实地、原发性地表达出来。而《论语》的文本内涵及其思想资源,在儒学的创造性转化之途中亦被“误读”。所以,对《论语》进行基于“仁”这一概念的重新排序及阐释,仍具有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20.
考察《论语》与《论语注疏》中的人称代词,发现从上古到中古,人称代词的演进状况大致是:①第一人称中“而”、“予”、“朕”已经消失,“吾”、“我”仍在使用,且“我”占主导地位;②第二人称“而”已经消失,“女”、“尔”一直使用;③第三人称“彼”、“夫”已经消失,“其”、“之”一直作为第三人称代词;④两部书中的“他”均作旁指代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