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美国20世纪70年代之前,校园欺凌被视为“青少年学生成长的一部分”,未受到足够重视.1999年科伦拜高中枪击案以后,如何通过立法对校园欺凌行为进行规制成为美国联邦和各州关注的重要问题.囿于公共教育的州权自治传统,美国在联邦层面至今未制定专门针对校园欺凌的法律,而是通过《教育法修正案》《民权法案》等法律加以规制.联邦层面的法律规制以事后救济为主,不足以让校方主动采取措施进行校园欺凌的事前预防.在州层面,美国各州通过专门立法对校园欺凌予以规制,在明确界定“校园欺凌”概念的基础上,建构了校园欺凌的预防机制、报告机制、处理机制和协同治理机制.但同时,各州立法在规范学校反欺凌政策、惩罚欺凌行为实施者等方面也存在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2.
网络欺凌指人们利用互联网做出针对个人或群体的恶意、重复、敌意的伤害行为,以使他人受到伤害.研究表明,青少年的网络欺凌现象严重,并对青少年的身心造成了巨大的影响.本文介绍了国内外青少年网络欺凌的现状,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了青少年网络欺凌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据调查,校园欺凌严重制约被欺凌者和欺凌者的身心健康,对未成年人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对学校的教学秩序和社会的稳定都会产生消极影响。笔者结合教学实践,首先对本校欺凌现状进行了调查,其次从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四方面分析了成因,然后从个人、家庭、学校、政府四个层面提出了对策与措施,以期能够预防并制止校园欺凌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分布式领导强调通过组织活动过程中领导者、追随者、情境三个要素的整合和互动形成领导实践,这有利于教师增权赋能的实现。对协作式分布、协调式分布、集体式分布三种分布式领导形式在具体实践过程中的深入研究,有利于从组织和个人两个层面深入分析目前我国中小学教师增权赋能存在的抗拒要素。解冻-变革-再解冻的螺旋式作用是切实践行分布式领导理论中互动、分享和扩散的有效机制并最终实现教师增权赋能。  相似文献   

5.
罗喆 《教学与管理》2022,(22):81-84
网络的普及和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使青少年网络欺凌问题日益严峻。日本针对网络欺凌采取了一系列预防和干预措施,由政府、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协同应对,通过立法先行、加强行政干预、建立监管机制、注重教育引导、提供技术支持等手段来共同防范、治理日益蔓延的青少年网络欺凌现象,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其中成功经验可为中国治理青少年网络欺凌问题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当前,校园欺凌是影响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为解决校园欺凌问题,研究者从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对校园欺凌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并把解决校园欺凌问题置于家校社共育视域下进行研究,从学校层面、家庭层面以及家校社联动等方面进行了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7.
基于对国内外关于校园欺凌研究的文献回顾,发现校园欺凌研究有四种视角:个体视角运用心理学理论分析人格特质、社会认知等对欺凌发生的影响;群体视角运用群体社会化理论、社会认同理论、社会支配理论和地位关系理论等阐释校园欺凌的群体互动机理;家校系统视角重点分析了学校和家庭这两大微观环境对校园欺凌发生的影响;社会情境视角则重点关注污名与歧视、社会性别规范和教育文化等宏观环境对校园欺凌的形塑作用。不同视角下的校园欺凌研究自成体系、各有侧重。未来研究需要重视研究视角之间的深度融合、不同层面影响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和中国社会情境下校园欺凌的发生机理。相关部门应针对青少年个体、同伴群体、家庭、学校、社会等不同层面,分别开展防治校园欺凌实践。  相似文献   

8.
网络技术与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在线教育迅速得到推广.学生在线学习的成效依赖于学习的自主性,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现在以及未来需要关注的问题.学生在实际的在线学习中处于一个弱势群体的地位,教师要借助增权理论来强化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从个体、人际关系和社会三个层面加以审视,从学生自身和外部环境着手,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提升学...  相似文献   

9.
校园欺凌是当前青少年成长存在的重大问题之一,其容易使学生养成堕化的行为习惯,扭曲学生的道德观念,危害学生的心理健康。因学校忽视德育教学,家长未尽到家庭教育的责任,学校对于欺凌事件的处理力度不够,导致校园欺凌现象发生。因此,教师应从学生层面、学校层面以及家庭和社会层面来进行预防,杜绝校园欺凌现象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西班牙"反网络欺凌项目2.0"是基于证据的实验性防治青少年网络欺凌项目。在行动路径上,项目确立从认知导向行为的目标体系,构建模块化的活动课程,帮助学生认知网络欺凌的概念、角色,分析欺凌行为的后果,探索应对欺凌行为的策略,并以合作教育游戏2.0模拟实践强化,体验式培育学生社会情感能力。项目采取了模块课程育人、专业队伍支持、游戏活动强化和政策环境保障等几项反网络欺凌行动策略,在预防和减少网络欺凌和提高学生社会情感能力方面效果显著,为防治校园欺凌提供了独特的经验。  相似文献   

11.
旷乾  田春 《基础教育研究》2020,(3):14-16,19
校园欺凌现象普遍存在于世界各国,对其进行有效防治是当前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国外对校园欺凌问题及其防治措施研究较早且成果丰富,文章分别从法律、社会、执法、学校四个层面,对美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四国的校园欺凌防治进行了国际比较,发现只有坚持依法治校、构建多元治理模式、加大惩戒力度、建立校园警察制度并完善教师惩戒权,才能对校园欺凌现象实现有效的防治。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撒拉族农村教育虽然有了较大的发展,但教育结构特征没有改变,撒拉族农村妇女受教育权益的实现程度依然很低,严重制约了其自我发展能力。因此,对于撒拉族农村妇女,增权尤其是教育增权,是消除贫困的一条重要途径,是发展的工具和基础。这种增权可从识字教育、项目参与、技术培训三个层面展开。  相似文献   

13.
网络欺凌会对被欺凌者造成巨大的心理伤害,这一问题引起了国家、社会、学校等不同层面的关注,但是在打通防治网络欺凌的“最后一公里”环节时存在明显不足,即班主任怎样防治网络欺凌。网络欺凌行为表现出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角度的问题,欺凌者存在认知、情绪、交流方式等方面的原因,班主任需要针对归因分析提出建立机制、引领认知、教会...  相似文献   

14.
我国青少年网络成瘾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青少年网络成瘾者在我国网络成瘾人群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青少年网络成瘾现象越来越严重,成为影响国家、社会、家庭以及个人发展的重大问题。通过对我国青少年网络成瘾相关研究进行总述,从网络成瘾的定义、我国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研究模式、我国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研究工具和我国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研究结果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总结,希望为促进我国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的解决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校园欺凌防治已成为我国学校教育实践中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美国儿童委员会研发了旨在预防干预校园欺凌问题的尊重步骤项目,尊重步骤项目以社会生态模型为基础,整合了社会情感学习框架,设计了包含学校、班级和个人层面的预防干预措施.研究表明该项目对欺凌、受欺凌的减少及相关态度和信念的改善等均具有良好效果.本文将介绍尊重步骤项目的设...  相似文献   

16.
网络欺凌是网络时代的新现象。随着社交网站的盛行,这种现象愈演愈烈,成为日益突出的社会问题,并容易对青少年造成巨大的心理伤害,影响他们健康成长。因此,在网络时代如何应对网络欺凌已经成为当前学校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的议题。  相似文献   

17.
互联网空间中青少年的信息安全问题已然成为社会“痛点”,亟待解决。提升对于隐私保护的认知能力和行为能力,是青少年网络素养培养、解决网络信息安全问题的重要方面。个人层面,青少年要自主提高网络隐私保护意识和能力;家庭层面,家长要建立“关注”“沟通”“支持”的良好氛围;学校层面,要拓展网络素养类课程范畴、关注负面隐私事件援助引导,共筑青少年网络隐私安全防护林。  相似文献   

18.
基于大学生在虚拟网络社会环境中出现个人言行、社交、学术、消费等网络道德失范行为,深刻影响着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全面进步的问题。通过对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及原因进行分析,并从大学生个人、家庭、学校、社会等层面提出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引导原则,为解决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方面提供好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19.
近几年来,中小学校园欺凌现象不断出现且其形式愈加多样化,给中小学生带来严重的身心伤害,中小学校园欺凌行为事件处理方式的不当是造成校园欺凌行为屡禁不止的原因之一。目前中小学校园欺凌事件处理的现存问题表现为:家庭教育的缺失,父母失范行为存在误导性;教师的被迫性失职行为;学校作为教育主体在问题发生时存在压制和推脱行为;司法机关配合不紧密,滞后校园欺凌问题治理;中小学校园欺凌判罚缺乏针对性。构建反校园欺凌共同体需从国家立法层面、社会舆情层面、家庭教育层面、学校教育规制层面、完善校园欺凌三方主体的心理健康教育与情感疏导、保障中小学校园欺凌三方主体未来发展等方面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20.
校园欺凌对青少年健康发展存在严重不利影响,如何干预和降低青少年受欺凌的发生率,减少欺凌对青少年的危害,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议题。研究基于OECD青少年社会情感能力调查的中国数据,考察体育锻炼对青少年受欺凌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体育锻炼能显著降低青少年受欺凌的概率,参加体育锻炼的青少年受欺凌的概率将降低5.1%。进一步使用双重稳健模型纠正选择性偏差后,结论依然稳健。(2)异质性分析表明,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越高,体育锻炼对减少青少年受欺凌的作用越大,而对不同性别、年龄青少年的影响趋同。(3)机制分析表明,体育锻炼可以通过提高身体健康水平、改善同伴关系和提升社会情感能力,多路径降低青少年受欺凌的概率,其中社会情感能力的作用最大。(4)采用更换变量界定方式、估计模型等方法进行稳健性检验表明,结论依然成立。研究认为,应进一步增加青少年参加体育锻炼机会,并将更多体育资源向弱势青少年群体倾斜,通过构建良好同伴关系、提升社会情感能力等,降低青少年受欺凌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