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安石和陆九渊都是宋代江西人,他们的学术思想也是有联系的。王安石的新学是宋学在发展时期的重要派别之一,且一度成为官学。陆九渊的心学是宋学在演变时期的重要派别之一,与朱熹理学并称于世。在义理之学、主体精神、义利之辨、辩证法和历史观等方面,新学和心学都存在许多相近之处。  相似文献   

2.
陆九渊是南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在其“心学”理论中,“义利之辨”是其伦理学的核心之,影响深远。时至今日,探讨陆义利之辨的价值仍然对我们有着重要的启示和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3.
陆九渊是宋明理学中"心学"一派的创始人,提出了"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心即理"等著名论断。陆九渊的"心学"与程朱理学思想宛如两座山峰,共同构筑了宋代儒家思想的主体部分,对宋代之后的思想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文章针对陆九渊何以开创"心学"一派,从陆九渊所处的社会背景、家学和伊洛之学、禅宗及孟子心性论思想等方面对其的影响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4.
5.
民本思想可以追述到西周,尚书中就有“民为邦本”之说。传统民本思想是作为君主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手段出现,而陆九渊却突破这一局限,从君主道德本心入手,试图找到君民之间心灵情感的依归。这是其心学特色的一大凸现。  相似文献   

6.
学界普遍认为,王阳明为心学发皇者。而阳明之所以将心学发挥到极致,与陆九渊、杨简心学思想的启拨有密切关联。阳明继承了陆九渊对经典的态度、对“心”的理解、对“格物致知”的认知、对“知行”关系的解释等四个方面思想,同时也吸收了杨简关于“心”、“意”、“道”以及六经等四个层面的观点。  相似文献   

7.
陆九渊是南宋时期的心学大家,关于其心学思想的渊源,有来自二程说,亦有来自禅宗说,但陆九渊自认"读《孟子》而自得之"。研判陆九渊生平及思想,其"自得"说是成立的,一是因为陆九渊生活的时期,孟子"升格"运动已经基本完成,孟子的地位显著上升,社会尊孟风气浓厚;二是陆九渊家学渊源深厚,且自己善于独立思考,读《孟》研《孟》而思有所得;三是孟子心性思想初步构建了心学基本框架,为陆九渊心学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陆九渊不仅继承、发展了孟子心性思想,而且又兼取程颢和佛教禅宗关于心性的论述,从而又大大超越了孟子思想,形成了自己的心学思想体系。之后的王阳明则进一步完善了心学体系,而与程朱理学并行,影响中国封建社会长达七百余年。  相似文献   

8.
南宋著名的思想家陆九渊开创了宋明理学的"心学"流派,经过明代的王阳明发挥和补充逐渐成为很有影响力的哲学流派。作为"心学"的开创者,陆九渊首先是一个以"心"为出发点的心论者,其次在其关于宇宙和"心"的基本关系的导引下,着重强调"六经注我"的治学观和道德践履观。由于解释学已经越来越成为哲学研究最受关注的领域,因此回避"六经注我"的解释学意蕴已经不可能。但是我们同时也应该看到,陆九渊的论断不是一个纯解释学出发的论断,因此必须在其"心学"的基本立场上来体会其解释学意义。  相似文献   

9.
陆九渊是南宋时期与朱熹齐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认为读书的目的是"学做人",读书的前提是要立志,读书过程中要采取优游涵泳、与人切磋、大胆质疑、熟读精思的方法,遵循循序渐进、化繁为简的原则,这些思想在今天看来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本末”指《大学》提出的为学和修身所应当遵循的先后、始终之序列,其开端于“知止”,完成于“至善”。陆九渊以“本末甚明”概括颜回之学,并认为颜回之学的“本末甚明”体现在:其暗合于象山心学的发明本心、得其本心、复其本心的成己进路,去私为这一过程提供保障,克己则使颜回最终实现复心、复礼、复理,进而成就仁德与至善。陆九渊对颜回之学的阐释不仅具有深厚的心学意蕴,强调本心在成己过程中的中枢作用,还影响了包括王阳明在内的后世心学家,亦与朱子理学形成有效对话,显发易简工夫。  相似文献   

11.
陆九渊的办学理念是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关于教育的目的、教育的作用、教育的内容以及读书的方法的论述,不仅对宋代教育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而且对今天的学校教育有着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2.
《宜宾学院学报》2015,(5):41-46
在通常的观点中,陆九渊是"心学"的开创者,王阳明是"心学"的集大成者,"陆王心学"常被并称之。但这种认识下的陆学遮蔽了象山对理的重视,掩盖了他以理限制心的真相。事实上,陆学确为理学。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简单二分有问题,而理本论、气本论、心本论的三分也有问题。"主观唯心主义"与"心本论"有一脉相承之处,但仅以此脉络推说陆学,是很难说得通的。  相似文献   

13.
陆九渊不仅是一代心学开山,而且是一位刚正不阿的为民请命者;一位疾恶扬善的与民同心者;一位勇于变革、善于教化、乐于造福一方的百世循吏。其以民为心精神,至今仍不乏传承价值。  相似文献   

14.
陆九渊虽饱经人生风雨,但他并不孤立地关注个体人生与自我幸福,而是将其同现实中的国家利益、民族命运紧密相联,从而生发出一种强烈的爱国热忱与社会责任感,并将这种热忱与责任努力地落实于日常行为之中。这样的人生态度,至今仍具有启发作用,可视为我国传统人文精神中珍贵的现代性的文化基因。  相似文献   

15.
丁国友 《教师》2011,(8):111-113
圣人是儒家理想人格的终极目标,历朝历代的儒家思想家都曾围绕这一目标探讨如何成为圣人。南宋时期的陆九渊亦是其中之一,他认为每个人都有成为圣人的可能,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个体自我限隔、资质气质、物欲意见以及邪说的影响,使得人的本心被遮蔽,故而与圣人目标渐行渐远。因此,人要成圣就必须通过一系列工夫去蔽明理,使本心澄明,从而实现道德主体的自由之境,成就圣人事业。  相似文献   

16.
陆九渊是南宋理学家,"心学"理论的缔造者,但在现行中国心理学史的论著中都没有研讨陆的心理学思想的篇章。研究可以发现,陆九渊以"人性善"作为其哲学起点,分析了人"心"的基本结构和功能,使得"心"成为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体,充分反映了人在觉悟和体验中的主体精神,从而构建了中国哲学心理学史上的唯"心"论大厦。  相似文献   

17.
圣人是儒家理想人格的终极目标,历朝历代的儒家思想家都曾围绕这一目标探讨如何成为圣人。南宋时期的陆九渊亦是其中之一,他认为每个人都有成为圣人的可能,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个体自我限隔、资质气质、物欲意见以及邪说的影响,使得人的本心被遮蔽,故而与圣人目标渐行渐远。因此,人要成圣就必须通过一系列工夫去蔽明理,使本心澄明,从而实现道德主体的自由之境,成就圣人事业。  相似文献   

18.
陆九渊生活在南宋偏安江南的时代,民族矛盾是南宋社会的主要矛盾。光宗绍熙二年,陆九渊“拜之任之命”是忧国忧民的壮举。指控陆九渊“镇压农民起义’”所引事实不足为据肥“捕逃卒”与“镇压农民起义”相提并论不合逻辑,也不符合历史事实。陆九渊知荆门军,备战练兵、建立保伍、整顿税收、移风易俗,功不可灭;陆九渊一心为民,“爱人利物”的精神令人敬佩!  相似文献   

19.
在陆九渊道德教育理论中,"主体性"是其基本要求,他非常注重受教育者在道德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强调道德教育要注重发挥教育对象的由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他这些道德教育的思想,对于我们培养现代道德教育观念,促使教育者深入思考如何促进和发挥教育对象的主体性、能动性,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  相似文献   

20.
“宽猛相济”是历代君主统治人民的一项政策,历来无人质疑。陆九渊则力辨“宽猛相济”之说为诬,并进而否定了这一命题。陆九渊首先认为,宽猛两手只有对象的不同,而没有先后的区别。从“猛”的一面来说,不论何时何地,只要有人犯罪,即应依据法律予以惩处。这带有以法律为准绳的意味。他还进一步认为,法律是定罪量刑的客观标准,即使是君主也不能违背法律而任意司法。但在另一方面,陆丸渊又继承了懦家“尚德不尚别”的传统,主张君主以其道德仁义的“本心”治理天下。由此出发,他把“猛”也纳入了“宽”的范畴,认为君主诛恶除暴,保护良善,本身即体现了宽仁之心。他还进一步认为,实行德治仁政,最终就是以德代刑,从而走上了取消法律的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