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一个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茅盾始终与时代脉搏的跳动保持着一致,在作品中显示出时代的要求和社会的特征,他的中长篇小说毫无例外地表现的都是重大题材。三十年代初,他完成了《子夜》这部五四运动以来新文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长篇小说,展现了三十年代初期中国社会生活的生动画卷。当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茅盾又以敏锐的洞察力和高度的热情,创作了长篇小说《腐蚀》。茅盾在创作《腐蚀》时,对艺术武器的战斗作用有十分明确的认识。《腐蚀》是他实践自己文艺为抗战服务、为人  相似文献   

2.
在1920年代后期的革命文学论战中,鲁迅提出的“革命人”这一概念颇具特色。实际上,这一概念援引自托洛茨基《文学与革命》的日文版。本文拟在鲁迅1927年论述的革命文学中探寻托洛茨基文艺理论对其产生的影响。鲁迅遵循托洛茨基的理论,在《革命时代的文学》一文中主张文学对革命并无什么影响。在该时期,《革命文学》《在钟楼上》《文艺与政治的歧途》《文艺和革命》等文中还多次提及苏联的“同路人”作家。“同路人”这个概念也是托洛茨基首次提出的。鲁迅当时把自己也看成是个“同路人”。由此可见,从1920年代后期到1930年代初期,鲁迅确曾受到托洛茨基文艺理论的影响,而这种影响对该时期他的文艺思想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本文就茅盾的小说创作是否主题先行,先陈述茅盾在文学理论上关于文艺与生活以及主题与材料之关系的见解和主张,然后列举茅盾《蚀》、《虹》、《子夜》、《林家铺子》、《春蚕》这些作品的主题各是怎样形成的为例,从中得出茅盾的小说创作并非主题先行的结论。  相似文献   

4.
茅盾是享有国际声望的伟大作家。他的小说创作和文艺论著被译成二十几个国家的文字,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极其珍贵的一部分。其中,译本最多的是他的长篇小说《子夜》和三十年代的短篇小说。各国的文化界向本国读者介绍中国这位文学巨人,充分肯定了他在小说创作方面的伟大成就。  相似文献   

5.
文章从《子夜》所具有的浓郁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两个角度论证茅盾小说创作中理性化的个性特征 ,并以书中人物的形象具体分析这种特征的实质和意义 ,基本把握该小说创作的主旨和思想脉络 ,对于进一步认识和客观评价《子夜》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作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6.
20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性质的论战对当时的文学创作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茅盾在创作《子夜》时受到它的影响是双重的,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但他的创作绝不是主题先行的。  相似文献   

7.
论茅盾早期的自然主义抉择刘承记当作为文艺批评家的茅盾同作为作家的茅盾越来越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可和接受时,他早期的自然主义创作主张和策应着自然主义精神的文本便自然而然的再度成为惹人注目的问题。如果只知道茅盾是曾经写出过《子夜》、《林家铺子》因而成为毫不含...  相似文献   

8.
上世纪30年代的上海,都市文化高度繁荣。面对“都市的漩流”,茅盾进行了全景式描绘和理性阶级分析。他一方面鞭挞了现代都市文明对中国传统社会的灾难性冲击,一方面又对其进行了热情的讴歌。以《子夜》为中心,可以开掘出茅盾都市小说创作的诸多审美新质。  相似文献   

9.
《子夜》不仅是茅盾在小说创作上杰出的代表作,也是我国现代新文学史上长篇小说创作的一个巍峨的高峰。伟大的革命文学家茅盾以他对中国历史命运的深切关注与高度的政治责任感,以它苍劲、锋利的笔锋,鞭辟入里地解剖了三十年代旧中国一个大都市纵横交错的复杂的社会生活,并对它作了色彩斑驳的描绘,实际上是解剖了旧中国那种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子夜》是一部在国内外产生过巨大影响的优秀作品,是一部大规模地展示三十年代中国社会全景的长篇小说。它的出现,是党领导下的三十年代左翼文艺运动的丰硕成果,也是新文学运动在第二个十年里的重大收获。它不仅标志着茅盾在思想和创作上的重大转折,也标志着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的创作在三十年代基本成熟,并由此将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的创作推向了一个崭新的高度。《子夜》初版于一九三  相似文献   

11.
茅盾以小说著称于世。其中最能反映他的独特风格和创作成就的,当推三十年代初写成的一些社会分析小说。这类小说,以反映一定时期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道德意识等为归属,以一定的社会科学理论作指导,在对社会生活进行全面观察、深入剖析的基础上,置个别的人物命运和具体的人生图画于鲜明的时代背景之中,透过光怪陆离的世态,变幻莫测的风云,把握时代的脉动,揭示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和动向。茅盾是这派小说的开创人。他的《子夜》、《农村三部曲》和《林家铺子》等作品,以其明晰深刻的思想,壮阔多彩的人生画面和精湛别致的艺术形式,在我国现代文学中闪耀着灿烂的光辉。认真总结他的创作经验,实事求是地评价他的成败得失,对于推动茅盾研究的深入开展,繁荣今天的文学创作,无疑会是一件有意义的事。  相似文献   

12.
茅盾与穆时英是同时以小说的形式书写三十年代初期大上海的作家,相比较而言,茅盾在《子夜》中采用史诗般宏大而严谨的艺术结构展示都市的全貌,是他理性化倾向的气质表现;而穆时英则在用极其细腻的感觉体验繁华都市的喧嚣与不宁,品味都市漩流中的洋场意味。  相似文献   

13.
茅盾的《子夜》是我国现代文学中杰出的长篇小说。早在 30年代初,《子夜》刚出版不久,瞿秋白曾这样评价《子夜》:“一九三三年在将来的文学史上,没有疑问的要记录《子夜》的出版。”可见这部“偏重于都市生活的描写”的长篇巨作的分量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子夜》创作于 1931年 10月至 1932年 12月, 1933年初,由上海开明书店出版。小说的故事发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上海,民族资本家吴荪甫是其主人公。吴荪甫是个刚强自信有能力的人,他原先雄心勃勃,一心要干一番事业:发展民族工业。但由于当时的社会正处于错综复杂的矛盾…  相似文献   

14.
庞凤琴 《集宁师专学报》2001,23(2):36-37,,77,
《子夜》是茅盾的代表作。这部作品既具有中国传统小说“一树千枝”的艺术风格,同时又借鉴了西方长篇小说创作的某些形式。随着叙述学研究的深入,《子夜》的深层魅力日益显露出来。在作品中,视角转换频繁,时空调动自如,作品通过种种艺术手段,塑造出了鲜明的人物形象,展示出时代社会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5.
茅盾的儿童题材小说向来没有引起研究者注意,时至今日,这方面的系统研究还是寥寥无几。其实当我们把这些小说放置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中研究,就可以发现它们是很有时代价值的。总的来说.尽管茅盾的儿童题材小说成就不及其《子夜》等长篇巨著,但是它们作为茅盾开拓的一个新的创作领域.  相似文献   

16.
茅盾(1896年~1981年),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1920年参加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是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他1949年后任文化部部长、《人民文学》主编、作协主席,1964年任全国政协副主席,著有《林家铺子》、《子夜》、《腐蚀》等小说,出版有《茅盾文集》、《茅盾全集》等。茅盾之所以能够成为茅盾,这和他识大体、明事理的母亲有关。茅盾的父亲在他们兄弟童年时就去世了,坚强又善良的母亲用她那柔弱的肩膀担负起养育孩子的重任,以她自己独特的爱护方式,培养他们兄弟成才。  相似文献   

17.
张丽 《教育教学论坛》2011,(30):245-246
小说创作是茅盾先生最主要的文艺建树,他的小说具有强烈的时代性和历史性,他开始创作就注意大规模地反映中国社会,敢于正面触及并展开重大社会政治矛盾,他的作品纵横开阖、吞吐宇宙,具有极大的社会容量,明显地具有史说的性质,主要表现在他的非主流倾向与艺术特色方面。  相似文献   

18.
茅盾,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巨匠之一。他的创作丰富多彩;他的文艺理论,独有见地。无论是其创作或文艺理论,都是沿着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道路前进的,他对我国现代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文学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他创作的《子夜》、《蚀》、《虹》、《春蚕》、《林家铺子》等作品,已成为我国文学宝库的珍贵财富。关于他的《蚀》、《子夜》、《林家铺子》等作品,人们早就有高明的评定,然而对于他的《豹子头林冲》等三篇中国历史题材小说则评论者不多。笔者认为这也是研究茅盾不可忽略的。故本文想通过他的《豹子头林冲》、《石碣》、《大泽  相似文献   

19.
一茅盾是位有多方面成就的作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象他这样渊博和所得的成就,是很少有人可与之比肩的。从创作来说,他的主要成就是小说。三十年代的新文学运动,是在血腥的战斗中度过的,茅盾参与并推动了这残酷的文化思想战线上的斗争,写出了《子夜》这样誉满中外的作品,成为革命文学史上的盛事,有力地驳斥了反动文人对  相似文献   

20.
纵观《子夜》全篇,小说以经济为纽带来展开故事,集中体现了1930年代上海经济全貌,从而折射出1930年代中国都市经济的全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